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析合尊大师与元顺帝身世之谜

(2011-03-22 20:55:49)
标签:

杂谈

文化

分类: 族史档案

合尊大师” 之说历来众说纷纭, 其中牵涉到元朝皇帝元顺帝的身世更是扑朔迷离。

“合尊”者, 实指南宋末代皇帝宋恭宗赵由显, 公元1276年,元兵攻陷杭州,宋恭宗、谢太后等被掳押往北方大都。《宋史》本纪四十七只道“瀛国公”之称谓, 此乃元帝忽必烈给宋恭宗的亡国封号。

此说见于近代民国版我族先人赵士松(字锡年) 编《三江族谱》卷一之恭宗玉牒:“帝与全太后等(被押)至燕(北京), 元冦忽必烈怜帝幼弱封为瀛国公……时帝年六岁”“后十三年……帝已十八岁, 忽必烈以女公主嫁之。一日, 元主召帝与公主入宴于明光宫, 见帝指爬金柱有龙爪之异, 得公主泣诉免死, 参禅沙漠学佛法于吐蕃之大雄寺, 号合尊大师”。

上文列举关于恭宗被俘后的遭遇, 先是“礼遇”被封为瀛国公, 并以元女公主嫁之, 十八年后却险遭受死, 遣送流放去了沙漠学佛, 至此, 原本一个堂堂大宋皇帝成了元朝的“瀛国公”, 最后被迫出家当和尚, 结果也不免一死。这段典故究竞是传说还是事实, 尤其是后边所发生的事, 正史包括元史都没有记载, 而更具传奇的是以下一段也是《三江族谱》卷一之七十一页附在恭宗玉牒后之记载:“言宋瀛国公太(大)师帝共生二子, 长完普, 亦为僧坐以说法, 燕人聚众杀之, 次妥欢帖睦尔实初生第二日尚未改名, 元明宗乞养为嗣子, 后即位是为(元)顺帝,” 从这段叙述看来,流放中的瀛国公(宋恭宗)的第二个儿子出生后便被元明宗收养,并改蒙古名为妥欢睦帖尔,这妥欢帖睦尔便是后来的元顺帝。为什么有此离奇巧合?为了说明个中原由,编者在末尾特附上一段说明:原来“始初元祐三年丙辰,元朝仁宗命明宗出镇云南,明宗不受命,逃至漠北,在大雄寺(正是合尊大师落脚之所)左邻而居,故与帝结交。有一夜,闻音乐嘹亮,明早乃知右邻瀛国公夫人昨夜生子,英(明)宗异之,乞养为己子,改名妥欢帖睦尔。后元仁宗崩,英(明)宗囬朝即位,又以妥欢帖睦尔非己子,乃两徙於高丽,……文宗后遂立妥欢帖睦尓是为顺帝……

关于合尊大师之子为元明宗所收养后为元顺帝之传闻记载, 非始自赵士松, 皆因元明宗之弟文宗的一句话:复诏天下,言明宗在朔漠之时,素谓(顺帝)非其己子……”既生造出妥欢帖睦尔不是明宗亲生, 不可继承帝位便有了理由。 之后, 其传闻便在众多文人笔下把内容具体化了, 大多附会于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本是宋恭宗合尊大师的儿子被逃难中的元明宋收养, 其代表作有明代权衡的《庚辛外史》, 其中一段文说述:“恭宗入都,自愿为僧白塔寺中。已而奉诏居甘州山寺。有赵王者,嬉游至其寺,惜其年老且孤,留一回回女子与之。延祐二年(1320),女子有娠 ,四月十七日夜生一男子。明宗(和世剌)适自北方来,见其寺上有龙文五彩气,即物色得之,乃瀛国公所居室也。因问,‘子之所居,得无重宝乎?’答曰:‘无有。’固问之,则曰:‘今早五更后,舍下生一男子耳。’明宗大喜,因求为子。并其母载以归。”这段描述与后来的赵士松的描述大致相同, 可见士松并非始作佣者。

故历来不少学者认为, 其传闻并不可信。其一, 传闻之起因源自皇权之争, 政治因素大于客观事实, 其二,野史之说, 多为以讹传讹, 其细节经不起推敲。为此,我族宗长赵宇就曾撰文从合尊大师、元明宗、元顺帝即妥欢帖睦尔三人的历史背景方靣试图剖析其真伪,现择其数段叙述如下:

(一)   正史之说与野史之说有截然不同之版本

《元史·顺帝纪》载“顺帝名(孛儿只斤·奇渥温·)妥欢贴睦尔,明宗和世剌之长子;母姓罕禄鲁氏,名迈来迪,郡王阿儿斯兰之裔孙也。……及明宗北狩,过其地,纳罕禄鲁氏。延祐七年(1320)四月丙寅(十七)[1],生帝于北方。

顺帝的父(明宗)、母(罕禄鲁氏迈来迪)、和出生年月日很详细,只是出生地不够具体(明宗北狩, 过其地)。这一记载,和其他可信的史料没有矛盾,记载没有只字提及合尊大师即瀛国公, 更没有“明宋收养” 之事。《元史》并不是元朝本朝、而是明初修的,主编为宋濂等。修史时修史人对前朝历史已无任何压力和顾虑、为其隐讳;亦无任何利益、为其文饰。宋濂曾为其友权衡所著《庚申外史》作跋,采用其不少内容于《元史》,但不用其“宋恭宗生元顺帝”一节,却写成如上一段。

