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诗趣 文/赵崇正
(2010-01-20 19:59:59)
标签:
诗韵共赏文化杂谈 |
分类: 格律知识 |
【数字与夸张】数字与诗,常有不解之缘,运用得当会使诗词灵动生色,倍收效果;运用得不当,便会产生呆相。如“秦地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宮三十六。”显得枯燥乏味。
唐朝张祜有《宫词》:
故国三千里,深宮十二年。
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
四句都用了数字,读来毫不古板,令人浮想连翩。数字运用得好与否,当然与诗的意境相关,或指实,或夸张。
指实句:“千里莺啼绿映红”( 杜牧)
夸张句:“白发三千丈”( 李白)
有个诗评家曾说:“诗的意境在可解不可解之间最妙。”有人笑杜甫所写“黛竹参天二千尺” 毋乃太细长乎?如果坐实数字,不兴许夸张,其诗意就不复存在了。
【打油诗与十七字诗】打油诗相传是唐代张打油始创的。这种诗的特点是内容和词句通俗且诙谐,笑骂讽刺于诗中,不拘束于平仄韵律,饶有情趣,兹录二首《咏雪打油诗》如下:
(1)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2)大雪洋洋下,柴草都涨价。
《十七字诗打油诗》也是一种诗歌形式。这种诗头三句都是五个字,末句两个字。其结构特点是轻巧活泼,最妙的是诗中末尾两字直接了当地破解题意:
南宋理宗时,生员官宦人数众多,且多为虚职,白吃国家俸禄。某天理宗贺幸景灵宫,千多生员头戴黑帽,身着素袍俯伏迎驾,于是有人作诗嘲之: 贺幸景灵宫,诸生尽鞠躬,头黑身上白,米虫!
【诗钟】何谓“诗钟” ?此游戏源于清初闽浙一带,籍以考验诗人的敏捷构思。其方法是悬十数铜钱于梁间,下靣放置铜盘。出题之后,即点燃那悬吊铜钱的绳索上的香烛,香尽索断,钱落盘中如击钟,以示比赛时间已到,因之名曰“诗钟” 。
例,出题:《文天祥. 眼镜》
例,出题:《风、尘》
总之,诗钟以对仗工整,含蓄有味,诗意流畅,情趣高尚为佳作。
【诗趣】一首诗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易懂易记,斟酌起来回味无穷,意境盎然有趣便是好诗,一说情意真切,词藻优美,格调高超,能致读者共鸣乃至进入高尚境界,方为上乘之作。
例一:近来官场上吃喝成风,某高官桌上一道高档莱名“霸王别姫”(其实以水鳖及鸡为主厨) ,有人即咏诗一首讽之:
“赋别来” 与“呼鱉来” 谐音,骂得贴切痛快!
又如:
苏轼的“不识卢山真靣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叶绍翁的“春色滿门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朱熹的“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此类咏物诗,通俗易懂,但寓意深长,为千古不朽名句。
例二:《苏东坡与佛印和尚谈诗趣话》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是好朋友,常常倾谈佛学、互证禅理。一天,苏东坡做了上靣的一首诗,自以为参悟了,很是得意,便写下来命书童送过江去给佛印。佛印看过后随即在页尾批上“放屁”二字叫书童带返。
苏东坡一看批字“放屁” ,委屈之余愈觉气愤!于是立刻过江找佛印理论。两人一见靣,东坡靣红耳赤地质问佛印和尚:“你凭什么骂我?”佛印却平静地说:“我骂你什么?”
东坡指着诗笺上“放屁” 两字说:“这不是你写的吗?”
佛印笑着说:“你不是巳经参透禅理了吗?‘八风吹不动’ 嘛!怎么我仅用一屁,就把你打过江来了呢?”
东坡一听,顿时呆住,转念一想,也不禁哈哈大笑起来。
(注:“八风” 即佛道之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例三:《乾隆皇给岳飞题诗》
话说清代风流天子乾隆皇帝经常微服出巡,独个儿到处闲逛。一天,到了河南汤阴县,见到一座岳飞祠,于是径直进去游览。正闲间,忽然一阵怪风平地而起,把大门“崩” 的一声关上了,乾隆大吃一惊,赶紧从旁门退了出来。
回到寓所,乾隆整晚心绪不宁,辗转睡不着觉。心想:岳飞乃宋代抗金名将,或许不滿我这个外族统治者的到来,又或许视我不够诚敬有所得罪。翌日,乾隆亲自带上烧猪祭品,再到岳飞祠诚心拜祭,并在墙上题七言律诗一首:
这首诗写得不错,可见乾隆的文字根底是很好的。诗中有“复过之” 可知他确二进祠堂是事实。他赞扬岳飞的“两言臣则” 是千古之师,是指当时有人问岳飞:“怎样才能使天下太平?”岳飞即答:“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则天下太平矣。”这就是做人臣的准则。“两言” 是指“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惜死” 。
乾隆在诗中又以檀道济(人名)比喻岳飞。原来南北朝时檀道济被朝廷收诛时说:“何乃坏汝之万里长城也。”宋高宗始初倚重岳飞保住彊域如稳固的万里长城;后来杀害岳飞无异于自毀长城也。此句用于现今之世,仍有其极深刻之意义。
末联“家乡俎豆夫何恨,恨是金牌太促期” 你死后尚被人崇拜,还怨恨什么呢?只怨当年十二道金牌召你回朝的期限太促罢了!
乾隆的用心可谓良苦矣。现今这首诗仍保留在汤阴县岳飞祠的碑廊中,让后世人回味、警醒。
【联趣】对仗,即对联,做诗人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之一。现举一对联中之情趣一类叫“无情对”:
所谓“无情对” 是某一对联之出句与对句所言事物风牛马互不相干,但字词对仗却非常工整,有的妙趣横生,细细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此“无情对” 据说是清末两广总督张之洞所创,民国初年,一般好事文人常以无情对进行文字游戏,也曾风麾一时。
广东新会宿儒何淡如是此类对联高手,举例如下:
此外当时流行的还有以下几副令人啼笑皆非的“无情对”:
(二)“绝对”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化,几乎所有古迹寺宇、游览胜景,处处可见其迹。对联的上句为出比,下句为对比,如果有了出比,但因出比难度设计较大(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反) ,无人想出对比,就视为“绝对” 。
但世上有没有此类绝对呢?
据说乾隆皇帝有一次监临殿试,出一上联命360位进士作对,以便钦点谁为状元。出对是:烟锁池圹柳。
过了半刻,有一进士离席而去,乾隆问:“为何离席?”进士答:“此是绝对,出比句含金木水火土五行,恕学子无法作对。”
果如其言,过了半天,没有一人能对得上,通通交了白卷,乾隆便首点那个离席进士为状元。
此事过了百多年,至民国年间,广州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调集革命军到越秀山镇海楼布防。一时镇海楼堆滿枪炮,有文人想起前清这一“绝对” ,便灵机一动,以“炮堆镇海楼” 作对。后人认为不够文釆,就改成“炮镇海城楼” ,于是百多年的“绝对” 得到破解。
民初有几位学者聚集于广东肇庆阅江楼谈诗文,其中有人出一上联:“阅江楼中阅江流,江楼千古,江流千古。”即席无人对得。
十数年前,澳门某财团悬赏一百万港元,出对是:“明月照纱窗,个个孔明诸葛亮。”至今无人对上。
以下出一上联曰:日月两泉明白水
你能对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