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意在“大家”听“曲文”悟禅机
(2012-08-29 09:15:03)
标签:
杂谈道真红楼梦真意贾宝玉 |
红楼梦是一部有真有假的奇文奇书,其中的真是“大示大可”的“曲文”(不直接表白,不写之写);既是“曲文”,也须具有弯曲心肠眼光的读者才能理解领悟,恐怕“直心肠”的人是不能理解真意的。所以,红楼梦的作者一再强调“大家”。比如,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关于看戏,就有“于是大家看戏”之说。戏,本就是假,“大家”看的是戏(假)的背后,一般人看的是表面的热闹。因此,虽然是同一部戏,得出的感悟各有不同。如果把“的”作为每个人感悟之底意,那么,大家(大姐——大解)得“大的”,一般人则只能得“小的”。“贾母深爱那作小旦的与一个作小丑的,因命人带进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作小旦的”和“作小丑的”就相当于看了“曲文”戏文后的反映,即都是得到的“小的”系列。所以,“细看时益发可怜见”,批者批:“是贾母眼中之见、心内之想。”贾母自然是大家大派,所以见了“小的”觉得“可怜见”,意思是怎么心眼儿就如此的小呢。贾母既可怜,又深爱,似乎矛盾,但在聪明的贾母看来,“有小不愁大”,这种“小旦的”“小丑的”既可保证红楼梦流传不遗失,又可慢慢的从中“养出大的”,这就是贾母深爱之处。提到“小旦才十一岁,小丑才九岁”,作者用了“大家叹息一回”,叹息的是何时才能养成“大家”;同时,小丑的年龄更小,是言解读红楼梦按男女性事丑态的解读者就如同小丑,解出来的东西是那么脏兮兮的,是言其文化根底更是低下。他们这些“小的”为什么解得如此“小”,是因其“吃食”(文化食粮)有问题,所以,“贾母令人另拿些肉果与他两个,又另外赏钱两串。”“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庚辰侧批:明明不叫人说出。】你们再看不出来。”凤姐此话意在“扮上活像一个人”,“扮上”就不是“扮下”,是言从最上最善最大的角度去思维;“活象”是言生命灵魂之象;“一个人”是言从整体人,即人类的观点出发,不要局限于具体的人。批者批“不叫人说出”是言不让儒学人道之说出来充当真意,其实真意就是“物说”,只有“物说”才能解出真意。“你们再”是言人初之后,同物初之后一样,在天道自然看来都是其子,都是“物”。“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庚辰双行夹批:宝钗如此。】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宝钗知道,不肯说,是顺应天道之性;天道真意是神奇奥秘的,说出来就没有神奇奥秘,所以,天道将自己的天道奥秘之性深深藏在各种事物之中,决不轻易表现出来。批者批“宝钗如此”,“此”就是天道真意。老子说,“鱼不可以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天道就是大自然这个大国的利器,如果让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知道了其中的奥秘,就打破了自然的平衡状态,那就不成其自然。所以庄子说:“知道易,勿言难。知而不言,所以之天也;知而言之,所以之人也。古之人,天而不人。”不言,是天道之性,好言,是人之性,人之好言之性与天性是相悖的,因此,不言才是顺应天性,顺从自然规律。就像股市,假如有得股票升值之道者,向众股民广泛宣扬其道,那么,其道将很快改弦更张。“宝玉猜着了,不敢说”,一言宝玉没有完全知道,只是部分的知道,不敢说是因惧怕天道真意惩罚,故不敢;这是言书内的宝玉知道书里有天道真意存在,因其是假,故怕真。但在书外的贾宝玉们却是不顾忌天道之性,一味的由着“人之性”,不论自己知的是道不是道的却一味的吹捧为道。“倒象林妹妹的模样儿。”史湘云此话倒是实话,因林黛玉是代天女散花的,即为天道真意的使者,所以是“扮上”的,“上”就是天道真意。【庚辰侧批:事无不可对人言。】【庚辰双行夹批:口直心快,无有不可说之事。】【庚辰眉批:湘云探春二卿,正“事无不可对人言”芳性。丁亥夏。笏叟。】此处的这几则批语,第一个是言红楼梦的真事是“无”,是言说事物之理的,不是演说的人,故“不可对人言”。第二个是对史湘云自身的评价,言史笔之记载,智力低下,不分事物的轻重缓急,重要还是次要,看见啥就说啥,就记载啥,心里毫无忌讳,哪怕是假,也只管以假作真记来。