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泰山的牌坊
泰山是我国第一个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的风景名胜区,其文化遗产非常丰富,包括20余处古建筑群,2500余处碑碣石刻,悠久的历史记载,众多古今名人的足迹与轶事等等,而点缀泰山上下的牌坊也是其遗产中的一项。
牌坊,亦称牌楼,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纪念性、标志性建筑形式。牌坊从材料上分有木制、石制、砖石、木石、琉璃等结构;从规模上讲往往以“间”(即两柱之间的通道)来确定,分为单间、三间、五间等,一般以单间和三间为普遍;从总体形制说,主要分为柱子出头(即冲天式)与柱子不出头两种形式。
泰山的牌坊有三个特点,一是均为石牌坊,二是均与泰山有关,三是主要分布在自通天街、岱庙、红门路至泰山登山中路这条泰城和泰山的中轴线上。在这些规模不同的牌坊中,要数其“遥参坊”、“岱庙坊”、“岱宗坊”和“孔子登临处坊”为突出代表。
“遥参坊”位于岱庙的序幕—遥参亭前,从位置上讲,乃泰山牌坊之首。遥参亭并非一亭子,而是岱庙前一组古建筑群。据记载,遥参亭坊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牌坊。此坊高5.8米,宽9米,整座石坊坐落在高0.46米的石砌平台上;4根方形石柱竖立于长2.27米,宽0.64米,高0.65米的巨石基础上,每柱前后均施以夹柱抱鼓石;柱顶端为云朵形望板,顶上分别蹲居望天吼一尊;坊正间和次间皆分别施以二额枋,额枋下沿设有雀替;正间两额枋的额板上题刻楷书“遥参亭”三个大字,正间上额枋顶中间有立体雕饰火焰纹宝珠;枋柱两面均没有楹联。这座牌坊代表着中国古代牌坊的一种形制,在造型上给人以简洁大方,古朴厚重的视觉效果,望着它,似乎你就感觉到泰山的悠久历史了。
“岱庙坊”位于岱庙前门正阳门之南,遥参亭之北的中轴线上。岱庙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场所,总面积达9.6万余平方米,是泰山上下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据史料记载,岱庙坊是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由山东提督布政使施天裔创建,为四柱三间三楼式牌坊。此坊高大雄伟,高12米,宽9.8米,进深3米,整座石坊以两块巨型雕饰石座为基础,座长3.3米,宽3.15米,高1.1米;每柱前后均施以高3米的纹雕抱鼓石,其上各有一蹲居石狮,姿态生动逼真;其三层横梁面部高浮雕有麒麟、鹿、羊、凤等祥瑞兽禽,周边雕有缠枝莲、梅花等图案;牌坊为九脊歇山顶,其檐下为仿木制石斗,檐顶正脊两端雕螭吻,中间雕立体宝瓶,重脊和戗脊上均施有走兽。牌坊的四柱、重梁和额板浮雕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等纹饰,皆雕工精美,形态生动,可谓清代石雕艺术的精品。此坊中间两柱前后均有楹联,南面是当年的创建者山东提督布政使施天裔撰书:“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是山东巡抚兵部右侍郎赵祥星所题:“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掺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双联赞颂泰山,精辟地概括了泰山的神威。
岱庙坊历经300多年风雨沧桑,其石材表面有所风化,有的雕饰图案模糊不清,但它那器宇不凡的雄姿依然如旧,其体量、规格、艺术水准堪称泰山古牌坊之最。
“岱宗坊”位于岱庙以北的红门路上,据史料记载,此坊始建于明嘉庆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后于明隆庆年间与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重修。此坊为四柱三间歇山顶牌坊,建置于长16.5米,宽14.2米的长方形石砌台基之上,坊高7.5米,宽9.8米,进深4.4米。坊的四根巨型立柱上部施额枋、额板、过梁和雀替,正间过梁上置6个大座斗,两次间梁上分别置三斗;梁斗之上承托以挑檐歇山式坊顶,正脊两端雕以剑把螭吻,正间额板上题刻篆体“岱宗坊”三个贴金大字。从建筑结构上讲,岱宗坊立柱下部不仅沿用夹柱抱鼓石的传统做法,而且还模仿木牌坊采用8根巨型石戗柱斜顶撑四立柱,从而更增强了牌坊的稳定性,这一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石牌坊中颇为少见。整座牌坊虽没有繁缛的雕刻装饰图案和结造线条,但其雕凿打磨光洁的巨型石材与高大稳健的体积有机结合,给人以雄伟、庄严、稳重、大气之感;它又与身后的巍巍泰山和谐地融为一体,浑然天成,气势不凡,令人肃然起敬,豪气顿生。
