订单与需求
(2010-07-11 15:31:08)
标签:
供应链财经 |
分类: 費話連篇 |
我前几天和一位开工厂的朋友聊天,问他生意如何。他说近来订单是多了一点,又开始忙了。
我说:“那好!需求增加,代表景气复苏了吧!?”
他回答道:“不,只是订单来多了,需求没有增加,景气也还没有复苏。“
我困惑了:“没需求哪来的订单?“
他解释道:“两年前金融海啸开始时,客户为了确保现金流,都停止了订单。到现在,原有的库存都吃得差不多了,又陆续重新开始下单。问题是我们这些上游的供应商,因为没订单,已经缩编了我们的产能,一下子集中来了那么些订单,交货有点紧张。客户发现了供应的困难,为了确保安全,又全都加大了订单,搞得我们焦头烂耳的,疲于奔命!“
我恍然大悟;道:“这不就是‘牛尾效应’?”
他叹息道:“是啊!我现在进退两难,不扩充产能,天天加班都交不出货,客户跟催命一样催货。要是真的扩充产能,一旦客户的库存满足了,订单又会消失!没有订单的金融海啸不可怕,可怕的是弄得不好,我还可能被这千变万化的订单量拖垮了我的那个小工厂!!”。
过去,我只是感叹牛尾效应的愚蠢和所造成的伤害之大,从这个故事中,我更领悟了,驱动牛尾效应的行为,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现象,订单不等于需求!
所谓“牛尾效应”;指的是在供应链中一种普遍的现象,越上游的供应者,承受着越大的订单量变化,对成本和效率的冲击也就越大。
很多次在与朋友们讨论供应链管理的场合,总有人会问到供应商怎么管理。我原本以为他们的问题是在于一些采购流程,比价条件和供应商的开发。渐渐的我领会到,原来很多的情况下,他们的问题指的是,如何保证供应商的交货质量和时间,使其正常供应,而不至于影响到自身企业的运作。有很多的朋友说;“我们企业的发展迅速,供应商跟不上,请问如何能辅导供应商,让他们改善交货期,成为我们得力的合作伙伴?”。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的人是说订好长期合同,有的人说是确立缺货罚款,也有的人说是驻厂监督,紧迫盯人等等。我也都赞同这些方法,但我现在会多问一句话;“作为一位购买者,你的订单等于你的实际需求吗?”
这些朋友们所面临的供应商问题,其实跟我那位开工厂朋友的客户们,所面临的一样。而如果把这些问问题朋友们的供应商找来,我想他们所吐的苦水,也会跟我那个朋友的一样。说穿了,其实就是供应链中,供需两方的牛尾效应,而这个结果,是由订单与需求不对称所找造成的。
书本上是怎么教我们下订单的?要考虑需求的变化,库存的成本,采购流程的成本,交期的长短等等,再根据这些东西定出一个“经济批量”,依据这个批量去下订单。这些理论没错,问题是它是纯粹从仓库运作的角度出发的,而单一部门的效率最大化,不代表了整体供应链效益的最大化,有时候适得其反,引发的牛尾效应会使得自己也蒙受其害。
在这个公式里,所谓的“需求”,其实是你客户的订单量。如果你所接受到的订单模式,不是一个长期稳定的捕货式订单,而是以不定时不定量的方式给你的批次性订单;有了这一餐;不知下一餐有多少,什么时候会来,那你应该做的,要嘛就是扩充产能,以因应批量的变化,要嘛,就是提升你的安全库存。而为了提升你的安全库存,你就会在下次给上游供应商订货时,加大你的订单量。这个做法完全没有错,完全合乎教科书,问题是一层一层上去,到了最上端的供应者,在真正需求没有改变的情况下,只是因为下游各个层级在决定订单时,为自己的营运保证,添油加醋,放大了订单批量,使得最后这一层的供应者,面临了巨大的累积效应!
