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三语文备课组活动——张杰公开课徐雪平评课

(2016-01-13 12:41:17)
标签:

教育

分类: A3项目实施

《文言文断句教案、评课

张杰   12月9日星期三高三(11)班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原则、技巧。

2、初步理解文言材料,读懂文意,正确给文段断句。

3、通过有梯度的训练。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文言文断句的原则、技巧。

教学难点:

如何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如何给文言文语段断句这一问题,首先我们来看一起由断句引起的遗产纠纷案,故事是这样的——

据说从前有个老头子,有一女一婿,发妻死后,他又续弦,后妻又生了小儿子,老头子于是就立下这样的遗嘱: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后来老头儿一死,家里就像炸开锅了,女婿和后妻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时争执不下,请县老爷给判判。

【提问】若你是县老爷,将遗产判给女婿或幼子,分别怎样断句?

学生深思……

给女婿: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给幼子:七十老翁产一子∕人曰非∕是也∕家业尽付与∕女婿外人∕不得干预

【小结】

不同的断句决定财产不同的归属,可见这条魔法棒/”的神奇所在,也正如郭沫若所说的言文而无标点,等于人而无眉目

 

二、考点解析

2005——至今,均在文言文阅读中考查这一考点,从考查形式上看,浙江卷主要是从选文中选出一两句,画上波浪线,要求考生用/”断开。

 

三、探讨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一般分以下几步进行:

1.读文段,通文意。

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例1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经过通读,我们不难了解文意及层次。本文是写湖阳公主新寡,父亲()为她物色丈夫之事。主要分两层:一是微观湖阳公主之意,了解女方的意向;二是询问宋弘,了解男方的态度。基本上了解文章的大意之后,便可按照从大到小,逐层、逐句标点。

【答案】

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特别是人名)。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大致断出句读。要注意的是,在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2.标名物,定主宾。

,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要特别注意标示。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上文中的人物主要有三个:湖阳公主,帝,弘。宋弘,有必要把人名先圈出来,否则无法断句。

【例2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

找出句中几个名词”“”“”“,句子基本就断开了。

【答案】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后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

 

3.看虚词,找位置。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对话最易被发现。

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邪()、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他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字前面要断开)

【例3

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新序刺奢》)

这一语段中的位于句首的虚词有:而、焉、然;句末的虚词有:耳,也,也,也,矣。找出这些虚词,本段就可以断句。

【答案】襄子曰/不及纣二日耳/不亡何待/优莫曰/桀纣之亡也/遇汤武/今天下尽桀也/而君纣也/桀纣并世/焉能相亡/然亦殆矣!

 

【例4

    (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赵人乏食,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断句部分是周子用唇亡齿寒的比喻来劝说齐王给粟救赵的。这段话句末语气词较多,都是句尾语气词,都是发语词,是非常明显的断句标志,要把握准确。此外,多个判断句、假设复句也能为恰当断句帮上大忙。

【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

 

4.明语法,辨句式。

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一般不能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其他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

……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

奚以……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例5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其中借助语末助词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可断两句;借助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答案】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5.明修辞,巧判断。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反复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1)找顶真。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例6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在文中找出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按顶真句式来考虑句读。

【答案】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2)重排偶。

排比、对偶、对称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7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战国策中山策》)

例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与不期众少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3)察反复。

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如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6.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8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答案】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在断句过程中,如果抓住了总分关系,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课堂小结

设想一:

《断句口诀》

古文断句莫畏难,联系全文前后看,内容大意全理解。先易后难细分辨,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

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

设想二:

文言文断句步骤及方法:

一、通读文段,理解文意是关键。

二、断句技巧

诀窍一:读文段,通文意。

诀窍二:标名物,定主宾。

诀窍三:看虚词,找位置

诀窍四:明语法,辨句式

诀窍五:明修辞,巧判断

诀窍六:依总分,定句读

 

三、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牢记)。

 

五、课堂巩固训练【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反复练】

1、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5分)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译文】天的道路,就象一张弓拉开一样,高了就压抑一下它,往下了就往上举举它。有多余的就减去它,有不够的就补足它。天的道路,是损掉有多余的而补充不足的。人的道路,就不是这样了,他们减损不足的来奉侍有多余的。谁能把有多余的来奉侍天下呢?唯有遵循道路的人。所以圣人有所作为而不矜持,事情做成功后不自居,他是不想表现出自己的才能。(顺应自然而不恃才傲物,功成名就也不愿意养尊处优,他不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圣贤。)

参考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提示:抓句末语气词,根据文言骈句较多,句子对称的特点

2、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之。

提示:找特征( 虚词 、对话)

诸司奏议∕悉心纠驳∕故帝委之∕或时移疾∕佗宰相奏事∕帝必问∕与文瓘议未∕若不者∕曰∕往共筹之。

【解析】本题是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先根据(句首语气词),及一些人物名词初步断开,然后细读。这段文言断句,前三句简单,后面有点纠缠。关键要抓住人物名词及等标志,逐层断句。

 

六、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

七、板书设计

         文言文断句的方法

读文段(关键)

凭标志——对话词(曰、云、言)

              虚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

明修辞

找句式

依语法

细检查(牢记)

 

主评:徐雪平

徐雪平评课

【评张杰老师的复习课《文言文断句》】

 

    张老师教学激情飞扬,即便是较为枯燥的复习课。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突出、讲练结合得当,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对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定有提升。

我的困惑,就是对于练习题的选材问题该如何把握——到底是多选用课内文段作为习题,还是侧重列举课外的例子。我以为基础差的班级还是选课内的好,那样可以让熟悉感削弱学生对文言文的排斥心理。而对于语文基础良好的班级,选择学生已经熟悉的课内必背文段,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

 组长总结:

复习一定要重视两点。一,从学生学习是实际出发,提高教学的实用性,让学生学有所获,重视练习的反馈。二,坚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温故知新,深入浅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http://s4/mw690/001M9hpngy6Yx0Zx8aLc3&690

http://s14/mw690/001M9hpngy6Yx10oASp1d&690

http://s9/mw690/001M9hpngy6Yx11AZiE88&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