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话百年来的各种报纸征婚
登报征婚第一人
第一位登报征婚者,有据可查的是大名鼎鼎的章太炎(炳麟)。1902年,原配夫人王氏不幸去世,年仅33岁的章太炎中年丧妻。1903年,章太炎在北京的《顺天时报》刊登出《征婚告白》,寻觅佳偶。他对女方提出的条件有五项:
湖北人;
大家闺秀;
通识文墨,知书达理;
要有夫妻平等之思想;
可以离婚,若他死了也不会坚持守寡。
章太炎本是浙江人,其原配王氏也是他的同乡,至于为何征婚时要求女方必须是湖北人,有一种说法,说湖北人说话的语音中保持了很多古音,而章太炎正好是研究这个的,因而才专挑鄂籍女子。
那时的中国,虽然已经经历过戊戌变法,但人们的思想依然守旧,故而章太炎的征婚启事,惹来了很多讥笑,也没有哪位名门闺秀敢于去接章太炎抛出的这个绣球,以至于这个征婚最后无果而终。直到1913年,在朋友的介绍下,章太炎才认识了很符合那五项条件的汤国梨女士,两人结为秦晋之好。
妓女登报征夫
1922年2月19日,上海的《民国日报》刊登了一则征婚启事,引起巨大反响,一则因为这是一位女性征夫,二则该女性的身份还是一位妓女:
香港水坑口东乐园一楼妓女黄雪花,二十一岁,籍隶琼州,雪肤花貌,颇通词翰,亦其中之翘楚也。迩来情厌烟花,蓄愿从良,只以走马章台者,大都无惜玉怜香之真心,乃登报招夫,冀于人海茫茫中,得一知音……章台作客,大半征逐风尘。惜玉怜香,花丛稀见。叹年华之逝水,付夙愿以何如。若蒙君子如司马之多情,小妹具文君之慧眼,不弃花丛贱质,请速惠临。
征婚广告的模式
到了30年代,报纸征婚已经是屡见不鲜了,1931年9月16日天津《大公报》的一则启事可以作为样本:
余二十七岁,现中校职,世界主义之泛东方者。欲聘精通英文,具有姿色,富革命理想,长政治、外交,不尚虚荣,年在十七上、二十五下者为内助。有意者请函济南按察司街马子贞转刘海涛。
1931年2月16日,天津《大公报》的一则报道,分析了当时报纸征婚的情况:
“征求女友”或“征求男友”或“求婚”或“觅侣”等小广告,近数年来常见于报纸,大抵征女者多,征男者少。征女之条件约为“二十上下”“中学程度”“品貌端正”“性格温柔”,而以自身之外国(或国内)大学毕业,现职现俸(或家计优裕),体格健全等语先之(对女之品貌要求亦有甚露骨者但不多)。征男之条件约不外供给力优裕,留学,有职等,而以己之品端貌秀某学程度优之。此大致之程式也。
新中国报纸征婚第一人
新政权建立后的第一位征婚者,直到八十年代才出现。四川省江津县的丁乃均是一位数学老师,社交范围狭窄,直到41岁仍未结婚。1981年1月8日《人民日报》主办的《市场报》刊出了丁乃均的征婚启事,全文75个字:“丁乃均,四川江津地区进修学院数学教师,欲求……”一个月内,丁乃均收到了300多封来信,最终一位来自吉林的姑娘走入了他的世界。
另类报纸征婚
进入九十年代,征婚广告越来越多,其中也出现一些“有特色”的——
1995年5月10日的天津《今晚报》登出一则征婚启事:“女,38岁,未婚,身高1.68米,身患癌症,愿找一位身患绝症的男士为友,共同携手走完人生。来信请寄:今晚红娘0033号”。该启事引来众多同情者,一位老教授的“应征信”写到:“我的妻子去世多年了,我很同情你的处境。我的年龄虽然比你大20多岁,但你不要有顾虑。人类史上老夫少妻的例子很多,像伟大的革命者孙中山先生就比他的妻子宋庆龄大20多岁。比你年长,也许更懂得如何照顾你,更能给你心灵以抚慰……”
1997年11月10日,广东《生活导报》头版整版登出了广州女艺员李怡青的征婚广告,李怡青的照片几近“袒胸露乳”,配着三行大字:“影视歌三栖红星
李怡青
谁来当白马王子与我同行”。该广告花费10万元,一时之间引来舆论热议。1998年10月22日,李怡青在北京《音乐生活报》上又自曝她的征婚纯属炒作,她压根就未打算嫁给任何一名应征者。
流产的婚姻介绍所
此外,和报纸征婚类似的婚姻介绍所,也有一条史话值得一提:
1931年,有人准备组织婚姻介绍所,向国民政府内政部申请,但遭到驳斥,3月11日的天津《大公报》报道了此事:
【南京通讯】市民张钧霖近拟发起婚姻介绍所,便利青年摩登男女,曾呈请内政部立案。兹内政部已批斥不准,原文如下:
呈悉,我国婚姻素重媒妁。媒之言媒,妁之言酌,合二姓之好,正人伦之始。历来为媒妁者,率皆亲戚故旧,未闻以媒妁为职业,……且现在男女订婚,以当事人自行订立为原则,又岂能执途人而与之谋,使之任介绍之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