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摘:探险者的一课与赏析

(2010-07-25 21:48:18)
标签:

杂谈

 
探险者的一课
 
作者:【美国】L·F·威拉德

姚任民 译

我那个不准离开前院的孙子贾森,已是无影无踪──10岁的孩子总是这样。我叫了几声,没人回答。我坐到草坪上的折椅里准备读书,发现那架长梯子平躺在车道边的大树下。根本不需要歇洛克·福尔摩斯,贾森肯定是在树上,只是不巧把梯子碰倒了。看来他暂时还不想下树来,更不想让我知道他的窘境。我本可以过去把梯子重新摆好,但忽然想起孩提时的一件事。过了50多年,我突然明白了它的含义。

雷蒙德·卡丁在许多人眼里是个可爱的乡下人。我记得他走在佛蒙特州诺斯菲尔的街上的样子:一位满头白发,衣着讲究的绅士。他与我有过一次短暂的交往,那时我正是贾森这般年纪。

我可以自由地在镇里到处乱跑,父母禁止我去的地方只有佩因山脚下废弃的采石场。但那是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到处淌着浅绿色的水,并布满了碎石堆起的小坡。小白杨树从石缝中长出来,攀着它们能轻易地爬上这些小坡。矮树丛中不时可发现生了锈的采石机。

一个夏天的下午,我跟着一群大孩子去那个地方。他们走离了通往采石场的被人踏出的小路,然后扔下了我。我爬过一根根伐倒的树干,穿过缠人的荆棘丛,找了一个多小时还没找到原先的小路。太阳很低,已过了晚饭时间,父母大概在着急了,我惊慌起来,就坐在一棵树下,用声音表达了我的苦恼。

当我止住声喘口气时,听见有人在吹口哨。我立刻就找到了吹口哨的人。他正坐在小路边的一段树干上,削着一根细树枝。

“哈!”卡丁说道,“出来散步吗?天气真好。”

我点点头:“我只是想来考察一下这个旧采石场。不过现在我得回去了。”

“要是你愿意稍等一会儿,”卡丁说,“我想和你一同回镇上去。我快要完成这个柳哨了,做好了送给你。”

他把柳哨递给我,然后站起来。伴着清亮的哨声,我们一起顺着小路走下山坡。

现在当我坐在这草坪上的折椅里时,我第一次明白了那是一个多么不寻常的友善举动。那个人听到我的哭声,明白这是一个小男孩迷了路。出于一种情感,他不愿充当一个援救者的角色,而是坐在一旁吹口哨,使我能够找到他。他尊重一个小男孩的自立感。

我从折椅里站起来,把停在大门前的旅行车开进车道,停在大树底下──那是它平时停放的地方。然后我拿起梯子,拿着它绕过房子,将它放在屋后。当我回来时,贾森已坐在我的折椅上了。

“你到哪儿去了?”我问。

“探险,”他说,“我是个小童子军,你知道吗?”

“我知道。”我说。

 

尊重孩子的“自立”感

——《探险者的一课》赏析

        徐康

 

    孙子登梯上树,不巧把梯子碰倒了因而下不来。出于孩子的自尊,他躲在树上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窘境”。作为爷爷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我本可以过去把梯子重新摆好”,以“援救者”的身份把孙子接下来;可是“我”却不这样做,而是佯装不知,默默地“把停在大门前的旅行车开进车道,停在大树底下,”以便孙子“以车当梯”从树上下来。“我”之所以这样做,又是由于“我”受到“五十多年前,孩提时一件往事”的启迪:那时候,当“我”正是孙子这般年纪的时候,也曾有一次因迷路而陷入窘境,一位叫做卡丁的老年人听到“我”的哭声,他明知道“我”迷路了,为了不使“我”难堪,他装得若无其事地在一旁吹口哨,使“我”能够找到他,跟着他走出了迷路的树林。

    五十多年前卡丁对“我”的这种举动,和眼下“我”对孙子的举动,虽然时间、地点不同,其动机和目的却是完全相同的,那就是:保护一个孩子的自尊心,尊重一个孩子的“自立感”。

    孩子的自尊、自立,常常表现为一种不肯让大人帮忙的独立意识,一种虽陷入窘境也不愿意承认“失败”的好胜心理。一种希望大人尊重他、也把他看作“大人”的平等观念。这是一种正常的、健康的心理状态,如果引导得好,常常可以使孩子成长为一个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有相当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工作能力的人。自尊心和自立感是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许多国家(尤其是经济、文化发达国家)家庭和社会都非常重视这一课题。本文作者“我”深深懂得孩子心理,对孩子身上的“小事”如此敏感,这正是体现了他本人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素质。文中写了老一辈的卡丁怎样对待“我”,“我”又怎样对待孙子,很好地预示了“保护孩子自尊心、尊重孩子自立感”,这种高层次的文化心理素质是需要代代相传,并非一蹴而就的。

    文章读起来饶有趣味,得力于作者的写作技巧。一是穿插,明明是写“我和孙子”的眼前事,却插叙了一段五十年前的往事,两个小故事相互交叉而又互为照应,克服了叙事的刻板,增添了行文的妙趣。二是细节的运用,“我”以汽车当梯子和卡丁“吹口哨”,都是富有表现力的艺术细节,把两位老年人尊重孩子的心理和沉稳机敏、不露声色的行动刻画得非常生动。三是对话的简洁和性格化,“我”明明是迷了路,却对卡丁说是要“考察一下采石场”;孙子明明是上了树下不来,却回答爷爷是去“探险”,几句话就使两个孩子“可爱的自尊”跃然纸上;同样,卡丁和爷爷佯装不知、故作轻松地话语也十分精彩,使两位老人可敬的形象栩栩如生。四是整篇文章的风格朴实无华,如述家常,增强了真实感、亲切感,使读者更容易受到感染。这些特点,都是值得我们反复欣赏、仔细玩味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