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惯了太多的单向度的人物形象,他们非好即坏,非善即恶,非忠即奸,非正即邪。在他们身上,人性的复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脸谱式的简单。
郅都,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在汉文帝朝任职郎官,默默无闻,景帝朝迁为中郎将,逐步进入了名臣的行列。
有一次郅都陪同景帝在上林苑游玩,景帝宠爱的夏姬也在。其间夏姬入厕,一头野猪也跟着进了厕所。景帝怕夏姬受伤,就给郅都递眼色,要他过去看看,但郅都纹丝未动。景帝实在忍不住了,操起兵器就要亲自去救夏姬,却被郅都跪着拦住了去路。郅都义正言辞到:“死了一个夏姬,还会有另外一个秋姬,天下难道还少夏姬这样的女人吗?陛下你这样冒险去救他,万一出了事故怎么办?你就不考虑宗庙社稷、不考虑到太后了吗?”听了郅都的这番话,景帝又折回去了。好在不一会那只野猪也跑掉了,夏姬有惊无险。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听说了郅都阻止景帝救夏姬这件事后,很高兴,赐给他黄金五百金,并从此以后对他另眼相看。
济南的瞷(jiàn)氏是个名门大族,同姓三百多户聚居在一起,其中不乏奸邪之辈,为非作歹,但由于家族势力大,即使是俸禄二千石的郡守也无可奈何。这事传到朝廷后,景帝起用郅都为济南太守,去制服瞷氏。郅都到任后,擒贼先擒王,“族灭瞷氏首恶”,使得其余的瞷氏人闻风丧胆,进而偃旗息鼓,都老实了。一年多以后,被瞷氏弄得乌烟瘴气的济南郡道不拾遗,成了全国模范行政区;郅都本人在周边其他同级别的郡守眼里,也具有了官高一等般的威严。
后来郅都由外任迁为京官,任中尉一职,执法严格而近于严酷,不畏强权,京城的权贵们因此都忌惮他,对他侧目而视,还送了一个“苍鹰”的称号给他。
景帝最先立的太子是刘荣,后来才改立刘彻(汉武帝)。刘荣太子被废后,改封临江王,他违背了王府的建制规定,私建宫殿,又侵占了祖庙的地盘,被人告发,送入中尉府,交由郅都查办。狱中的刘荣想要写信给自己的父亲也就是汉景帝,认个错,但是郅都严禁看守的狱卒给他笔墨。后来魏其侯窦婴派心腹偷偷给刘荣送去了笔墨,刘荣在给景帝写完信后也就自杀了。刘荣虽然是废太子,但他毕竟还是窦太后的孙子,他自杀后,老太太不依不饶,要追究郅都的责任,郅都因此被免职回家。(郅都不让刘荣上书自陈,有论者以为他实际上是秉承了景帝之意,景帝既立新太子,便欲旧太子自尽,郅都被追究责任,是为景帝背了黑锅;也有论者以为,实则是郅都揣摩透了景帝的心思,他为难刘荣是为了讨好景帝。这两种看法皆有道理,因为在刘荣死后,景帝依然重用了郅都,本文接下来就要说到此事。)
回家赋闲没多久,汉景帝派使者持节拜郅都为雁门太守,并特别赋予他便宜行事的权力。此前郅都的名声已经远传中外,雁门关外的匈奴人,听说猛人郅都来了,主动退兵,直到郅都去世,都未再扰边。郁闷而又无能为力的匈奴人,就照着郅都的像,刻了很多木偶人,用作练习射箭的靶子,但是那些射手们怎么也射不中,见了郅都的木像都很害怕。
景帝是个孝子,又加之外戚窦家势力强大,故而窦太后在朝中说话很有分量。老人家始终没有忘记郅都的杀孙之恨,最终不顾景帝的请求,法办了郅都。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郅都的评语是,“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遗无所受,请寄无所听”,敢于直谏,不畏强权,公正廉洁,没有私心,不受贿赂,这些无疑都是郅都身上的优秀品格,但同时,司马迁又将郅都列入了“酷吏列传”,排名第一。郅都的“酷”,一方面是他为官执法的急切而近于严酷,如对待瞷氏那班人,另一方面是他为人行事中表现出来的人性上的无情冷酷,如对待面临危险的夏姬,他不仅不去解救,还阻止景帝前去救助,更大放了一番厥词谬论。在他眼里,夏姬虽身为景帝宠姬,而实则其性命一文不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