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梦方圆几多痴,痴心能有几人知
—————王大有先生语
【趙氏上古始祖】女修(脩)
《史记·秦本纪》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帝舜赐大费皂游,曰:“尔后嗣将大出。”帝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其子或其孙)“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赢氏。”
这里说明一点,古文章没有标点符号,出版为书前,为现代编辑者所加,断章截句全凭一家之所想,标点符号所加位置不同,其意思就差别很大。上述的《史记·秦本纪》里的第一段落,“大费拜受”后若为句符,之后的话,完全可以理解为不是描述“大费”的,而是描述另外一个人,即其子或其孙“柏翳”的。第二段落的“大费”应理解为“大费氏”或为“大费氏柏翳”本人:证据一,夏朝自启始至末帝桀,传458年;证据二,《史记·秦本纪》二段落说:“大费生子二人······,其玄孙曰费昌,···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玄孙,《尔雅·释亲》:“孙之子为曾孙,曾孙之子为玄孙。”就是说费昌为大费的第五世,400多年,无论如何也不至于以5代就可递系的。以上仅是我个人观点,可评可笑可讥,无妨矣。
先祖女修生大业(称为“凤凰之子”)、有大费氏生活在帝舜氏时期,这二点可以肯定;而女修、大业具体生活在什么时期,因没有明确记载和新出土的考证,不能以生活在帝舜氏时期的大费上溯,只能推测。
关于“女修”的,就《史记》里的一句“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后世撰谱也是据此所述,以下为我的一点想法,且作论据:
一.女修为帝颛顼之后裔的话,史迁理应描述为“帝颛顼之苗裔曰女修”或“帝颛顼之裔孙曰女修”,例如“太公望吕尚者,······,尚其后苗裔也。”“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庄跻者,其先楚庄王之苗裔”(《史记》)等等;而描述为“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苗裔”、“裔”字本意都是指后代子孙,但“苗裔”作为一个单独的词组后加“孙”字,不是画蛇添足,就是史迁公定有他指,因他也无其他考据,就没有作具体论述;就是拆“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句为“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意思虽明,语句却不通顺,须在孙字前加个“其”字方可连贯,但念读之,“孙”字对于该句话纯属多余。
二.“帝颛顼之苗裔孙”,这里的“苗裔”,应指的是加盟、联姻于帝颛顼氏族的三苗氏族之裔族;而“苗裔孙”指的是三苗裔族之子孙。
三.时颛顼氏族有裔族:高阳氏;穷蝉氏;有才子八人,称八恺(凯)氏;不才子,梼(tao音桃)杌氏;三鬼子,当是与炎帝氏族结盟的鬼姓;老童(或卷章)氏;重氏;黎氏;季禺之国;淑士氏;叔歜(chu音处)国;伯服氏;三面氏;中bian国(有叫中轮国);苗民;鹳兜(头)民;有子名嘘,即噎、噎鸣,炎帝裔,及其他与颛顼氏族联姻结盟合婚的氏族姓氏。
四.
上古华夏,姓为族称,氏为地称,或反转来,因族祖得姓,因居地得氏;氏为族的分衍,为姓的支派。故女修,应为女氏或修氏、修姓,我认为应是修族嫡系修氏己姓(伏羲氏裔之姓),而“修”是祖族嫡传之姓氏、嫡传之族名,按上古氏族社会传统,此氏此名,万世不变。我始祖女修当是其族的酋长、首领,继承祖氏和族名,而太昊之子修应为男性,所以,后裔的“修”作为女性,以冠名“女”字别于始祖“修”;亦或写《史记》者司马迁因不知其名,就以其氏族之名称焉。
五.伏羲氏时期:重、该、修、熙是第四代伏羲帝太昊之四子,为第六代伏羲帝少昊之四叔,时太昊任命重为句芒(勾芒,始为职名,此之前为氏名),主东方木星、龙星观测,定木星、岁星周期及命名,承昊英朱襄所立摄提格岁阴十二地支和岁阳十天干诸名;以该为蓐收,主西方金星,在青海日月山吴姖天门天枢,观测北极星和日反影、月亮一岁中的朔望周期;以修、熙为玄冥,主北方辰星观测。修族居冀、鲁一带;后世,往西迁河南丹水流域、甘肃三危,一部南迁云梦大泽、西据巫山。《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大皋(太昊)生咸鸟,咸鸟生乘釐(“乘釐司水土”《路史·后纪一》),乘釐生后照,是始为巴人。”咸鸟即巫咸、巫牛die音叠),后世有名攸,即青黑色的蛇,“修蛇”或“巴蛇”,青蛇图腾;有名虪,黑虎,“虪”字出自“儵”字,为大皋(太昊)虎族裔黑虎支。时有蟜氏为后照开明氏的子裔族(风姓-任支-仇夷氏-巴蛇族支),蛇虎图徽,居甘、青、陕、川一带,有修氏居于桥山;少典氏入赘有蟜氏,妻任姒--生炎帝魁隗氏于姜水,妻附宝--生轩辕氏酋长黄夷于姬水。
