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东的乡土地理及其现代经验的传达——高凯论
(2012-08-19 20:01:45)
标签:
高凯诗歌诗人记忆生命杂谈 |
分类: 生命履历——日记 |
陇东的乡土地理及其现代经验的传达
——高凯论
●张立群
按照地理学意义上的界定:陕北狭地以西、六盘山关山陇山以东,这一广袤区域,地理学上叫陇东。陇东有数不尽的高山连绵,同样也有可以安居乐业的平原,世代的陇东人在这里生息繁衍,高凯生活在这里,用诗人的笔细致的刻绘这里,借用一句可以称之为批评者惯常使用的语言方式,高凯的诗首先是一种“乡土地理”。
如果以“对于任何一个诗人而言,无论接受怎样的教育或是写作上的限制,总会在反映他熟悉的地域生活以及故乡记忆时显得得心应手”;“对于那种深深植根于地域文化、历史风情并偏于一隅的诗人而言,或许只有进行独特的地域式创作,才会使其的位置和风格凸现出来……”[1]为依据,高凯的诗歌虽然也写到了磨盘、碌碡、喜鹊、炊烟、场院、窑洞等陇东意象,但是,作为一个最终从陇东走出的诗人,高凯的“返观回望”却更多集中于乡土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纵观高凯的陇东乡土诗,他从歌咏一方土地的风情,到将民俗展现给世人,高凯的诗最为引人瞩目之处在于透过乡土的表面具象,揭示乡土上到处飘荡、无孔不入的东西,此即为“陇东性格”。
在《枯井》中,高凯曾有——
老村的一根肠子
前世
后世
你知道饥肠辘辘
是什么滋味
而落井下石
和
又能看出
你的肚量
……
水枯竭了
这根正直的肠子
对于我却还是
吮之不尽
毫无疑问,“正直的肠子”是作为整体陇东人的性格。尽管,饥饿会桎梏生存,陇东生存的贫困会在一座古老的“村落”中,覆盖前生来世,但与之相对应的,是如何承受这一切和由此展现出的陇东人的“肚量”——“我”为此“吮之不尽”,我是一个陇东的土生土长的人,自然,在极度贫困的情况下,仍然能够保持正直的肠子是陇东的写照。
阅读高凯的
“乡土诗”,很容易使人想到“黄土地”及其文化品格。历史上的陇东由于地理的原因,虽具有浓烈的西部风情,但却常常由于地域的限制而成为一块容易被人忽视的土地。高凯在描述这一方土地各种风物的时候,从没忘记描述陇东的现状特别是让人读后难以释怀的场景。《村学》和《村小:生字课》可以视为是一组具有“对应结构”的姊妹篇,前者“干涩的目光
透过高凯的写作,陇东性格会由一行行平易近人的文字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但这位常常将“啥子呢”挂在口边的诗人,从不缺乏自身的幽默感以及表达上的灵气。对待路人,陇东人的表现在高凯的笔下体现为“一个很深的村子家家点灯/忽闪忽闪地瞅你”式的热情而纯朴(《山里》);而对待“爱情”,陇东人则是泼辣而大胆的:“总是在暗中/用尖尖的指甲/唯一锋利的语言/狠狠地
二、根系陇东与生命的回望
《奶名》似乎是“乡土诗”难以逾越的鸿沟,同时,体现一方土地乡土气息的最佳写照之一。“宝娃回来了
显而易见的,根系陇东决定了高凯的乡土诗在充分把握陇东地理经验的同时,会呈现出一种“距离感”。在《回望陇东》中,“翅膀硬不一定飞得轻松/跟着云朵去找水/千里之外/每一次困在梦里
当然,写实并不能在随意渲染中走向单纯甚至纤弱,为此,高凯期待的应当是日常语言“大智若愚”、“大巧如拙”的实践过程。《亲戚》仍然是一种“距离感”,从乡下来的亲戚进门就在门后找了一把刷子,边刷边说:乡里人
三、乡土诗的现代经验
依据所谓“同乡者”的评价,高凯的诗可以被称之为“找到了激活乡村情感的方式和寄托情感的寓所,诗人那天赋的故园情思便穿透情感距离所造成的迷雾迢遥而来,而时间和空间上的错位又使他对故园那久违的感觉有了迷幻和理性的色彩。”[4]凭心而论,进入90年代之后,选择诗歌特别是乡土诗应当是值得尊敬的一种行为。现代社会的日新月异使诗歌在日益沉潜之后,变成了某种城市经验的细致表达,因此,以年轻诗人的身份选择乡土这一远离城市,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为远离城市文明的创作,就很容易成为一种写作上的冒险行为。不过,诗歌总是由发自心灵的感动和适当的技巧而为人所感动,高凯以“心灵的乡村”构建自己的陇东地理,他的成功或然就在于书写乡土又能超越乡土。
在以上谈论“距离感”的时候,高凯妄图在城市和乡土之间架设一道诗意的桥梁,就说明了他毫不落后于时代生活。现代经验是乡土诗的出路,现实生活已经为乡土提出新的课题,高凯或许早就深知其中三昧。毕竟,现代经验的细腻入微和复杂多变更适宜今天的社会,而置身其中,看待“我们”的生命,或许更能审视出超乎诗歌本身的意蕴。
