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
(2022-06-22 20:25:34)分类: 精选 |
新建的城市不好玩,没有沉淀,也没有厚重的历史,平时很少到新城旅游。但马鞍山市是例外,马鞍山作为钢都,是建立在老城基础之上的,比如楚汉之争时项羽兵败自刎于此,再比如李白晚年失意,停留游览最长的地方就在马鞍山。和朋友们吃饭聊起这个地方,不料竟有人附议,说咱们找个时间去转转。
马鞍山在地理上很有点意思。它在金陵古城的上游,位置处在长江南岸。马鞍山紧傍长江水边而建,有水则丰盈,也许是水的滋润,马鞍山显得格外的水气。我们暂寓的宾馆在解放路与湖北路交汇处,临窗视景,下面是很大一片湖面,用浩瀚二字来形容不为过。湖泊还有一个不乏诗意的名字,叫“雨山湖”。烟雨茫苍苍,水雾锁城郭,湖道与马路相连,环湖而建的房屋高矮不一,色彩有白有红,绚丽多姿。雨山湖水雾浓密时,临湖建筑也沾着一身水雾气。孟浩然有诗“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如改成“气蒸雨山湖,波撼马鞍山”来形容此时的雨山湖和马鞍山是很吻合的。好的地方光有流水还不行,还得要有青山与之相衬托。四处眺望,果然从远及近,错落有致地排列着九座青翠的山峰。这种有湖有江,山水相连的地理形势,除在杭州外,好像没有在第二个地方见识过。我忽然心生一个比喻:倘将马鞍山比作风姿绰约的少妇,那么横卧在一边的长江则绝对称得上是她的一位稳重的先生,而环城在侧的九峰,则是他们的孩子。这一大家子住在长江畔,有水喝,有鱼打,有柴砍,有田种,当真是快快乐乐的!
马鞍山以冶铁炼钢而兴,建市有五十多年了。这些年来,钢铁行业和煤炭业一样,时好时坏,走的不太顺当。这从马鞍山市政建设和高端消费场所的开办也能看出些许的端倪。一般而言,火车站是一个城市的窗口,只要财力允许,当政者是舍得花钱来打造的,使其成为光彩照人的名片,但马鞍山火车站的建筑与其它城市豪华的模样相比,差距很大,说马鞍山火车站显得寒酸都不过分,候车室是一幢长方形的平房建筑,外观又土又旧,屋前空荡荡的地方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站广场,在别的地方,车站广场商铺鳞次栉比,繁华若市,但这儿行人寥寥可数,十分冷清。我们住的地方离车站不远,是繁华的解放路,但那儿不但没看见像样一点的歌厅会所,也难以找到一家稍微上点档子的饭店,那天晚上想去喝酒,竟然难以如愿。我不是那种喜欢去高档地方消费的人,在这儿,我仅仅是把它当作衡量一个城市经济繁荣的标识来议论一番。高档消费场所的衰弱,恰恰说明马鞍山经济规模小和经济活力不足。
相比较,一些小巷里地摊倒很热闹,不过在我看来,那是这座城市的另一种形态的凋敝。华灯初上,设摊的小贩,一字摆开货物,长长的队列望不到边。你若有些耐心逛逛,你便会失望的,琳琅满目的商品,多是些从义乌批发而来的低档货。比如夏令最热销的T裇衫,标价只有三四十元,但都是些化纤制品,穿在身上有种滑溜溜的感觉,由于密不透风,着身附体,很不舒服。商贩远比购物的人多,是故货摊上照明的灯很亮,但小贩们紧板着脸,心里怎么也开心不起来。我一边在市场里兜圈,一边心里在想,人若收入不高,就只想赚钱攒聚而舍不得去花钱。马鞍山人收入不高,赚钱不易,他们能将就且将就,除非是必需花的,一般也就不敢敞开性子去消费。低消费还表现在其他地方,马路上随手扬招,好几部出租车会同时出现在你的面前,说明开车的比乘车的多。此外,六元钱为起步价,里面还包含三公里,这比上海足足便宜了七元钱。上海赚钱,拿到这儿花,一块钱抵两块钱用,这让在上海生活的我们,产生一种花钱很划得来的快感。
城虽新,却不乏古意。正像开篇所言,马鞍山也是一个有着丰厚历史底蕴的地方。
