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曲赏析】声声慢[宋]李清照词
(2009-07-17 22:27:42)
标签:
诗词赏析声声慢宋李清照词文化 |
分类: 歌曲赏析--注释 |
请在此点看视频音乐→→007【声声慢】
声声慢
[宋]李清照
〖原词〗
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注释】
[戚戚〕悲戚。
[乍暖还寒〕忽暖又复冷。
[将息〕调养、休息。
[黄花〕菊花。
[怎生〕怎么。
[黑〕天色已晚,日落天黑。
[次第〕宋代人口语,即这般光景之意。
[晚来风急〕多数版本均作“晚来风急”,而《艺蘅馆词选》作“晓来风急”。译参陈祖美:《我读<声声慢>》(《文史知识》1987年第2期)。
【赏析】
李清照的《声声慢》脍炙人口,无与伦比。靖康之耻后,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南奔,漂泊苏浙,在此期间,家门罹难,屏居乡里,而祸不单行,赵明诚病殁建康。高宗赵构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李清照四十九岁,再嫁张汝舟,而遭肆意侵凌,日加殴击,于是不久与张汝舟离异。《声声慢》则是李清照婚变后的作品,反映了这位有身份、有才学的女子屡遭劫难、坎坷后在孤苦伶仃的日子里难熬的情景,抒发了她孤孀秋叹、凄惶欲绝的感情。
学者们认为,对李清照《声声慢》的评论,以梁任公(启超)的评述最为肯切。他说:“这词是写从早到晚一天的实感,那种茕独栖惶的景况,非本人不能领略;所以一字一泪,都是咬着牙根咽下。”(《中国韵文里所表现的情感》)其开篇连用十四个叠字为人称奇,誉为“能手”,实为“锻炼出来,非偶然拈得”(周济《宋四家词选·序论》),以此描绘她悲怆、愁苦、不断挣扎的细腻的心理过程。“寻寻觅觅”,以动作写心态。她的故乡沦陷了,老家青州被付之一炬了,丈夫赵明诚病故了,舒心的生活环境不复存在了,连那珍藏的文物典籍和用心血换写的文稿也散失了,这一切怎能不使她产生寻呀找呀的意念呢?然而,幸福的家庭、爱情、事业、家乡国土哪里去寻觅呢?她漂泊他乡身居陋室,孑然一人,形影相吊,一无所获,自然而然“冷冷清清”的感觉就袭上心头了,“凄凄惨惨戚戚”是进一步写她的心境,其愁惨、凄厉的感情和氛围更为厚重而意蕴深沉。这其中个人的死别无望的遭遇和民族衰亡的命运交织在一起,百感迸发,而无处申诉,更觉凄惨难当,悲戚欲绝。因而,这十四个叠字不仅“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铿锵有韵,而且其情真切,悲愤呼告,声声哀怨,字字血泪!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是作者写自己对时令的主客观的一种深切感受。时届秋末,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毕竟秋风袭人,晓寒犹重,故言“还寒”。刚暖又寒,热冷不定,身体难以适应,最易致病,更何况作者又是屡遭厄运,愁苦不堪,身子骨自然实难支持,于是“最难将息”就是在情理之中了。“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是承“最难将息”而来——只好“借酒浇愁”了。但是,“晚(晓)风力暴”(秦观《迎春乐》)怎是她的两三杯薄酒抵挡得住呢?其实,由于她胸中块垒深重,“借酒浇愁”只能是“愁更愁”,而词中却说是淡酒难敌清早尖利的寒风,这是一种绝妙的情在言外的笔法。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这下阕的末三句是深层次地写她的绝望和哀伤。作者在《一剪梅》中所写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可作为此处的注释。在她愁绪难遣的伤心之时,旧时相识的鸿雁,如今给她捎来什么信音呢?这是不言而喻的,她怎能不倍感伤情呢?
下阙以“满地黄花堆积”,反衬自己韶华已逝、“人比黄花瘦”和自己悲凉的心境。傲霜的菊花枝头怒放争艳,然而却是“堆积”在那里,无人过问,这真是“寂寞开无主”(陆游:《卜算子》”了。如今,词人已是心灰意冷,憔悴不堪,如此心境自然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是啊,她衣带渐宽,面容枯槁,心境悲凉,“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王实甫《西厢记》)。繁在枝头的黄花也只好听之任之,无人关照了。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时光确实难熬,嫌白昼太长,如何能熬到日落呢?其实,“愁因薄暮起”,昼长夜更长。正因白昼太长,故而对黄昏的物象有深切独特的体味,这就是“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俗语有“前不种杨,后不种柳,当院里不种鬼拍手”。“鬼拍手”就是指梧桐。因为梧桐叶大,微风细雨都可使发出像幽灵啜泣的响声,增添愁肠之情。词人在黄昏之时,听到细雨洒梧桐之声,更添了几许愁意。此种情景正与温庭筠的《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更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相似。看来,词人的愁肠凄苦之情已是无以复加了,于是她接着写道“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样以反诘句结束全篇,嘎然而止,而漫天愁绪哀情尽囊其中。末句以一“极俊语收之,方妙。”(王骥德《曲律》)。
纵观李清照之《声声慢》,情真辞切,朴实自然,奇字奇句叠出,妙语连珠,哀怨凄婉,堪称一代绝唱。
曲作情调凄惨、哀伤,如泣如诉,愁苦不堪。此曲,由两个4音起始,并反复重现于多乐句之中,如弹筝时之按弦,给人以千钧压顶,心沉于井的沉重感,突出地表达了诗人“寻觅”、“冷清”、“惨戚”等哀愁的心境。从此类乐语中,可以明显地听到雨打桐叶的滴雨声。如果说,曲中“寻寻觅觅”、“满地黄花”、“点点滴滴”等处顿音的处理,表现了诗人哽咽于喉、泣不成声这一情景的话,那么紧接着旋律下行级进音(65432)的处理,却描绘出诗人热泪倾出,如水奔流这一渲泄哀伤之情的音乐形象了。结束句将“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愁字”放在加重的高音部位处理,别具匠心,唱出了诗人愁苦不堪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