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新闻标题引发的思考
(2011-04-18 17:39:41)
标签:
铜仁宋体华侨大学京华时报中国西部经济杂谈 |
笔者特意仔细看了这则报道,为说明问题起见,特摘录如下:“一次补贴200万元,贵州铜仁市政府挂职副市长,这是北京“博士后人才引荐会”提供的岗位……不仅如此,华侨大学还给出了符合条件的高级海外人才一次性补贴200万元,国内高级人才一次性补贴100万元的优厚待遇。贵州铜仁地区更是带着铜仁市挂职副市长、万山特区挂职副区长、松桃县挂职副县长等十几个政府官员的岗位前来。中共铜仁地委组织部人才办工作人员告诉应聘者,只要服务满两年,其“挂职”职务就有望转正。”
细看这则报道的内容我们才知道所谓一次性补偿200万与贵州铜仁招挂职副市长完全是两则内容,前者是华侨大学的招聘条件,而铜仁招聘给出的条件仅是服务满两年有望转正。这下我们该明白了,这两者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要说有关系的只是两个招聘主体同出现在一个招聘场所罢了。
那么,又是什么引起人们的误读呢?一来笔者以为是新闻标题的问题,它将两条不相关的内容放在一起,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笔者为此特查了一下发布此消息的京华时报,看到该报的消息标题却只有“铜仁进京招‘副市长’”,并没有后边的“一次性补贴200万”云云。看来这要么是一些网络媒体转载时的标新立异,要么就是转载者的误读。笔者也看到,有些网站在转载时还是比较客观的,如腾讯的标题便是“贵州铜仁进京招挂职副市长 服务两年有望转正”,新浪新闻标题沿用了京华时报的“铜仁进京招副市长”,中新网、中广网等网站的标题也用了有望转正字样。笔者从百度搜索了一下,又发现一些网站修正了自己的新闻标题,应该说还是令人欣慰的。误读原因之二,笔者以为是原发新闻正文中华侨大学的招聘内容与铜仁的招聘内容处于一段之内,这也是让人不细看而容易误读的原因。
如今这个网络时代,新闻的传播时效是很快的,一个媒体有消息,马上便是受到网络铺天盖地的转载,这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公众的阅读。但转载消息一定要客观公正,不能粗心大意,更不能为了抢公众的眼球而故意去生拉硬套地做一些抢眼的新闻标题。这应该是这起新闻标题应该引发我们深入反思的。
新闻链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4/18/c_1213156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