岱宗坊的位置是古代登山的起点,素有泰山正门之说。如今泰安市每年一度的登山节,也多以这里作为起跑线,是泰山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孔子登临处”牌坊位于红门路北首,红门宫前方,乃泰山登山盘路起始之处,始建于明嘉庆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此坊为四柱三间歇山顶式,高约6米,宽7米左右。四柱两面均施以夹柱抱鼓石,中间两抱鼓石上端置蹲居祥兽;坊檐外挑,坊斗为8块方石,非常简洁;横梁两面雕刻二龙戏珠,莲花等图案,因石材风化有的饰纹已模糊不清;正间与次间坊脊两端均置石雕龙吻,正间额板两面均题刻楷体“孔子登临处”五个大字。中间两柱南面原题刻:“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楹联,“文革”中遭到破坏,今字迹难以辨认。此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年间济南府同治翟涛题“登高自必”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两碑字体潇洒浑厚,磅礴大气,乃泰山碑刻中的珍品,与石坊互为衬托,相得益彰。观此牌坊,令人缅怀先圣,而此坊恰似一岁月老人守候在此记载着历史的变迁。
此坊的另一特色是有两株古紫藤长在西侧坊柱旁,其藤沿柱而上,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几乎将整个坊顶覆盖,与石坊浑然一体,仿佛天作之合,使古老的石坊焕发青春,乃泰山著名的纪念性景观之一。
据史料记载,孔子一生中曾不止一次登过泰山,。孔子登临泰山,抒怀畅志,开阔胸襟,考察封禅,学习礼仪,观知时政,活动内容与历史遗迹十分丰富。在孔子的心目中,泰山是至高无上的,他所推行的仁道,也象泰山一样高峻而伟大。在他生命最后的时光曾歌唱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而历史不也证明孔子是人中之泰山,中国文化之泰山吗?
泰山的牌坊在泰山登山中路上还有多处,例如一天坊、天阶坊、斗母宫坊、廻马岭坊、中天门坊、五大夫松坊、对松山坊、龙门坊、升仙坊等。这些牌坊均为两柱一间楼式牌坊,体量不大,高4米,宽3米左右,额板有题字,无柱联,乃各主要景点和位置的标志性建筑,居处适当,与环境协调,给人以“有之不多余,缺之有遗憾”的审美效果。
泰山的牌坊除了在泰山和泰城中轴线上的以外,在其他地方也有几处。例如位于泰山东麓的东御道牌坊,其修建年代不详,其体量,造型与岱宗坊非常相似,只不过其立柱两面没有斜撑的石柱。在天烛峰景区入口原来也有一座石牌坊,后因建封禅大典舞台被拆除。还有位于冯玉祥墓前的大众桥坊,位于普照寺入口处的普照寺坊,均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其造型,工艺很简单。
近些年来,泰山上下还重建或新建了几座牌坊。
泰山南天门东北侧的天街上,有天街坊、中升坊、望吴胜迹和孔子庙坊。其中中升坊为四柱三间楼式牌坊,望吴胜迹和孔子庙坊为两柱一间楼式牌坊,造型简洁大方,均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天街坊位于天街西端入口处,始建于明代,清末被毁,1986年重建,为四柱三间三楼冲天式牌坊,其柱前后的抱鼓石为石雕麒麟,正脊中央为圆雕火焰,中间额板题刻“天街”二字,无楹联。此坊高大雄伟,比例协调,工艺精湛,不失为泰山天街的标志性建筑。
再说泰山下的泰城内近几年新建了两座牌坊,一是通天坊,二是天地坊。通天坊位于泰城通天街南首入口处,2007年落成。此坊高8米,宽11米,为四柱三间冲天式牌坊,其造型古今结合,典雅大方,既体现了该牌坊的标志性功能,又与周边环境和谐相融,成为泰城与泰山中轴线上最南端的一座牌坊。天地坊位于龙潭路与迎胜路回合的路口处,2013年12月落成。此坊为四柱三间三梁冲天式现代牌坊,高将近16米,宽20多米。此坊四根巨型方柱竖立在坚实稳重的花岗岩底座上,柱头为圆形浮雕祥云图案;其三层横梁上有各种雕饰花纹,中间正脊上为日月生辉雕塑。观此牌坊,古今结合,造型新颖,落落大方,是泰山西路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目前泰山所有牌坊中体量最高大的一座牌坊。
纵观泰山的牌坊,不难发现,其中多座均以“天”字命名,如一天门坊、天阶坊、中天门坊、天街坊、通天坊、天地坊等。这是因为古人认为泰山是天下最高大的,最神圣的山,登上泰山就如同到了天上,而今天的人们也尊重历史,故以“天”字命名泰山的牌坊。由此可见泰山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而泰山的牌坊就是其记载形式之一。