好,如果你的订单超过了上游供应商的能力,他会怎么做?当然是加班加点完成你的“需求”,然后把成本转嫁给你。万一他在预定交期里完成不了你的订单,那么根据公式,交货期变长了,你该怎么做?没错,再提升库存,加大订单!这也就是越缺货时订单越大的道理。等到供应稳定了,你的库存建立了,再根据公式,应该降低经济订货批量,所以,缩小批量或者干脆取消订单,也是完全没有错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旦供应稳定,供应商库存建立了以后,反而没了订单的道理。
你的库存管理做得很好,很专业。很可惜的,因为你订单的一收一放,你上游供应商的成本增加了,自然转嫁给你的也增加了。所以说; 我们每个人都认为我们在做对的事,而玩弄订单批量的结果,只是增加了成本。
大部分的订单批量和需求都不一定是相关的。不论你在任何一个产业,试着延伸你的产品到供应链的末端,最终的组成品被消费的那一环,你会发现,需求其实是很稳定的。即使有季节性,时尚性,成长性,它的波动跟你在上游所面临的批量波动压力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譬如说;你做的是汽车零件,你必须在某一段时间内交付的订单批量,肯定远远大于同一时间汽车的销售量;即使你做的是快消品,消费者也不会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成倍地加大他们的消费。你所面临的供应压力,只是来自于你下游客户的订单游戏。
当然,造成牛尾效应的原因还有其他,理性的与不理性的。但不可否认,即使在一切都十分理性的管理之下,订单与实际需求的脱节还是最普遍,与最容易发生的原因。可惜的是,大多数人并不自觉自己对牛尾效应产生的责任,而归罪于上游供应商的不成熟,不配合。
所以,坏消息是;我们以为我们在为公司做对的事,而其实恰恰适得其反。好消息是;既然这个结果是由我们造成的,我们自己就有能力去解决它!
来看看订单的结构,订单基本上包括三个部分,价格;批量和交期。大部分的供需双方,在谈订单内容时,总是专注于价格和批量两个条件,因为它们是相关的。 交期总是成为谈定了这两项以后,再去相互妥协的一个项目。买方总是要求快一点,好早点交差;卖方总是希望长一点,免得受罚。而交期长短对供应链总成本的影响,则甚少有人触及。其实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交期长短对生产者而言,其压力尤大于批量的大小。
小批量短交期是供应链成本最低的模式,因为它满足了供需双方对现金流的回转速度,其极致的代表就是零库存,精益(Lean)追求的就是这个。
大批量短交期是最常见的订单模型,是造成质量问题,缺货问题和牛尾效应的主要原因。
过长的交期,对供应方是不利的,因为代表了资金积压,不到最后关头,供应方不会开工,所以长交期的订单起不了对成本的影响。
答案明朗了,不是吗?
消除牛尾效应的两个办法,其一,是信息透明。试着去了解你客户的订单,与他的实际需求的差异度,这个差异量所根据的假设,有没有必要性?能不能以其他的方式来补偿?譬如说,如果你能够缩短你现在的交期,或者提供更可靠更明确的未来供货资料,有没有机会减少这种差异量?又假如;你把必须补上的差异量分解在多次订单中,而不是一次到位,能不能满足客户同时减缓牛尾效应的冲击?这些方法,可以用来跟你的客户沟通,当然更可以用来对付你的供应商,透过要求改善正常交货期,来减少你的库存水准,从而,让你给他的订单更接近于你客户给你的订单。
其二,是化整为零。能不能将一个大批量单交期的订单,化成小批量多交期的订单?如前所言,短时间高需求往往是一种假象,高的需求数字里面,常常包含了真正的需求和一部分(可能是大部分)的安全库存调整数字。前者是急迫的,而且越快越好,后者呢,就不一定了。试着开诚布公地跟客户讨论,看看能不能将一个交期分解为几个,而让第一个交期只限定于真正的需求,并且提早交货,其他的量,则在同意的时间内后续完成。这样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必会平滑下降,同时也不会有缺货之虞。换句话说,是以长期稳定的捕货式订单,来取代不定时不定量的批次性订单,基本上,也就是走向小批量短交期的精益供应链模式。
同样的;作为卖方和买方,你都可以用分解交期的方式来减少牛尾效应。尤有甚者,如果你是买方,你甚至可以要求供应商算出,平滑化订单对他成本降低的影响,而要求分享这个果实。
下次供需双方谈判订单时,不妨将交期的讨论提到价格之前,先共同找出供应链利益最大化的方案,再来谈价钱。说不定会找到新的双赢结果。
处于供应链中段的经理们,一方面承受了客户的订单波动,一方面又面临供应商的交期不稳,往往采取了最下下策的措施-加大我在中间的库存。这个方式,可以治标,不能治本。应该做的,是主动与上下游谈谈订单的模式,找出条出路。 即使客户的行为你无能改变,也不一定代表你就得将同样的订单模式,转给你的供应商。在客户一个异常的大订单之后;因为它不是真正的需求;必有一段空窗期,千万不要因为你准备的正常库存给吃光了,就急急要求你的上游供应商,交付一个大批量短交期的订单,该做的,是运用这段空窗期,跟上游一起稳稳健健地重建好你的库存。避免慌乱的订单,造成牛尾效应,增加了你的成本。
有人会说,风险太大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以原来方法办吧!当然可以,不过,如此你只能说你做过供应链的工作,不能说你管过供应链,更不能说你是一个懂供应链的生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