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禅 心 ,自 语

(2011-08-23 12:12:24)
标签:

文化

分类: 万古云霄一羽毛

 

 

 

 

 

 

 

 

 

 

    独步纷扰俗世,睹苍茫时变,风云翻涌,心潮难平。
    不禁自问,何处可寂坐,何物堪解忧。
    总在人群中泛起怅然之感,一直心怀出逃之念,出逃到空濛之中,坐看云起,或可偶遇一林叟,参禅悟道,

自在洒然。
    而今,我仍是独悲孤鹤在人群,纵目红尘,谁可超世累,共坐白云中?
    那白云深处,是否,有禅的宿处?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弹指即成秋凉,在无尽沉浮中跌宕,我亟盼遁世而

去,枯云独望孤。与青石相向,拥经卷素墨,聊寄禅心己志。
    多少求佛问道者,一生只为窥禅之真义。尽管梵志曾有诗云:非愚亦非智,不是玄中玄。然而“禅”于多数

人而言,仍是云深不知处的不可得。
    自从释尊灵山拈花微笑,花便与禅结下了不解之缘。花是清幽,是自然,是淡雅,是欢欣,何以世人观其美

艳,独迦叶对其默然一笑?其实,花开且落,本无开无落,杳远溢清,不生不灭,它并未改变,开谢来去间自有

因缘,故而花之存灭原非僧事,自有清风对碧流而已。想来若释氏当年不曾拈花,亦可对尘宇一切留一笑之缘。
    有时于梦中踱进诗里写的禅房花木,闻磬音时鸣,心外无佛,相对不言,即心是禅。醒后犹不能忘那出尘离

世的清寂,那近乎虚空的存在。满口噙满禅的况味,无从道,只恍惚见着澄江明月内,应是色成空。一时如入空

蒙太虚之境,失去重心,摇摇而上青天。此心本是明珠,久被尘劳关锁,是什么力量助它依依而上,攀依旻天?
    诚不知缘何有此梦境,亦不知杳渺之处的我之彼身,有几分被点化。梦觉时分,是明心见性,抑或迷途益

远?而梦魂出入,不知如何评判。或者原是,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今可觉乎?
    应是,梦,幻,泡,影,可作如是观。
    虽已略知禅所谓“万象虚妄”,然始终不解,如何清心自持,静归禅定?
    彼时也曾寒夜独坐,观案前茗烟徐徐而起,自觉体察到了些,静中坐定,心沉水止的境界。或可比作古人诗

中“坐觉诸天近,空香逐落花”的状态。但,即使尘嚣皆寂,犹有落花相缭,仍是有知有觉,有思有感,真正即

心见佛的浑然无我还未做到。禅宗是潜默的哲学,故大智慧处无言,而无言处之智慧也无以描述为“智慧”。故

而禅定,须历过一世浮沉后,体悟热烈后的岑寂,方可回归最初的明澈。那是看山便是山,看水便是水,不以己

之意度物之情,再不妄生分别,方为真正禅定。
    因禅定已脱言语之枷,故得禅定者无言,有言者不可定。怪道其中妙用,佛曰:不可说。
    我常以为,众人昭昭,我独昏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总在人群中倍感惶惑而不得观自在心。故而每每想

归隐苍山烟云之间,弃形骸于方内,游慧性于尘外。
    后来才明白,佛度化众生,不是因其超然物外,而是缘于尝遍世间苦相,才得以明心开悟,开释出大慈悲。

原本佛法不离世间。这苍茫浮世,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那一池淡静的清凉,便生发出离开妄念的禅道。所

谓般若止水,不是不处世间,而是不染世间。
    “又得浮生一日闲”,这是隐者的心肠。而入禅境之人,看取一世枯荣本无异同,更无谓闲与不闲,扫地烹

茗之间,诗思禅心共竹闲,任他流水向人间。我自坐卧行止,郁郁黄花,皆归般若。
    古今多少问道之人,现已归荒冢。禅房门前白云苍狗。迷来经累劫,悟则刹那深。
    我观团蒲,已织进万般云水禅心。
    有此钟磬,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
    那管梦醒梦酣,万化皆由禅。
 
    方今乘自在心浮游,于大境界中载一船明月一船风。
    彼岸有人问语:“何为禅?”
    “‘禅’,不就是知了么?”
  
    君可知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尘芥
后一篇:立诚先生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