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你证、心证、无证”与“我证、意证、有证”的区别

(2012-09-03 09:47:42)
标签:

杂谈

大悟

红楼梦

贾宝玉

真意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有贾宝玉提笔立占一偈语,既然是偈语卜辞,其意就可在模棱两可之间,也就是说根据此卜辞也可以得出真,也可以得出假的结论,似乎都有根据都有理似的。这大概就是算命先生能糊弄人之处。
分析此偈语,还须从偈语前的一段文字说起。即“宝玉不理,回房躺在床上,只是瞪瞪的。”把“不理”,“躺(即‘身尚’)”,“瞪瞪的”连起来想,作者的真意是言贾宝玉儒学文化是不理性的,崇尚身形外体的,呆性文化。所以批者在此处批:“此是极心死处,将来如何?”“极心死处”就是言其脑筋不灵活,“极心”就是处于思维的深处,意思是贾宝玉的思维根本就没有让思维的深处发挥作用。思维不深不细,就不会“常”,这就是“将来如何”的原因。“袭人深知原委,不肯就说”,能深知原委自然是聪明人,所以袭人是聪明人;不肯就说,是言聪明人不赞同不依从贾宝玉那种浮浅的观点,不赞同必然要发表不同的观点,发表不同的观点恰恰又是贾宝玉们所不允许的,所以批者批:“一说必崩。一说就恼。”“只得以他事来解释,”此句话的意思是不得不采取“曲文”的形式,把真言真意变作假语村言;这就是“今儿看了戏,又勾出几天戏来。”的意思,“今儿”就是天道真的可道之道,“戏”就是假,用真勾出接近真的假来”,“几”是接近的意思。采取这样的方法有谁会解得出呢?即“宝姑娘一定要还席的。”,意思是将来像宝钗一样的解读者是能还原解读出真意来的。“他还不还,管谁什么相干”,此话是站在书中真的使者身份上说的,还不还,直接关系的是真假,我贾宝玉只是真意散布流行的使者,还不还真假,与真与假有关,与我何关?所以作者接着补充说:“袭人见这话不是往日的口吻”,“往日”非正日,正日是真,往日就是假,非假则真。“这是怎么说?好好的大正月里,娘儿们姊妹们都喜喜欢欢的,你又怎么这个形景了?”此组文字的意思是真文牍之意是“好好的”,又是“大正月里”,又是“喜喜欢欢的”格调,为什么你贾宝玉给读者一种哭丧着脸的悲愁和悲秋的感觉,即“形景了”,就是仅对表面人情故事和景物的解读,为什么不解读真意出来呢?“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欢喜不欢喜,也与我无干。”宝玉此话中的“他们娘儿们姊妹们”指的是书外的读者,其中有真也有假,(“娘”——“女良”就是真,“儿们”是男性儒学文化的表示,是假。)书外的读者自然是书内人物无法管的;所以批者批:“先及宝钗,后及众人,皆一颦之祸流毒于众人。宝玉之心仅有一颦乎。”宝钗就是“女良”,就是真的解读者,众人就是“儿们姊妹们”就是假的解读者。是什么骗了众人,使众人错读错解红楼梦,皆是“一颦之祸流毒”,“一颦”是指只皱了一次眉头,是言其动脑浅薄,所以才产生出流毒来,此流毒就是儒学文化,即“宝玉之心仅有一颦”。“他们既随和,你也随和,岂不大家彼此有趣。”袭人此话是言的人类与自然事物的关系,“随和”即相互依存,和谐共处的共生共存关系,“和”是庄稼谷物与人的生存需要相统一的表示,相应的其他事物也是需要食物供养的,因此只有共生共存才可相得益彰。“他们”指人类,“既”表示的是以往历来;“你”指的就是人以外的事物,即与人相对着的各种物类,“大彼此有趣”是言人与各物类和谐相处对整个自然的发展有益,从而人类也可以从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占据最有利的生存状态。这就特意提出了“你”字的含义。“什么是‘大家彼此’!他们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此组句子又把书中的宝玉和事实上的贾宝玉文化相区分开来,言事实上的儒学假宝玉文化与道佛文化才是人类(他们)文化的“大家彼此”,所不同的是道佛文化是内质(此)文化,而儒学文化则是外表形景(彼)文化;“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是言书中的贾宝玉人物跟道佛文化没有关系,只是服从真意(无)的拉线指挥罢了,就像拉线木偶一般。“拍案叫好!当此一发,西方诸佛亦来听此棒喝,参此语录。”“拍案叫好”即“惊奇”,是为了警起高水平的解读者来“参此语录”,谁是高水平的参悟者,西方诸佛就是。