一天门坊位于红门宫南的盘道上,明代建,参政龙光题额,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重建,巡抚都察院李树德题额“一天门”。两侧有明代人题“天下奇观”及“盘路起工处”大字碑。岱宗坊是泰山的山门,一天门则是天梯的开始,人们由人间已渐渐进入天堂。

孔子登临处,位于一天门北,为四柱三门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庄,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始建。坊两侧分立两碑,东为明嘉靖间济南府同知翟涛题“登高必自”碑,西为巡抚山东监察御史李复初题“第一山”碑。北侧为两柱单门的“天阶”坊。孔子登临处额题“孔子登临处”五大字,柱联曰:“素王独步传千古,圣主遥临庆万年”。

位于岱宗坊北,红门路北首,东临中溪,西靠大藏岭。宫因岭南崖有红石如门而名,创建时间无考,明清时重修。庙分东西两院,东为弥勒院,西为红门宫,中由飞云阁相连。东院正殿原祀木雕弥勒佛,1966年毁;东有穿堂式更衣亭,旧时帝王官宦登山至此更衣,今为茶室;南有穿堂式过庭。西院为元君庙。其正殿原祀元君及送生娘娘、眼光奶奶,今置九莲菩萨铜像;西有且止亭,今为泰山风光摄影展室;南为穿堂式茶亭。正殿后是禅房院及东西配房。飞云阁原祀观音大士,今为赏景台。

t斗母元君,简称斗母,也叫斗姥,是道教崇拜的女神。道教说他是北斗众星的母亲,原来是龙汉年间的周御王的妃子,名叫紫光夫人。由于一个春天在花园游玩有感悟,生下九个儿子。
在道教中,斗母崇拜十分普遍,许多道教宫观都建有“斗母殿”、“斗母阁”、“斗母宫”,专门供奉斗母。

泰山经石峪石刻,在山东泰山斗母宫东北一公里山谷之溪床上。上刻隶书《金刚经》,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故俗称“晒经石”。

自经石峪返回再北行半里,有一桥横跨深涧,叫“注水流桥”,桥西北是危崖千仞,飞瀑垂珠,如带若帘,被称为“天绅泉”,俗称“水帘泉”。又因为在岩壁上横阔石缝如洞,又被称为“水帘洞”。山坳中有古洞流水,叫“水帘洞”。