《新元史》卷一百四《列传·第一后妃 附诸公主》:“明宗贞裕徽圣皇后,罕禄鲁氏,讳迈来迪,郡王阿儿斯兰之裔。祖曰阿里术兀,父曰帖木迭儿。明宗为周王时,北行过其部,帖木迭儿以后进,生惠宗(顺帝)”。

迈来迪的父、祖父、先祖也很清楚,嫁地为明宗曾经过的“诸王”的某部, 明宗北狩的地点更具体了, 此段记述也并无提及明宗与合尊大师相遇献子之事。

(二) 元明宗与合尊大师(宋恭宗)相遇的可能性极微

元明宗北狩落难西逃的路线与合尊大师的落脚点相距千里, 不可能相遇。

先交代为什么明宗有西出逃亡一节, 原来元明宗的父亲是元武宗, 武宗即位时,因己子尚幼,封其弟为皇太子;其弟承诺,死后把帝位还回武宗的长子。武宗死后,其弟登基,即仁宗。仁宗登基后,不立武宗长子和世剌为皇太子,而于延祐二年(1315)冬,封和世剌(明宗)为周王。1316年春,命他出镇遥远的封地云南;不久,仁宗公然违反自己的诺言和元朝传统, 封自己的儿子为太子。这是引起和世剌(明宗)发动兵变、兵变失败后西逃的根本原因。

由于兵变失败,周王(明宗)一行作为被通缉犯人。他们的逃难,是在隐蔽、危急、有时还有战斗的情况下进行。时间是1317年。

分析周王一行西逃路线可能有三条:

(1)北线:走岭北经金山至科布多驿道。因和林——岭北金山——科布多驿道是岭北行省南部最重要的驿道,且1317年初武宗旧臣脱忽赤刚刚因拥戴周王、掠杀和林、被仁宗次子安王率军增援后击退、退回金山以西驻地(见党宝海:《元朝延祐年间北方边将脱忽赤叛乱考》)。这条驿道,直至科布多金山山口,必然布满重兵,以防脱忽赤卷土重来。周王的常侍班子,其中包括曾任山北等地蒙军万户孛罗,对岭北过去的驻军和交通,应当知道不少;即使不掌握最新情况、只知该处刚刚打完仗,有可能愚蠢到引领周王走这条路线、去自投罗网吗?所以,明宗不可能沿这条路线西逃。

(2)南线:走南面陕甘驿道,经河州(今临夏)、凉州(今武威)、甘州(今张掖)、沙州(今敦煌)去西北。这条驿道,南由河州、北由沙州可入青海去西藏;凉州原是元廷统管吐蕃驻地[4],甘州是甘肃行省省会。这麽重要一条驿道,元廷一直牢牢把住,入口处又正是兵变失败后缉拿周王最严处。而且,在“关陕之变”中和事后,甘肃行省虽然不乏同情周王者,但主政者无疑仍是朝廷的坚定拥护派。

甘肃已檄(通令)了全省有驻兵的地方(各镇兵)执(捕捉)叛党(周王一行),缉拿的办法就是打仗(战討)。即到处都可以看到或知道这一通缉令,周王还敢朝甘州奔去、作灯蛾扑火吗?因此,明宗也不可能走这条路线。

 

(3)中线:周王一行只有一种可能,就是走戈壁阿尔泰山山脉南麓人烟稀少区域。这个区域东段可能有点农业,西段大部分就是牧区了。所经过的小地名,一个也没有留下来。(和明宗登基后、由和林还大都途中经过的每个小地名都记入史册,恰成对比。)幸亏,还是记载了一个大镇名“金山”、一个大区域“边境”,以及留待细查的三个小地名:失剌塔儿马失,扎颜,和斡罗斡察山。

《元史·明宗纪》:关陕之变失败后,和世剌向西北逃跑,前往察哈台汗国避难。原文:

帝遂西行,至北边金山。西北诸王闻帝至,咸率众来附。帝至其部,与定约束,每岁冬居扎颜,夏居斡罗斡察山,春则命从者耕于野泥。十余年间,边境宁谧。”

《元史·明宗本纪》还有一段也涉及避难地:

“(1328)十月辛丑,….于是文宗遣哈散及撒迪等相继来迎,朔漠诸王皆劝帝南返京师,遂发北边。诸王察阿台、沿边元帅朵烈捏、万户买驴,咸帅师扈行;旧臣孛罗、尚家奴、哈巴儿禿皆从。至金山,岭北行省平章政事泼皮奉迎。.... 

无论明宗所走的西逃路线或曾避难之所,都非合尊大师落脚之地,何来有二人相会?

至于瀛国公合尊1288年去萨迦寺时,曾经过甘州。甘州只是路过。这时元明宗本人还没有出生呢。

合尊在顺帝出生前二年住在哪里?有三说:一在萨迦寺;二在甘州;三在谦州。无论在哪里,周王(明宗)去和他会晤的可能性都是极小的。

根据史料提供的特点,周王(明宗)的避难地是在金山附近。合尊在顺帝出生前二年的居地,无论在萨迦、还是甘州,他和周王(明宗)都不可能相会;合尊去谦州传教,欠缺史料支持,即使去到,周王(明宗)也不会从金山绕道1000公里以上去拜会一个与自已从未谋面且亳无利用价值的合尊和尚。

综上所述,周王(明宗)居避难地期间,去和合尊见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没有会晤,何来赠子赠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