“当此一发”是言红楼梦表面的木偶拉线戏是专门演给高水平的人看的,如果不演给这些人看,则没有任何意义也。此处的“语录”与第一回的“我纵抄去”是前后照应一脉相承的。“谈及此句,不觉泪下”,是写的“觉与不觉”真意的情形,觉,即觉悟真意者,因真意是“无情”,无情就会无泪;而不觉者,正是被世情所陷,所以才有“不觉泪下”。所以批者批:“还是心中不静、不了、斩不断之故。”“斩不断”什么?就是斩不断情思,所以不能了悟真意。“宝玉细想这句趣味,不禁大哭起来,”此“宝玉细想”是指按世俗文化,儒学文化最高解读的情形,就是解读者深受红楼梦感染,故而“不禁大哭起来”,这种感悟是出于世情的思维,比如,按反清复明,爱国及民族仇恨方面的解读都是属于此类解读情形。所以批者批:“此是忘机大悟,世人所谓疯癫是也。”能得批者“大悟”的评语,则说明其文化根底已是不同一般,只是还没有脱俗,还没有达到“无情”的境界,再者,是没有考虑红楼梦的“机心”,即“忘机”。“疯癫”是对诗人的形容,言其已经达到儒学诗人的程度。“翻身起来至案”,此句表示达到儒学诗人程度后,就可到达“翻身”的水平,如果这样的解读者再往深层次一转念,就会有很大的跨越,就会从“情极”一转到“无情”,从而就可解悟禅机。尚若读者达不到“细看,大哭起来”的水平,是很难“翻身”进入真境界悟禅机的。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此六句偈语就可分为“觉与不觉”或“大彻大悟与忘机大悟”两种情形。
先说“大彻大悟”的觉者的情形。觉者之证,即“你证、心证、无证”。“你证”,即“人以物换”,即不看红楼梦表面的人物与人情世故的关系,而是站在道学自然之道物理之说的角度,去逐一分析红楼梦中列举的各种事物的内在性质,诸如水火,冷热,金银,今日与他日(往日)等等,逐一按事物的内在联系分清真假,按照作者所提供的真假线索耐心细致的进行推理,从而判断出真假,证出作者的真意。“心证”是言发掘内心深处的思维,不看表面人情故事提供的虚幻意境,即通过读者自己内心深处对事物的逻辑思维,达到与作者的文字,与批者的文字三者相互印证都是合理的,才实现了“心证”的统一。“无证”是言从道无和佛学“空”的角度去证。“是无有证”,就是两个对立的求证方法:“无证”和“有证”。“有证”就是依据事物的形景形色求证,即不看无形无迹的真灵魂的求证,也就是依据表面的人情故事求证就是“有证”。觉者能分清真假无有,两者不想混淆就可有证,即“斯可云证”,也就是达到这种程度就可讲说(云)自己证明的观点。“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是言作者的红楼梦以道无观佛空观作为底意根基,虚幻的假语村言以此为立足点,因此,道无观可以求证讲说求证之道,作者的目的就是让后世的道无观者求证红楼梦的,这也就是作者写作红楼梦的目的所在。
按不觉者或“忘机大悟”者解悟的情形,就是“我证、意证、有证”。所谓“我证”,就是离不开自我之情感,以自心自性推测,即思维仍离不开自我意识,达不到“无我”“忘我”的境界,这样的思维主要是以分析书中的人物为主,不懂“你证”的含意就是“物证”,而是理解成其他人之证。“意证”即意识之证,比如按表面的人情世故或部分条件部分词语反射出的条件进行求证,这种证是大意式的推测,跳跃式的联想,如同占卜猜测。“有证”是指只看形色,只看有形而忽视无形,只看“写之写”,看不到“不写之写”。这种思维分析此偈语,主要着重于“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即考究作者为什么不让人们找到确凿的证据,就是防备被别人抓住把柄,这样才能使红楼梦立足,作者传达真意的方式应是“通灵”“意会”式的暗示,因此,这种解因人而异,会产生出许多种不同的解释。
所以批者批:“已悟已觉。是好偈矣。宝玉悟禅亦由情,读书亦由情,读《庄》亦由情。可笑。”此批中的“已悟已觉”,就是指觉者已经大彻大悟的情形,所以是“好偈”;宝玉悟禅由情,就是说的另一种情形,即“忘机大悟”的情形,由情所悟,会因人而异,因此会得出各种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带着情眼去看“无情”,自然也觉得有情,《庄子》本是“无情”,让这些人去解读,似乎觉得庄子是消极避世,所以批者看这类读者幼稚“可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