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愿意
(2011-10-02 17:51:49)
标签:
领导力杂谈 |
分类: 費話連篇 |
每次碰到组织人事上的改变;譬如改组;换老板;调岗位时,总是有人心里面会嘀咕:“看不清了!咋办?“。前一阵子,几位朋友不约而同地私下跟我透露;他们因为工作安排上的调整,而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惘;甚至有一个还问,该不该转业了?
对改变感到不安,是人之常情。对跟自己有密切关系的政策或人事的改变,感到担忧,更是可以理解的。这种不安和担忧;是人在遇到突然改变事件时的标准情绪反应过程,完全正常。心理学家把这个过程分成几个阶段,当人接受到了一个突然的负面消息;譬如说亲人过世;情人背叛;工作被炒等等,从接收信息到接受事实,情绪上的波动有这么一个标准的模式。
首先;是从“稳定“到“停滞“;如“我都吓呆了“,”什么? 你说一遍!“。
其次;是“否认“;如“不会是真的吧?有没有弄错?“,”这怎么可能!“。
接着;是“愤怒“;开始语言或行动上的反击;砸东西,生闷气。“你别欺负我“。
然后;是“争论“;为什么是我不是他?不是前几天还好好的吗?
再来;是“沮丧“;怎么这事偏偏会发生在我身上?就我这么倒霉!
还有;是“试探“;能不能挽回情况或避免事情的发生?还有没有妥协的余地?
最后;是“接受“;那也只有如此了!接下来是什么呢?
这一连贯的反应,是人人都会有的过程,其所需要的时间,随着人的成熟度;自制能力而有所不同。有的人很快就经历过全程,走出情绪;冷静地面对现实。有的人则反反复复的挣扎于各个复杂的阶段之间,即使知道应该要接受事实了,还是不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职场上的管理者,不可不知道这个基本的人类行为模式。因为你总是有机会;要跟你的属下;去谈一些让他感到错讹的事。如果你不能预先知道,他在面临这些错讹事情时,所可能有的反应,就贸然的把他没有心理准备的事情告诉他,甚至要求他同意,那你岂不是拿着自己的威信开玩笑?
这些工作上让人错讹的事,小到工作评核,年度反馈;大到调职甚至开除,都是管理者一定会碰到的事。老实说;是不是一个胜任的管理者,从他能不能把这些事情搞定,就能看出个八成了。曾经有很多同事,在开除了手下的问题员工后,信誓旦旦的跟我说:“没事,搞定了!“,结果没两天,公司就被告了。同事们会委屈地辩解:“他不是已经同意了?怎么可以反悔!“,其实被开除的人,从来没有接受过事实,他被告知时的“平静“,只是最开始的“停滞期“,并不是代表他“接受“了,以至于后来情绪上的”愤怒”的反击,也都是正常现象。开除人的时候,要专业地诱导他们的情绪过程,从“停滞“带到“接受“,能屈能伸的帮助被开除的人,走完这段情绪宣泄过程,这才算真地搞定了,才是真正的高手。
就拿调动人去新的岗位这事来说吧;我时常跟同事们说,如果那一天你的老板,问你能不能去一个新的岗位,那你基本上只有两种选择,一种是:“老板;我愿意!“;另一种是;“老板;我非常愿意!“。
我的同事们听我这么说,总把它当成是“费话连篇“的又一章,哄笑一番就作罢了。其实我是讲真的,尤其是那些不以强势意志力为领导风格的人,怎么能有效的说服手下,去接受一个突如其来的调动,而不招人拒绝,弄得一鼻子灰,的确是应该慎谋而动,才能一击中的。工作调动,通常意味着地点和职责的变化,除了你是给员工一个在原地的提升,可以轻轻松松地接受主子英明的恭维以外;多半的时候,你都应该期待你的员工,会对这个指派有所反应。要把这个变动让员工“愿意“或“非常愿意“的接受,有几个重点,是得注意的。
首先;要知己知彼,做好平时的功课。对于你重点发展的员工,要定期的去了解,他在公私两方面的状况;限制和期待。并问问自己,如果明天就必须给他一个新的任命,要能够满足他公私两方面的希求,同时符合公司发展的需要的,那会是什么职位。将这些资料定期更新,使你在脑中随时都有一幅员工的升官图;勾画出每个人的未来三个可能的职位,和每个职位未来三个可能的接任人选,如此一旦有个临时出缺,才不会手忙脚乱,捉襟见肘。
有两点事要注意;其一,如果你只是在意愿调查阶段,还没有打算真的去动他,那你要讲清楚。别让员工以为明天就有新的工作了,痴痴的等。我一个朋友就是这样,老板把具体的工作内容,都描述得一清二楚,让他满心欢喜的回家,跟老婆说准备打包搬家,接受更大的任务挑战了。结果没想到一等就是一年,老板都换了,还没人动他。其二,这些搜集来的情报资料,要得多方面的印证,现在的人们都顶机灵的,既然你只是随便说说,那我也先随便应应,等真有了个什么再谈。所以;对员工的意愿,只能当成行销学里讲的“未提示情况下的偏爱度“,有参考价值,但不一定是斩钉截铁的最后结果。譬如说;员工在没有具体工作描述的情形下,跟你说他不愿意搬家。这只是告诉你,当你要动他时,搬家是一件你要好好为他考虑的事。千万别以为他打定了主意,一辈子终老与此,不会考虑任何的移动。否则有一天,你很可能会突然接到他的辞职信,告诉你他在天涯海角处找到了好的人生目标,马上就要搬家了。
