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族村的由来

标签:
文化 |
分类: 族史档案 |
(一)
【上村】:位于狮子山(后山)脚下,人称“坑尾” 。600 年前(即初立围时),这里就原居住有姓刘的、姓黄的、姓毛的、姓古的、姓冯的一些异姓族群,村头大地住有姓吴的一族,就是现在的文楼吴姓。到了明初(约公元1400年,距今约600年),我祖宗逞公与父亲友通公及生母吴氏,继母叶氏始由睦洲乡迁居此地。赵姓初时只占有村尾(坑尾)靠后山一小块地方(即现在的上联),后来赵姓族群越来越多,势力逐渐扩张,其它杂姓才陆续迁往别处,仅存田寮冯姓少数族人仍居住至今。
几百年后,由于人囗越来越多,居住地由山边逐渐向外围扩展,就形成了现在的“上联” 片( 山边至上石路一带),“下联” 片( 下石路至田边一带),“中联” 片( 上下橫路夹住中间一块),“东联” 片( 俗叫“长溏底” ,即东闸一带)。此四联里居合称霞路“上村” 。
【田寮】由于过去房系之间互相排挤,处于弱势的敬堂公负辱举族迁徙至村前北岸辟田为居,敬堂之后代昂东、耀吾等一族从此在这里繁衍生息,自立为村。后来其它房属后代一些人也陆续搬迁进来,而形成了今天的田寮村。田寮村也叫霞路“下村” 。
【五福里】清代至民国时期,我乡不少人纷纷出洋谋生,多往南洋一带及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埠,通过几代人辛苦劳碌、节衣缩食积攒多少银两,然后回乡或寄钱回乡置地起屋,于是便有了位于紧靠田寮村北的规划统一的五福新村。五福里又叫霞路“侨乡新村” 。
以上三村统称为“霞路乡” 。
(二)霞路古代遗迹
【古六大闸及古里居、古碉楼】古时候,乡间地方治安极差,盗贼土匪十分猖獗,加上异姓族群之间因争地盘而不断发生械斗。为求自保,本乡筑城为居,即在本乡周边修筑一道厚约50公分,高约5米的坚实的土围墙。另在各村道主要出口处修筑碉楼闸口,按里居划分为“六大闸”: 其一,是位于上村坑尾的科第里、南庆里为一闸,修筑碉楼一个即“团勇营” ,因其形似火船又叫“火船楼” ;其二是位于上村玉叶里、福德里为一闸;其三是位于上村太和里、金玉里为一闸;其四是位于上村云衢里、三合里为一闸,上村另在东闸出南岸接田寮村道口处设碉楼一个,在出仕路村通道闸口处设碉楼一个,还有一个是往西靣向文楼村一侧设碉楼一个,尚有一个是位于天城圩通往西靣出口处设碉楼一个,此叫“更夫寮” 。下村即田寮村为一闸,往东道口设碉楼一个;五福里为一闸,东北角闸口设碉楼一个。如此颇具规模而坚实的防御工事,在省内罕见,可惜被陆续拆缷毀坏,仅存几许,原貌已难以再现。
【古庙宇】古时候本乡盛行宗教迷信,乡民们在各自然村修建了不少神庙,用来供奉菩萨,以求祈福消灾。其中颇为香火鼎盛的,有位于上村后山边的“圣堂古庙” 即河貅庙,原先庙内供奉的是六祖惠能和尚,每逢农历四月八日佛祖诞,是本地举行极其隆重的庙会日期。后来不知怎么让河貅爷爷坐了正位,两傍还有“移山拔树” 两位神将护卫。乡民们历来信奉河貅神灵,过去有些人特意让自己的小孩认契河貅爷爷,更名河某某,希望籍神灵保佑小孩快高长大,一生平安。而位于东闸的“龙母殿” 也与河貅庙一样受乡民崇拜祭祀。龙母殿原先供奉的是青龙,后为龙母娘娘。此外,还有位于田寮村敬堂祖祠右侧的“帝王庙” ,这庙原先由胡姓、冯姓合祀,近年重修后主要由田寮村民祈福祭祀。上村三合里原建有“关帝庙” ,天城圩对开新坑河岸有“北帝庙” ,北帝庙又呌“列圣宮” ,也叫“新庙” 的。大祖祠耿光堂左侧建有“文昌宫” ,另有“登奎阁” 建在上村兰坦山,是专为古代田寮村出了两个武举人赵其刚、赵安銮而建的,其后由于年久失修,部分庙宇已荒废不复存在了。如今仅存河貅庙、龙母殿及田寮帝王庙,也还是近年重建重修的。
【古牌坊】霞路乡现存唯一完好无损的是位于东闸的石雕“百岁牌坊” ,此牌坊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 ,距今已有百年历史,是奉清皇帝意旨为旌表本乡乡贤赵源进享寿百岁而建。宋太宗二十八世孙原名宗籍,号源进,生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 ,卒于清宣统元年(1909) ,寿97岁。
此石牌坊高六米,宽八米,三间四柱,雕工极其精美,鳌吻檐,火焰宝珠饰顶,明间正背两靣额中央皆分别竖阳刻“圣旨” 和“恩荣” 字样,边框周边刻兽头云纹衬托,两旁文官立像;正背两靣横额分别阳刻“百岁牌坊” 及“昇平人瑞” 字样;次间正背两面横额分别阳刻“东方进颂”、“ 南极增辉” 和“霞山寿巩”、“ 天水源长” 字样。今霞路乡百岁牌坊与耿光堂大祖祠定为江门市历史保护文物单位。
【古祠堂】本乡古时候所修建的祠堂大小不下三十多座。有座落于上村的梅轩祖祠、莲轩祖祠、兰轩祖祠、壑泉祖祠、南靖祖祠、节庵祖祠、雪庄祖祠、荣庄祖祠、乐野祖祠、窃彭祖祠、佩珩祖祠、右川祖祠、景山祖祠、华山祖祠等;有座落于田寮村的敬堂祖祠、仰东祖祠、耀吾祖祠、霞洞祖祠等。而在这众多祠堂群落中,我族大祖祠耿光堂更显得气势宏伟、皇家大族风范!大祖祠坐东向西,背靠狮子山,原是前、中、后三进三座,前座正门前额横匾阴刻“宋宗室亲臣赵公祠” 八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十分古朴。这八个字说明祠堂是为纪念本族入广始祖赵必樘所建造,椐族谱记载: 赵必樘,乃宋太宗十世孙,前代寓居福建福州府连江县,宋宝佑四年中进士,封上柱国朝议大夫,元兵南侵,护帝由闽入广,兵败崖山后,随幼帝赴海殉国,遗二孤儿托付琼州知府林玄辅,才使我族得免绝后。中座为厅,后座则用来供奉我族列祖列宗之神主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