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这一章非常简洁,但非常重要。是老子的核心思想。
《会思考的兔子》:草原上有100只兔子,不用努力就能够随时吃到饱饱的。但是,当他们的数量到达10000只的时候,发现再怎么努力,也吃不饱。于是又一只兔子在思考,我应该改变观念,改吃兔子。于是,他便从有9999个竞争者,一下子变成了有9999个可以猎食的对象。
如果大家都争着去当兔子,我干嘛不选择去做狼?
如果大家都抢着去当狼,你应该选择当什么?
山长:我可以去做草,兔子被狼吃了,兔子少了,狼不吃草(反者道之动,逆则成)。
反,覆也。翻转、逆转、回还;反通“返”。为什么要返?返向哪里?返的原则又是什么?反者道之动,道如果产生了动,应该是阴阳失衡情况下,向阴阳平衡返的过程,这个动就一定是与原来的方向相反,多了就返回去,不足就给它补上,这就是平衡;返到平衡,和谐,宁静,无极的那个状态。
现如今中国争抢的高考独木桥,让人越来越焦虑,有没有可能跳出来另辟蹊径?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超越他人,并不一定需要比别人更聪明,不需要天才才能做到。你只需要与大众相反就可以了!(相反并不是故意逆反,别人吃饭你不吃,别人睡觉你跳舞,而是找到与大众信念模式相反的信念,并坚持下去)国人普遍拥有的缺点,就是我们的机会!
道是动的目标,那如何实现呢?弱者道之用,逐步用“弱”使把它改变到无极,是一个不停改变的过程。一点点的改变,每一次我都加10%很弱,但每次10%的改变,不虚不落空,最后返回根基。弱是手段,同时它也代表了道家人上善如水的做事风格。但我们的态度呢?一点就着,时时焦虑,不守住根本,心系荣华富利,这样一来,根本就不着道了。
“反也者,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这是老子哲学中最难的一句话,也是一种莫大的智慧。什么是“反”呢?反的意思是当阴阳失衡的时候,第一返回平衡、合一状态,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是道动起来的目标;同时为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一点一滴的改变,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不要妄想一蹴而就,一步登天。比如阳盛阴衰,这个时候时候如果直接挫其阳气,把阳打压到和阴一样,是平衡之道,但是过于激烈。这意味着对抗,意味着冲突。
老子觉得天道不会这样做事,天道的做法是“反”,反的意思是当阳盛阴衰的时候,作用力应该在阴上,培植阴气,让阴的力量和“阳”旗鼓相当,那么不就平衡了吗?当阴盛阳衰的时候,作用力应该放在培植阳气上,让阳的力量扩大,这样也能达到平衡了!比如现实生活中很强很阳的女汉子,打压她的“阳”方式太惨烈,所以像武则天那样的女子,最好找像秦皇汉武一样的丈夫,这样她女性的“阴柔”特质才会显现出来。面对强大的男人,她会不自觉地小鸟依人,柔情似水,这样慢慢的不久就平衡了。《红楼梦》中,贾宝玉阴盛阳衰,如果与林黛玉结婚,黛玉的软弱会激发宝玉阳气的一面。为了保护黛玉,宝玉一定是会开始自强的。可惜的是,宝玉娶了宝钗,一个很“阳”的女人,只会让宝玉更“阴”。
但是人做事往往没有那么聪明,我们喜欢对抗,喜欢打压。做事不是“反”,而是喜欢正面冲突。这个在亲子关系里面非常明显。
比如说有些孩子阳亢调皮,家长就使用打骂的方式,压制孩子的“阳”,就像压制弹簧一样,短期内看好像是有效,但心里已埋下不满的种子,这就意味着未来反弹的动力越大。一旦家长没有能力再约束他的时候,他压制的阳气就会变本加厉的发挥出来,破坏力更强。所以才有那么多、那么无奈的青春期问题少年。还有一些狠角色家长,打到孩子不敢反抗,这就等于是把弹簧压碎了,孩子的阳气是被打压下去了,但是同时阳气直接被打没了,一个过阳的孩子,成了一个阴性得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的孩子!这难道是家长想要的吗?
对于阳盛的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培植阴气,阴气就是静气!能让孩子静下来,能有专注力,把聪明劲用在对于事情的探究上面。具体的方法包括了:1,在生活上,完全规律化,每天定时做事情;2,不让他接触过多的信息,(比如电视,上网)不让外界的浮躁影响他;3,专心背诵圣贤书。背诵是最考验一个人的心静的,心不静,根本无法完成背诵。所以这也是培养一个人静气的最好的方法;4,在这个过程中,阳亢的孩子一定会反抗,需要家长采用不予理睬的战术,你越理睬他越来劲。但是他的任务一定要完成,这就是家长应该守护的原则。
至于对待阴盛的孩子,家长觉得这样不好,大多数采用的也是与孩子直接对抗,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语言激烈打击或者抱怨,比如“哭,有什么好哭的,你就知道哭!”;“你能不能有点志气呀,怎么这么没用!”像这样打压孩子,其实只是在发泄自己的情绪,一点用的没有,只会让孩子更懦弱。还有一种是比较委婉,采用的是激励法,比如“加油,你可以的,你是最棒的!”大多数人觉得国外的赏识教育就是这样,但他们忽略了国外家长赞赏之外创造的成长条件和宗教社会纠偏。我们国内没有宗教信仰,家长只是口头激励,其本质是在制造分裂。孩子明明很弱小,很没用,但你一直鼓励、强调他最棒,很快现实会给他响亮的一巴掌,因为他根本就不是那样的嘛。这样他的自尊会更加受到挫折!从而更加懦弱!
那阴盛的孩子如何办呢?同理,在弱“阳”反其道下功夫,其实就是升阳了。为他提供成长外部条件同时,家长应该表现得柔弱,无用一些。让孩子自己来照顾自己,同时她发现家长没有什么作用,她还会来照顾家长,这样她的阳气就得以生发。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这与道开篇讲的“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一致;初始时万物存在,但那时人没有感知发现,万物处于混沌的状态;有了觉知和关联,人们开始给他命名、概念等,于是从“无”的阴阳失衡中,衍生出很多“有”,继而产生各种物名。

“道”无极而无名,一动分阴阳产生“名”,有“名”的地方,不是道所在的位置,有德的地方通常正是失德处,孝顺的提倡通常是家庭败坏的象征。如果有个地方什么事没有(合道),那个地方就不会有名的存在。名字拿出来,就是有问题要解决,有问题要解决就不合道。道就在名字照耀不到的地方,所以你首先是要在反面、返向来看问题。让事情根本不发生,这是解决问题的最高境界。
“有之以为利,恒有欲观其所缴;无之以为用,恒无欲观其所妙”不平衡一定会产生很多“有”,产生很多“名”需要解决。因此以平衡的目标,平衡的态度,平衡的饮食方式去做,很少生病,很少产生问题。但绝对平衡的事没有,每件事在不同的状态、不同方面都可找到许多的阴阳两面,但现在的思维非常粗糙,大部分是极端化思维,说得好听点叫豪气、干脆,过于干脆就衰。真正有道之人,思维非常细腻、灵活,实时平衡,看起来用很弱的方式保持自身平衡,同时与周围各种和与不和返向归于一种新的平衡。
“视必垂帘,息必归田,食必淡节,卧必虚恬”,所以天下万物,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中医“上医治未病”正是体现这一思想:是把你可能的失衡防患好,病都不病,你没有感觉的,这才是治病的高境界;总体来说不向外求,向内弱返,和之至也,归于中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