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天水方言称谓说情趣

(2012-02-17 11:37:14)
标签:

转载

只要你走入天水农家院落、居民小巷,打打招呼、寒暄寒暄,就那人们之间的称谓,既有古语的简炼深沉,也有现代的时髦风趣,字字句句幽默、传神而又富有人情。民俗语言特色、浓浓的风土人情彰显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

先说“我(我们)、你(你们)、他(她、他们)”。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人称代词。在天水,“我(我们)”称“敖”,“你(你们)”称“牛”。为什么?众说纷纭,不一而衷。有来自于三国时天水属“曹(操)刘(备)”拉锯战争夺要地,今天属曹、明天属刘,故形成“曹(敖)、刘(牛)”代指“我”、“你”之说;也有来自于古代图腾之说,古代本地部落信奉一个牛头鳌身(疑似早期的龙)的图腾,部落的人们就以“牛”、“鳌(敖)”来带指“你”、“我”,等等。依在下愚见,天水是羲皇故里、龙的故乡,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龙王可是都姓“敖”,如四海龙王弟兄四个,“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北海龙王敖顺、西海龙王敖闰”。作为龙的故乡龙的传人的天水人,称自己为“敖”,当是最恰当不过的了。至于第三人称“他(她、他们)”,天水人称“臬(nie)”,到底是来自于称别人为“爷(爷们)”,还是来自于古代称非嫡系的庶出之子为“孽”,众说不一,在下未敢定论。

有人说,南方人称谓前头加“阿”做词头,有表示亲昵之意,比如“阿爸”、“阿妈”、“阿哥”、“阿妹”等等。天水人比较含蓄,称“老人家”为“曩(lang四声)家”,“曩”实际是“老人”的快读,相当于反切;“老婆”称“妠婆”,“妠”实际上是“老阿”的反切快读。天水人称公公为“阿公”、称婆婆为“阿家”;而“婆婆”在本地却是奶奶的称谓。“太太”不是夫人,却是曾祖母的称谓(曾祖父称太爷);高祖母称“祖阿婆”(高祖父称祖爷)。高祖之上再无法称呼,就统统叫做“先人”了。很多称谓里面也含了“阿”的音,你能不说是表示含蓄的亲昵,是一种隐隐的美?

天水方言称谓中的含蓄美还表现在方方面面。“老爷”,专指丈夫,妻子对人称“敖老爷”时不无自豪,丈夫称老婆“敖屋里”“敖家里”时透着亲昵。还有两口子互称“掌柜的”,表明自己在家里可是个乐于服从的被领导者。

父亲称“大大”、“大”,据说来自于北方少数民族语言习惯;给别人介绍自己的长辈,称“敖的大汉(或‘敖的曩家’)”,这个“汉”是不是应该为“汗”,如果是,“汗”可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至高无上、非常伟大的人物;称伯父为“爹爹”,也有的称“大(大小的大)大”,父亲的弟兄称呼时前面加上数序,称作“二大(爸)”、“三大(爸)”等等。以此类推,父辈的妻子称“大妈”、“二妈”等等。父亲的姐妹称“大姑”、“二姑”等等。无论如何,排行最小的一个都被称为“碎某”,“碎”在本地方言中是“小”的意思;在同胞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称“老生(读如‘孙’)胎”;本地方言中“爸爸”不是父亲,而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叔叔”;对父辈但不是亲属的男性单称“爸”,但一般要加上姓,称“某爸”,与此类似,祖父辈的非亲属男性称“某爷”,女性称“某婆”。年长者称小孩子为“狗狗”、“狗瓜”、“差火”,以表示亲昵,但“差火”前面加上“老”,称年龄大的人时,就是大不敬了。说我家为“敖咖”,你家为“牛咖”,指别的家为“喎家”,前两个“咖”音,自有其古语传承根据,当为“家”的转音。

天水方言中对人的称谓有时非常微妙有趣,只要加上一个助词或者词缀儿,意思就会发生变化,比如说“媳妇”,“敖媳妇”就是“这是我的爱人”;如果说成“敖媳妇子”,就表明“这是我儿子的爱人(媳妇)”,只能是长辈的说法,多了一个词缀,就差了一辈,称谓时少了这个词缀,就闹笑话。长辈常按下辈的称呼代替对方,如“他大”、“他妈”、“他爷”、“他婆”,给别人介绍时也是如此。本地称娘为“(nia)”,故发出惊呼时常叫“我娘娘(读如niania)”,类似于普通话的“我的妈呀”。

称谓亲疏分里外,称自己为“各(读如‘国’)间”,称别人为“旁人”或“臬”。岳父称“丈人”、“丈母大”,岳母称“丈母娘(读如nia)”,“丈”都读如‘昌’。有些地域直呼岳父、岳母为“姨父”、“阿姨”,与称呼自己的父母(大、妈)有区别;女儿的孩子称谓前加“外”,“外甥”、“外孙”;外爷(又称舅爷)、外婆(又称舅婆)的“外”却读如“伪(wei)”,故有人玩笑说爷爷是“真爷”、“外爷”是假冒;舅母称“妗(读如‘亲’)子”;称母亲的姊妹为“娅娅(应为姨姨的转音)”;女婿、外甥、外孙称“交客”,形容其关系为“磨镰水”,可能取其“清淡少浇(交)”、毕竟是外姓之意。过去有一段顺口溜形象地形容这种人际的亲疏关系:老人逝世,晚辈们哭丧:“儿子一声,惊天动地;女儿一声,撕心裂肺;媳妇子一声,嚎(扭捏)声摆气;女婿一声,黑驴子放屁”。时至今日,是否还能如此形容,只供一笑。

女儿称“女孩”,儿子称“后人”;丈夫的哥哥称“阿伯子”或“大伯子”,弟弟称“小叔子”,姐姐称“大姑子”,妹妹称“小姑子”;称弟弟的妻子为“弟妇子”;妻子的哥哥称“室兄哥”,妻子的弟弟称“妻弟子”;弟兄的妻子即普通话里的妯娌称“邂逅(读如‘颉户’)”,有先有后、不期而遇的两个人,非常形象,非常有意思;在当地“姊妹”还有个特殊含义,即指所有的同胞兄弟姐妹,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兄妹”,比如“姊妹几个”是包含男性同胞在内的。如果说“弟兄(或兄弟)几个”,就仅限于说男性同胞兄弟了。表亲称谓给别人介绍时称“表某”,当面直呼时一般不带“表”。

连襟称“挑担”,关系密切、不无暧昧的人之间互称“死家的”,朋友称“连手”,介绍时还常常用歇后语“鸭子的爪爪——连手”来比喻,更显得生动而且形象。至于人们戏谑吵闹时所使用的不太文雅但却很有特色的俗语称谓,还有人们对其他事物的称谓,就更加丰富多彩、难以尽述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