六.炎帝氏·神农氏·蚩尤氏时期:任命祝融,统管四子后裔子,分派他们司掌炎帝天下的天道观测系统,奠基日月星三天观测基础,奠立四极观测基地,积累思考天地大道运行法度的经验;居山东、河南一带,以攸族为核心的三苗九黎联盟,以蚩尤氏为最高君长,本字做“儵”,也作“修”、“攸”、“條”,为太昊子修(儵)族的嫡系传人;时九(即尤,蛇的象形)黎族的水牛,称谓“修狃”。
七.黄帝氏族时期:黄帝封少昊氏四叔裔及四裔子修氏为巳、己姓;阪泉之战后,南逃的三苗九黎氏族中,有一部分进入荆州水乡,蚩尤修氏族居于巴水北面一带。
八.少昊氏族时期:修氏国(或修国)为人夷分化的族国之一,居黄海海岸线一带。
九.颛顼(高阳氏)氏族时期:约公元前3503年后,渤海、黄海水位下降,华北平原洪水退却,第八代颛顼(12世)帝美勾,以少昊(一世)四叔裔重为木正-句芒-司历法总正,该为金正-蓐收-司太白星,修、熙为水正-玄冥-司水星北辰,四叔裔世不失职;黎为火正-司大火星-为百工之长。
十.帝喾(高辛氏)氏族时期:修夷为东夷联盟之一,居黄海海岸线一带。
十一.帝挚氏族时期:修夷为东夷联盟之一,居黄海海岸线一带;随着海侵向内地推进,随各氏族集结到济南历城到淄博潍坊以南一带。
十二.帝尧(陶唐氏)氏族时期:时少昊青阳氏族,居于今河北唐县东清风店及清苑、安次南永清及武清、昌黎一带;时修氏族亦已式微,概修氏族应居于世为联盟姻亲族的少昊青阳氏族居邑附近,或大概在今安国、安平、安新(新安)、安州、文安、北安次及固安一带(上古氏族每一次迁徙都是和姻亲氏族在一起的,除非人为的因素)。高辛氏(帝喾之一)有莘氏女修巳(姒)志与鲧氏合婚,生子大禹,此修巳氏为茂汶羌族炎帝共工氏黑蛇部支。
十三.据《史记·封禅书》:秦襄公作西畤——祠白帝,秦文公作鄜畤——用三牲祭祀白帝,秦献公作畦畤——祀白帝,白帝即金星氏,少昊(皞)之父,此处意指祭祀少昊;秦宣公作密畤——祭祀青帝,青帝即青龙帝、苍龙帝伏羲(以龙纪历),此处意指祭祀太昊;秦出嬴姓,奉少皞(昊)为上帝,兼祭太皞(昊)、炎帝、黄帝,但不祭颛顼。
得出结论:修氏族与黄帝氏族、颛顼氏族只有联盟关系,臣属、属族而已。第四代伏羲帝太昊(大皋)第三子——修的长女为修氏一世祖,女修当为伏羲帝太昊三子修的嫡系裔族蚩尤氏——修氏族的嫡系裔孙;又因修氏族历世多不显达,出了个蚩尤氏族又被黄帝氏族渲染成凶神恶煞,又因上古年代久远,以致世系递传踪迹凤毛麟爪,只有在无觅处,遍访蹊径。
时如《史记》所述:一天,修氏族酋长女修在家中纺织,少昊青阳氏玄鸟氏族的一个英俊的青年酋长经过,并与她相识,互道短长,两情相悦,遂生儿子大业。
儿子业应为业氏始祖,大业之名为氏族酋长首领的意思;上古时候,在氏族酋长首领名前加“大”字,以表尊敬,例如:大皋(太昊、太皞)——皋(昊、皞)氏族的酋长,大庭——庭氏族(即共工氏)首领,大典——典氏族的酋长,大隗——隗氏族首领,大禹——禹氏族的酋长等等。
而修氏族继续由女修的长女传承。。。。。。
后有:脩城、脩国、脩县(今河北景县)、修泽、修鱼、修水(今内蒙古兴和于延水)等。而南方的修水、攸县等应属南迁的蚩尤氏修蛇族后裔。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九》说:“又东过脩县南,又东北过东光县西,清河又东北,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阻深堤高鄣,无复有水矣。又径脩县故城南,屈径其城东。脩音条,王莽更名之曰脩治,《郡国志》曰:故属信都。清河又东北,左与横漳枝津故渎合,又东北径脩国故城东。汉文帝封周亚夫为侯国,故世谓之北脩城也。清河又东北径邸阁城东,城临侧清河。晋脩县治,城内有县长鲁国孔明碑。”
《景县志》:远古的脩(tiao,音条)地,是由古黄河、漳河冲击而成。尧舜时,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古老的历史文明。商朝时为脩氏的领地,故景县旧时称作“脩”。
《地理风俗记》曰:“修县西北二十里有修市(氏、巳)城,故县也。”
脩、修、条(條)、攸、儵,字皆出一源,同一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