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秋走访老浦口

标签:
夕照纪念物市政生意风景 |
分类: 精选 |
南京有汽车可快速到达浦口,可我宁愿坐下关至浦口的轮船,撇开这是父亲当年往返的方式和路径不说,单就这种上个世纪遍及各地的轮渡,它慢悠悠的离岸和靠岸的味也与我此行颇为契合。尽管我已有了一些思想上的预备,可当我在踏上浦口码头的那一瞬间,浦口破落的景象还是令我惊讶不己。客观地讲,这儿要比南岸的下关落后二十年。我的心头循环着凉热,凉的是浦口被时代抛弃了,热的是,它好像专为我的拜会而特意穿着一件不合时宜的旧衣裳。好在浦口的旧衣裳,也曾经是父亲熟悉的外套,而因为这,也算少了一层隔膜,多了一份亲切。
弃用的浦口火车站,大门洞开,铁轨锈蚀,站台衰靡。然而它阔大而不失华丽的英式风格依然留存,尤其那廊柱的雕花,在简约化的今天,恐怕仍可称之为奢侈的古典。站台边一排排低矮而壮实的梧桐树,黄叶萧萧,正寂寞地守护着一列破旧的绿皮车厢。嬉戏追逐的野狗和奔跑觅食的土鸡,仿佛给冷寂的车站带来了一些生机。遥想往昔,这里是北方最热闹的火车站之一,它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及火车间间歇歇的鸣叫,它还有包括喧嚣在内的一切嘈杂。当年朱自清由浦口火车站北上,为他送行的父亲,买橘子时手脚并用努力攀爬月台的形象,带给我们很多感动。我的父亲没有朱自清这么幸运,远行的他,独自一人,混杂在纷乱的人群中,从这一站台攀至那一站台,然后走到他谋生的地方。可惜的是,浦口火车站那种旅人盎然的景象,是再也不会重现了。
车站广场依旧保持着原来的宽阔,西式风格的栏杆旁有木椅供行人休息,只是现在行人很少了。坐在上面的是附近的老人,他们聚集在一起聊天晒太阳下棋和打牌,闲散的样子,就好像待在自家的庭院里。唯有广场中央凸起的圆球型建筑,在不断地提醒这儿依旧是一个公共场所。一九二九年,孙中山灵柩从北京移葬中山陵,过江以前,暂时停放在车站广场的中央。当时的国民政府还为此举行了隆重的迎接仪式,为纪念这事,在停棂的地方建起一个巨型花岗岩雕塑物。圆的球体代表地球,五根柱子象征五大洲,原本的石碑上刻有国父公子孙科的题字,后来被抹掉了。我不知父亲当年是否有散步的习惯,如有的话,他一定会常来广场溜达,他也一定会触及过这四周的栏杆和华岗岩的球体。没准他还会在这地球仪上细细地寻找过自己的故乡。
http://s8/mw690/6103061dgcefab1467d67&690
http://s12/mw690/6103061dgcefa94109acb&690
http://s11/mw690/6103061dgcefa96c03c1a&690
http://s5/mw690/6103061dgcefa9f747784&690
http://s3/mw690/6103061dgcefaac86d4c2&690
http://s5/mw690/6103061dgcefa9caf9dc4&690
http://s3/mw690/6103061dgcefaa1e588e2&690
http://s7/mw690/6103061dgcefaaa1186c6&690
http://s8/mw690/6103061dgcefaa753dba7&690
http://s3/mw690/6103061dg7b1912326732&690
http://s1/mw690/6103061dgcefa9193fb80&690
http://s16/mw690/6103061dgcefab39afbff&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