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豫西地下村庄!
位于豫西三门峡市区以南20余公里的黄土平原,散落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地下村落,那就是既与中国北方普遍存在的窑洞样式有相同之处但又独具特色的豫西民居——地坑院,也称天井窑院,它是黄土高原天然黄土层下孕育的一种特殊建筑!
天井窑院,它是沿袭原始社会人们以洞、穴栖身逐步演变而来的一种民俗住宅形式,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由于古时战乱频繁,一些民居常常被官兵或入侵者烧毁,人们只好因陋就简,在黄土坡上挖孔窑洞居住。然而,因邻近黄河,冬天这里北风凛冽,寒冷无比。于是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这种居住方法:就是在平地上往下挖一四方块的“井”,然后在下面的井壁四侧各往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掏挖窑洞,形成居住院落。这样,再大的风也刮不到下面来,这个天井窑院便成了人们安逸的家了。
现在河南三门峡、甘肃庆阳及陕西的部分地区还有分布。其中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那里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狗叫,却不见村舍房屋,所谓“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就是它的真实写照,有人又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天井窑院
——
俗称地坑院
顾名思义就是在平地挖一深6—7米的深坑,四周见方,形成天井,然后在坑的四壁凿挖8至12孔窑洞,形成天井式四方宅院。
过去,村民对修建窑院十分重视,建前必请阴阳先生察看,根据宅基地的地势、面积,按易经八卦决定修建那种形式的院落。一般分四种类型:一是东震宅,长方形,凿窑8孔,南北各三孔,东西各一孔,门为正南方,厨房设在东南;二是南离宅,长方形,共凿窑8至12孔,门为正东方,厨房设在东南;三是西兑宅群众叫西四宅 ,正方形,凿窑10孔,东西各3孔,南北各2孔,门走东北方,厨房设在西北;四是北坎宅,长方形,凿窑8至12孔,门走东南方,厨房正东。东西南北各按易经八卦排列,主窑高3至3.2米,可安一门三窗,其余为偏窑,高为2.8至3米,一门二窗。窑洞深7至8米,宽3.2至3.5米。
窑洞建筑具有坚固耐用、节省资金、冬暖夏凉、挡风隔音、防震抗震的特点。冬季窑内温度在摄氏10°C以上,夏天保持在摄氏20°C左右,中午晚上休息还要盖上被子,人们称它是“天然空调,恒温住宅”。
这种住宅冬暖夏凉,是老百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干旱少雨的情况和土质状况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形式,表现出先民们的智慧。
有的窑里还挖有小拐窑,用于储藏柴草、蔬菜等杂物,以增加使用面积。
窑里多用土坯垒成火炕,供人休息。

出口是从窑院一角的窑洞内凿出斜坡通向地面,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道。
在通道一旁挖有水井一眼,供人畜用水。

院内一般都种有桐、梨等高大树木,沿窑院顶部四周筑有带水檐道的砖墙。
天井窑院位于河南西部的陕县乡村,这里古称“陕州”。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住宅也在不断得以改观,但天井窑院的许多独特优点是它取代不了的,所以至今很多的当地人仍然住在天井窑院里。现在当地政府已经在此开发了“天井窑院旅游度假村”旅游项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