第二;在沟通调动时;要不缓不急。时间;是造成所有压力的最重要因素。越是急迫的决定,给人的不确定感越深;当然,受到拒绝的机会也就越大。
千万别跟员工这么说:“东北区某某某辞职了,你准备一下,下周去交接,恭喜你啦!“。员工会感到时间的压力,觉得没有被咨询;没被尊重,觉得你是要他牺牲他的生活,来帮忙解决你的问题。于是一连串的否认;争论;试探就出来了,不是小孩太小,家里反对;就是津贴太低,休假太少。总会有一大堆的理由不想去,即使最后没选择的去了,也是赶鸭子上架似的无奈。
比较按部就班的方法,是首先告诉他有这个机会;过两天再告诉他,他是人选之一,请他考虑考虑;再过个两天,才把完完整整的任命内容,和身家的安排,清清楚楚地交待明白。把平时跟他交流时,所了解到的他的需求,主动地提出来,并告知解决方案。如此;一来整个事情对他来讲,就不再是个错讹,有了足够的预告时间,能够从从容容的应对,二来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在这个决定的过程中,也能感到被重视到了,即使对结果不一定会百分之百的满意,但对过程的公平;公正;公开,也都能够接受了。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是在说服员工接受任命时,你的手法是在销售,而不是在谈判。最近听了一个客户管理的课,说当你有一个方案要建议给客户时;十有八九你的客户会对你提出一些相对的要求,做为接受你提案的条件。一个有效的客户经理,你所要把握的原则;是把重点放在对建议案的积极销售上,而不是放在对客户提出的要求减斤扣两地细节谈判上。道理是,积极的销售你的方案,能有机会帮你赢得全局;而枝节上讨价还价的谈判;最多只是帮你少输。
跟员工去谈一件新的调动安排,也跟拜访客户一样,事先一定要想清楚你的销售策略是什么。员工在这个调动中;能得到的利益是什么,是更上一层楼?还是为了更上一层楼所必须要得历练?是更接近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还是远离绩效不彰的团队,有机会展翅高飞,接近权力中心?尤其重要的,是这些个利益是不是员工在乎的?对一个已经等着退休的人;去勾画公司未来做大做强的远景,是一点吸引力都没有的。
一旦你成功地销售了你的方案,让员工了解到为什么有这么个调动,为什么要选他,又为什么对他来讲是个正面的机会,勾起了他成就“大是大非“的热情,那因为这个变动所引起的个人身家的不便,相较起来,也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如果你又能事先设想好,对他个人关心的事情做好安排,该他有充分的时间来消化和跟家人沟通,那他还有什么理由说不?几乎人人都会抱着“士为知己者死“的豪情,跟你说;“老板,我非常愿意“。
要是你只是轻描淡写的一句:“你愿不愿意去某某地方,做某某工作?“,员工一句:“家里不同意“,你就作罢了。那对公司和员工来讲,是一个双输的结局;公司失去了一个人尽其才的安排,员工也不能明白,他究竟失去了什么职业发展的机会,而这一切,只归罪于你没有做好一个经理人的工作。
最后;在沟通的过程中,要放百分之八十的力量,在销售你调动计划的内容,用其余的百分之二十,来讨论员工身家薪酬的问题,不要失焦了。要做到这一点,取决于事先尽全力地,帮员工争取到所能争取的最好的结果,每一个员工关心的细节,都要想到,并安排到你能安排的最好结果。使得员工提出来的每一个问题,你都很快的能当场解答,或者当场能明确的告诉他,那是不可能的。可能有几件事,你还得再回去请示你的老板,但对重要的环节,不能没有清楚的立场,否则你就陷入了“谈判“的框框,往来几回,员工即使答应了,也是答应于你最后妥协了的条件,不是答应你所勾画出来的远景。基本上,你是花了更多的成本,去完成一件调动,是输了。有些个让所有人都摔破眼镜的调动计划,原本谁去接什么工作,大家都有预感了,但一公布出来,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之外,忽然官衔和权力都扩大了,这多半是因为,做老板的没能搞好调动管理,用额外的利益,才能换回员工的“我愿意“。
调动一个员工,是公司整体人力资源计划中重要的一环,牵连的不是当事人本身,更是所有相关人员的布局和发展,基本上是不允许调动失败的。经理人动一个员工时,做好事先的功课;有条不紊的避免情绪反应;积极的推销调动的利益;尽力明确的安排员工的身家,是不可疏忽的四个重点。掌握住了这些,在开始行动,那你就可以笃定的说;“你只有两种选择:我愿意和我非常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