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和织女这两个名称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但在《诗经》中它们还仅仅只是指代两个星辰,即牛郎星和织女星。《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
其后在西汉的《淮南子》一书中又有了“乌鹊填河成桥渡织女”的记载,在东汉末的《古诗十九首》之一中,牛郎星和织女星开始具有了人格化的品质,而且他们之间也已经发生了稍具雏形的故事,两个人近在咫尺却难通款曲,带有悲剧色彩:“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三国曹丕的《燕歌行》,也开始以天上牛郎织女的分离,来映照人间游子与思妇的久别,其中写到:“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南北朝时期,牛郎织女的故事情节变得更加丰满,趋于定型。南朝(梁)殷芸的《小说》写到:“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纫。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在这个故事里,已经提到了织女在被天帝责令之后归居河东,与河西的牛郎只能一年见一次面,但没有提到他们见面的时期就是七夕(农历七月初七),直到更晚的南朝的宗懔(约501~565)在其《荆楚岁时记》中才加上这一笔,最终形成了流传至今的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七月七日,世谓织女牵牛聚会之日。”
其后自隋唐开始,牛郎织女的故事成为诗词歌赋咏唱的重要题材,比较著名的如杜牧《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如林杰《乞巧》:“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如秦观《鹊桥仙》:“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