为此,我们注意到了高凯乡土诗中的“小鸟”系列。《我和小鸟落在一棵树上》仍然出自于乡土的地理,然而,它却由于写出了交流的困难的现代性经验而耐人寻味。“一棵又高又大的树/粗枝大叶/让我和一只小鸟/落在一棵树上”,“我”由于“学着飞
我重新用大叶子
把自己深深藏起
重新猫下腰
重新用鸟语一声声叫它
小鸟都不答应
就构成了一种对比,这是人性化与生命化之间的复杂关系,它可以被理解为“语言的障碍”,也可以和“生态意识”兼容在一起,再有,在现代社会的复杂经验影响下,就是“一句亲切的问候”,也同样会遭到拒绝,“小鸟”不再答应,“我”只能陷入尴尬的境地。
由于高凯借用了“小鸟”的意象阐释了人类的普遍文化处境,所以,“小鸟”意象就极容易在“人类”眼光中赋予一种理性化色彩。《和一只小鸟走在一条路上》曾被论者指认为:“以象征性描写和哲理抒情相结合,表明距离产生‘美’和信任;而一旦没有了距离,‘美’也就消失了,小鸟也因为担心不测而飞去了”[5]。其中——
神不知鬼不觉
我和一只小鸟走在一条路上
小鸟蹦跳着走在前面
我欢喜地跟在后面
陌生的小鸟明明长着一双翅膀
却不在天上飞
偏偏要和我一起步行
那是一条空无人烟的山路
我想应该和小鸟打一声招呼
最好边说边走
但是我加快了小鸟就放慢了
陌生的小鸟总是有意
和我保持着一段距离
“小鸟”肯定会在我接近它时,惶恐地飞上天,因为行走在一起毕竟不能代表相知相识,不过,高凯还是在“那是一段多么美好的距离”的感叹中,表达了对这种“距离”的想念。“好长时间我都在想那只小鸟”,“想着在一只小鸟带领下/走路的幸福”。
高凯钟爱小鸟的意象,使其在进行上述创作中具有多重含义。这种现象,既可以视为是一种经验的传达,同时,也可以视为对一种生命状态的关注。《另一只对我痴情的鸟儿》是以鸟的身份启谕“我”的一首作品。“鸟儿知道我不会飞/于是给我飞了起来
四、生命关怀与普泛的地理意识
作为一次融于“血水”的书写,《黑羊羔子》曾是论者评述高凯作品时,经常提到的一首短诗。“黑羊羔子。你/是亲眼看见/我将你亲人的皮袄/鲜血淋漓地,剥下来/反披在自己的身上/我手中的大老碗/你虽然看不清楚/但你能想到,它盛的是什么”,这里,高凯依然坚持着“现实的对比”,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对比”是残酷的。在介入乡土的生命之后,近年来,高凯似乎一直在作品中思考着“人情与人性”的东西。《黑羊羔子》的生命状态和生命意识虽仍然简单重复了古老的主题,但是,它没有“力的争战”,也许,由于双方的对比过于悬殊,不过,“黑羊羔子”的童稚之声却深深的打动了我,“一对初生的角儿”,“始终不向我出示锋芒”。究竟是小黑羊以拟人的手法“将我打动”,还是我早在其中感动于心?高凯在这里更多赋予这一次生命审视的是,一次生与死之后的启迪,尽管,从结果上看,这种启迪具有“双重意义”。
从一般意义上的生命关怀出发,很容易使一个诗人走上普泛意义上的生命探寻,这一点,对于诗人高凯来说,可以称之为“普泛的地理意识”。带着黄土地的沉重,高凯曾经“枕着黄河写诗”,进而在面向历史的时候,写出20首《共和国当铭记》。在最近的阅读中,高凯又为读者奉献了“甘肃长诗”的新收获《百姓中国》。在涉及775个“均为从字、词、辞典籍里求证或现实中遇见的”姓氏之指向下,“《百姓中国》是本土实力诗人高凯的第一首长诗,也是中国诗人第一次以姓氏文化为视角,吟诵百姓中国之兴盛和中国百姓之命运。全诗撷775个姓氏,洋洋洒洒348行;叙事宏大,抒情真挚,意旨深远,是作者历时一年且易30稿打磨而成的心血之作。”[6]毫无疑问,《百姓中国》是高凯思考生活之后的一次潜心之作,同时,也是高凯反复思考当代中国文化的现实与历史交融的写作。由这次写作推究高凯的乡土诗,从乡土诗直至乡土中国的历程,或许是一个累积的结果,同样也是一次铭记历史,普泛生命及其地理文化意蕴的写作。它更多体现的是“难度与高度”的写作精神,同时,也无疑是一次学识和修养并重之后的“大文化视野”中析滤的结晶。
注释:
[1]见笔者的文章:《论“诗歌地理学”及其可能的理论建构》,《星星诗刊》,2007年1月下半月刊。
[2]主持人语:《民谣与乡风》,《诗刊》,2000年2期。
[3]叶延滨:《行吟的高凯》,高凯诗集《心灵的乡村》“序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马步升:《被现代喘息激活的乡村情感——高凯乡土诗的创作脉络和基本精神》,《诗探索》,1998年2期。
[5]何休:《从西部诗坛刮起的绿色风暴——中国西部诗群大观》,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158页。
[6]高凯:《百姓中国》之“编者后记”,《飞天》,2007年1月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