程咬金种的四颗槐树之一,8几年被雷电击倒,也算是一处天然牌坊。

壶天阁位于泰山中路回马岭下,明嘉靖年间称升仙阁,乾隆十二年拓建改名壶天阁,取自道家以壶天为仙境之意,1979年重建阁楼。壶天阁跨盘道而建,为城门楼式。门洞上镶石匾额“壶天阁”,是乾隆皇帝登泰山时所题。

回马岭位于泰山登山中路的中段,壶天阁之上,中天门之下,海拔800米,现有石坊一座,额刻“回马岭”三字。回马岭
- 简介 回马岭
泰山上有很多名胜古迹,来历颇为复杂,

中天门建于清,为两柱单门式石坊。泰山古时多虎,古人在坊北建庙祀黑虎神,现庙内塑财神赵公元帅执鞭跨虎,东为仿古茶楼,西南为中溪宾馆,西北为中天门索道站。

到了迎天牌坊,意思就是说快到天上了。

据
《史记》记载,
秦始皇登封泰山,中途遇雨,避于一棵大树之下,因大树护驾有功,遂封该树为“五大夫”爵位。谁知后世讹为五株。明代万历年间,古松被雷雨所毁。清雍正年间,钦差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时,补植五株松树,现存二株,虬枝拳曲,苍劲古拙,自古被誉为“秦松挺秀”,为泰安古八景之一。五松亭旁有
乾隆皇帝御制
《咏五大夫松》摩刻。

对松亭位于
对松山开山南,登山盘道西侧。此处两山对峙,山峰多古松,青翠蔽日,亭遂因名。
亭创建无考,1961年重修。亭方形,四角攒尖顶,木石结构,边长4.6米,通高7.1米。四角柱承四角
梁、扶角梁,柱外石砌墙,东向开门,门两侧
各开一窗,门高2.2米、宽1.45米,窗高1.7米、宽0.94米。南北各开一圆
窗,直径1.2米。门上悬“对松亭”木匾。保存了清代
建筑风格。

到龙门了,说明你到不紧不慢十八盘了。再走一个
牌坊就是升仙坊,就到紧十八盘了,上面就是
南天门南天门路过天街再到玉皇顶。全程加起来两个小时吧。慢慢爬,不着急。

升仙坊位于山东省泰山中路紧十八盘的起始处,为两柱单门式石坊,额题楷书“升仙坊”。此处山势陡峻,悬崖峭壁,上临岱顶天庭,咫尺仙境,似有飘然升仙的意境,故名“升仙坊”。游人至此小憩,每每浮想联翩。回视山下,常有腾身云霄之感,举首仰望,南天门近在眼前,奋力攀登,岱顶在望。
泰山南天门又名
三天门。南天门位于
十八盘尽头,是登山盘道顶端,座落在飞龙岩和翔凤岭之间的山口上。由下仰视,犹如
天上宫阙,是登泰山顶的门户。创建于元至元元年(1264年),明清多次重修,建国后又翻修两次。现在建筑保持了清代的风格。

泰山天街是指南天门向东到
碧霞祠一段街道,全长约一华里
南天门向北的一段路,约有100米,称为北天街,岱顶天街,商铺林立,亦市亦街,形成了特有的风俗。
如日中升,也作如日中天,不过一个是动作,形容上升的感觉,一个是状态,在天正中
泰山景点之一,自丈人峰顺坡北下,至山坳处有石坊,原额“元武”,清末圮。1984年重立,双柱单门石坊,额书“北天门”。是岱顶通往
后石坞的必经之路。坊北是摩云岭,自坊前顺坡东下至勺形谷底是“乱石沟”,过沟是
独足盘,再前行可至后石坞诸景点。

猴年60在泰山极顶1545留影

丈人峰,独峰一石,我的最爱。

从一天门登泰山一路牌坊给你介绍人文风景,记录着你的一路艰辛劳累,登泰山“升仙”才能“中升”,登上岱顶如写一生,磕头祈福求得来年健康平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