和县是马鞍山所辖的三县(和县、当涂县、含山县)之一。境内乌江是个小镇而非江河,河是有的,很小,叫驻马河,这里便是二千年前项羽在楚汉争霸失败后逃入并自刎的地方。在我的辞典里,项羽有游牧人慷慨大方的气度,但他最后输给了那个不讲信义的农耕子弟刘邦。这里我没有“抑农扬游”的意思,但汉文化里“以不变应万变”的理论,总让我觉得汉人们个个都隐藏着很深的心思,让人猝不及防。项羽单纯的英毫之气怎敌“竖子” 刘邦翻来覆去的计谋?当四下里响起敌方故意唱起的楚曲时,项家兵团的整个人心都被敌方搅散了。项羽晓得刘邦以“千金邑万户”欲买他的首级,便在临死之前对汉军中一个他认识的故人说“我把头颅作为人情就送给你吧,这样你也能凭此授爵封候!”说毕遂自割头颈送与那个叫吕马童的人,吕马童果然也因此而领赏封王。这是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可我在这里还是愿意把这个故事再重新说一下,故事里弥漫着一种英雄气质,它影响了世世代代无数位想成为英雄还没有成为英雄的年轻人,而这个故事的专属,只有冠以项羽的名字它才是真实的。项羽死后千余年,北宋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来此游玩,抚今追昔,感动的泪从眼出,题诗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寥寥二十来个字,豪气纵横。这也算是后人对项羽的一种肯定。
离市区五公里处,有长江三矶之一的采石矶。我去年在南京游玩燕子矶,今来此登攀采石矶,另一城陵矶在湖南的岳阳楼边上,打算明年去。至此长江三矶游也算完成,这是题外话。采石矶是翠螺山(环马鞍山的九峰之一)突入江中的峭壁悬崖,山高有百米之多,绿树葱葱,怪石嶙峋,由于是凸兀在江边,煞是壮观。现在建成了公园。里面有著名的“太白楼”,楼中还有“唐李公青莲祠”等与李白相关的很多遗迹。我们在楼后的“醉月斋”饮茶小憩,同游者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转棱到李白的生平和他与采石矶的故事。
没好好的研究过李白的生平,但知道他一生坎坷,晚年尤其失意。纵观这位足不停步的游侠,李白一辈子都在东游西逛,他晚年在马鞍山的当涂待了很长的时间。什么原因让他喜欢上当涂了呢?李白族叔李阳冰在当涂任县令,大赦放归的李白也许是对仕途彻底绝望了,权衡再三,便投奔到族叔这儿来。叔侄均为文人,意气相投,诗酬唱和好不快活。吸引李白的,还有就是皖南一带绝佳的山水,从当涂出发,到皖南各地,俱为短途游玩,极其方便。这时的李白已年老体衰,他无力也确实不愿再拖着滞重的身子行走远方了。现在看来,这于当涂是一种绝佳的历史机遇,几乎没费任何气力,当涂便将李白这样一位世界级的诗人留住为客了。而李白的投报也算是命中注定,他竟然以终结的链子将自己锁在了当涂。李白在当涂羽化登仙的故事很精彩,并且有各种说法和版本。传说那个酒后大醺的夜晚,李白“老夫聊作少年狂”,居然从采石矶纵身飞跃江中捉月亮。月亮怎么捉得到,而诗仙却从此飞入云天不回归。他的出生地在哪儿,有数不清的争议,而驾鹤飞仙之地却一点争议也没有。当涂人在痛悼李白去世的同时,更多时是感激这个顽皮的老头,他这纵水一跳,跳得当涂名扬天下,跳得当涂永不寂寞。采石矶当然也会感激,感激诗仙的另一种故意,故意在下水前将自己的衣裳帽子放在矶石上。从此采石矶高高竖立起他的衣冠冢,从此每年有数不清的凭吊客人来此瞻仰。人们到这儿凭矶望江,复读吟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以至一千多年以来,在没有李白的日子里,李白的诗声仍然回荡在当涂的历史长空里。据说李白的儿子后来还专来此地为他的老爹看守陵墓,守了好多年,直至客死当涂,死后留下两个女孩,也就是李白的两个孙女,她们后来也都嫁给当地的农户为妻。李白把肉体、把灵魂、把血脉一古脑儿全部奉献给了当涂,他赤裸裸地走了,没有作任何的保留。我甚至都这样认为,在今天马鞍山有些人的身体里,或多或少地遗有诗仙的血液,只是这些血液过于微弱,在以后的宋元明清里再也没有翻涌出浪花,再也没有人愿意像李白那样面对人生,面对大江,面对喝酒,面对创作了。
采石矶傲然江畔,站在矶顶放眼大江东去,很多很多的感概由心而发,限于篇幅,就不一一再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