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李耀鹏/高晖的诗意还乡与精神游牧­

(2012-09-19 10:22:25)
标签:

高晖

李耀鹏

康家村纪事

诗意还乡

精神游牧

分类: 《高晖批评研究资料》

 

高晖的诗意还乡与精神游牧­

 

李耀鹏

 

高晖是近年来颇受评论界瞩目的作家,他近期的作品《康家村纪事》[1]、《煤城往事》[2]和他前期的作品《寻人启事》、《内部问题》、《向陌生人招手》等共同组成了这位作家创作的成长史和心灵的断代史。新世纪以来,小说的写作不仅有故事叙述的回归趋向,同时作家们也争先恐后地去探索小说在写作形式上的表意策略。但是,真正意义的文学还应当有着更高的追求,那就是对一种文学精神的建构。作家应该像妥斯托耶夫斯基那样,把笔下的故事从美学推向存在,直至把小说推向它所能抵达的真正深渊。[3]在这种意义之上,高晖的《康家村纪事》和《煤城往事》无疑是最典型的文本。

《康家村纪事》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中的一个特立独行的小说文本。透过文本我们能够看到高晖对文学叙事的独特理解,小说由8个片段和6个正文结构而成,而每一个部分似乎都是一部完整的小说,就小说的这种独特结构形式而言,显然具有鲜明的后现代意味,这种具有先锋意识的小说写作足以表明了作为一个小说家的探索勇气,与此同时也让我们对这部诗化小说自发表以来所引发的持续争议得到理解。正如罗兰·巴尔特所说:“回忆是写作的开始,反过来,写作是死亡的开始。”[4]记忆是个体追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我们在叙事中对可能世界的镜像式再现。《康家村纪事》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乡村男孩在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心灵记忆,而这种记忆是始于作者对“康家村天空”的童年经历写起的,因此这部小说的写作某种意义上是作者诗意的精神还乡之旅。

然而,作家的独到与精明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向我们讲述一段愉快的童年经历,而是再现了一片弥漫着死亡与凝重气息的乡土世界。在《正文二——此文献给小学同学五芹》里,作者向我们讲述了五芹年少溺水身亡的故事;在《正文三——1976年秋天的纸飞机》里,作者对大伯的死亡做了平静的叙述;这里的死亡没有惊心动魄式的跌宕起伏,显然作者无意向我们揭示出这些死亡背后真正的内涵,这些死亡的神秘与荒诞是作者哲学思想的内化过程。透过高晖与高长虹的对话录,我们了解到高晖是一个对中西方的思想与哲学精神有着独特的理解,对于生命与死亡的不同观照和理解构成了中西方哲学的很大不同。乡村人对死亡的理解是愚昧的,他们蛮荒的思想意识是无法接受和理解“人类向死而生”的深刻,但高晖的叙事不在于对乡村底层民众的批判,相反我认为他流露出的却是一份悲悯的情怀。

乡土一直是作家重要的叙述对象,在对土地的捕捉中力图展示乡土中国的面貌。现代文学时期的乡村叙事是分裂的:一方面,麻木的贫苦农民是思想启蒙的对象;另一方面宁静平和的乡村又是无数人的神往之地。新世纪以来,面对着日渐衰落和瓦解掉的乡土文明,对乡村历史的整体性叙事已然破碎,显然高晖的叙事是另辟蹊径的,他透过一个孩童的目光还原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康家村,作为乡土中国的一个缩影,作家没有执著于对它的宏大叙述,而是在平静和琐碎的日常生活中完成了他的具有超越意义的叙述。正如作者所说:“童年就是那些在我们的身体内窖藏了几十年的时光,那些你永远也不会忘记的细部。”

 

我认为《煤城往事》是对《康家村纪事》的又一次超越,这里同样是对个体真实生命经验和心灵记忆的叙述。小说向我们讲述了上世纪80年代一个来自农村的高考落榜生在煤城一所财会中专两年的求学故事。这里有着文学阅读和写作的快乐,当然更多的还是关于人性的尊严、爱情的追逐、暴力与冲突、生死、心灵的超脱等理性的思考。在语言的运用和结构上都更为独到和精致,正如罗振亚所说:“和常规的小说路线迥异,它不按生活固有的时空形态结构作品,也没围绕相对完整的故事展开情节,而是以作者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串联起影响过自己人生和思想的若干场景、故事、细节和情绪片段,再现了自己和那座城市、那所学校之间隐秘而复杂的精神联系。”[5]因此,高晖的叙事实质是为我们逼真地讲述了属于那个时代的群体的心灵蜕变和精神成长的过程。就像蒋韵的小说《行走的年代》一样,写出了爱情的悲剧和诗性的缅怀,但也有那个年代的热情和高蹈,而这一切也都驻足和停留在高晖的小说文本中。

小说一开始就讲述了我对那所学校的厌倦,因为我还没有消化掉高考的失败情绪,无奈之下我努力地让自己成为一个天天踢足球的文学青年,但是这一切都不能改变我作为城市的“他者”身份,城市对于农村来讲有着天然的拒斥,那是文明与愚昧之间的深刻冲突,对于自我身份的寻找和确证是作者内心深处的焦虑所在。在此期间我经历着与老师的茅盾冲突和与学校的斗争,对于我来讲煤城所带给我的最大的惊喜就是书店,“我”在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引论》、萨特的《存在与虚无》、欧文·斯通的《心灵的激情》等的阅读中体会到了生命的激情与希望,是文学的阅读和写作让我找寻到精神的救赎之路。

这种内心的顿悟过程同时也是“我”由乡村到城市的身份确定和转化的过程。表面上看,我进入到现代的都市文明之中,可是在城市里我是一个零余者,我的心灵受到伤害,人性受到扭曲和异化,城市于“我”来讲并不是诗意的栖居之地。在《煤城往事》中,高晖重新审视和批判了都市文明。都市经验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述中是不成熟的,一方面,以颓废和媚俗作为揭示城市欲望之恶的手段;另一方面,以摩登式的符号复制并不具有现代意义的都市生活,高晖在他的小说中对都市、乡村、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做了深刻的理性思辩。这让我们看到了他不仅有作为小说家的睿智,更有思想者的光芒。

高晖的文学写作,用充分个性化的语言丰富了汉语文学的表现力,以独特的精神魅力传承着悠久的文学传统,他对叙事文体的思考和实践,使得他能够成为当代中国作家的典范。反观高晖的文学写作,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他对文学的理解和想象的过程。作为个体的生命终将伴随着时间指针的滑落而驻足在历史中的某个时刻,但高晖的文字必将会带给我们持久的感动。

 

                           李耀鹏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1]高晖:《康家村纪事》,辽海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2]高晖:《煤城往事》,选自《美文(上半月)》,2011年第8期。

[3]谢有顺:《话语饿德行》,海口: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第267页。

[4] [法]罗兰·巴尔特:《夏多布里昂:朗瑟的生平》,选自《写作的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第98页。

 

[5]罗振亚:《在超越的“路上”》,王蒙、林建法主编:《2011年中国最佳中篇小说·序》辽宁人民出版社,2012年1月第1版,第12-13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