第三批是言红楼梦内真正是“事无”,根本没有“芳性”,故“不可对人言芳性”。“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宝玉此反应是为史湘云着想,意思是我和你史湘云都不是主子,都是真的奴仆,都是假,其任务之一就是要我们假对世人言芳性的,如若不然,怎样传播流传此书,又怎样完成主子(真)交给的任务。“留神细看,都笑起来了,说果然不错。一时散了。”此几句说的是看红楼梦之法,必须“留神细看”,“留神”是言要抛弃表面的虚假的人情故事,然后留意每个文字的真灵魂,只有这样的细看,才可看出门道,看出味道,才能“笑起来”,才能觉得“果然不错”,最后才能真正做到传播真意,即“一时(可道之道)散了”。
“晚间,湘云更衣时,便命翠缕把衣包打开收拾,都包了起来。”此处的“湘云更衣时”,是言红楼梦的假的外衣更换成真意文牍,翠缕,顾名思义,就是指红楼梦表面看似华美青翠的辞藻组成的情文小意的线索文思。“把衣包打开收拾”就是言要剥去华美的辞藻外衣,把这些“外衣”收拾起来,“包起来”,不要让其再误导人的思维。“明儿一早就走。在这里作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湘云此话是早走早解脱的意思,“看人家的鼻子眼睛”是言看文化大家和真意的鼻子眼睛,因为,真意大家是讨厌这些假物碍手碍脚的,影响人们解读真意和验证真意。所以批者批:“此是真恼,非颦儿之恼可比,然错怪宝玉矣。亦不可不恼。”“宝玉听了这话,忙赶近前拉他说道:‘好妹妹,你错怪了我。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别人分明知道,不肯说出来,也皆因怕他恼。谁知你不防头就说了出来,他岂不恼你。我是怕你得罪了他,所以才使眼色。你这会子恼我,不但辜负了我,而且反倒委曲了我。若是别人,那怕他得罪了十个人,与我何干呢。’”“宝玉忙赶近前拉他说道”中的“近前”就是真意,“前”即万事万物之初,即“空无”,“近前”就是接近道;“来他说道”可以理解为拉“史”说道,也可以理解为拉人类说道。“你错怪了我”是书中的宝玉为自己辩解之辞,意思是我的用意也是让人们尽快解读出真意,使我们作奴仆的得以解脱归真。“林妹妹是个多心的人”中的“多心”是言作者真意中有一个心是表述道真的,有一个心是揭露假的真面目的。“别人分明知道”是言思维离开红楼梦中的人物的线索,然后分辨出真假,“分明”就是分辨明白真假,然后就可知天道的真意。“不肯说出来”是言不能靠说,必须靠悟才能“出来”真意。“皆因怕他恼”是言真意思维本性怕人们(他)感情用事的恼怒不冷静的思维,这样的思维会惹出许多祸乱。“说了出来”就是直来直去不认真悟的解读方法。“他岂不恼你”,就是言感情用事思维引起的弊端,指人们岂不感情用事的去看待自然界的事物(你),这样必然会错误的解读自然之道和事物的本质。“我是怕你得罪了他”,是言怕人们(他)得罪,因轻信史笔之说而错误的认识自然事物,背离自然规律;“所以才使眼色”就是格物依据史笔之说,因史笔是戴了有色眼镜的,看到的事物是片面的,这就是儒学史笔文化让人们获罪的原因。“你这会子”是言真意解读者或言真意大家之间的相会研讨,这种研讨必然恼恨贾宝玉儒学文化,但书中的贾宝玉只是个替身,似乎让人恼怒有些委屈,意思是你们只应该恼犯下罪孽的现实中的贾宝玉文化,而不应该恼我这个替身,他们的作为与我这个替身无关。“你那花言巧语别哄我。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别人说他,拿他取笑都使得,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我原不配说他。他是小姐主子,我是奴才丫头,得罪了他,使不得!”湘云此话又是针对书外的贾宝玉文化而言的,说儒学文化“花言巧语”哄骗历史真面目,“我也原不如你林妹妹”是言历史远落后于现实的道理,现实是鲜活,历史是僵物,“你林妹妹”即现实发展着的各种事物。“别人说他,拿他取笑都使得”,“别人”就是离开人道的讨论,离开人,去格物,去研究物理,才是真正的为人之道,这样的“人道”才是可以“取笑”没有忧愁的真正人道。“只我说了就有不是”是言以人说人道或只在人类内部论谁是谁非是论不清的,是有欺诈的,也即“有不是”——假。后面的话既说明了林黛玉的身份——主子,又说明了史湘云自己的身份——奴才丫头,是不敢得罪主子的。
“宝玉急的说道:‘我倒是为你,反为出不是来了。我要有外心,【庚辰侧批:玉兄急了。】立刻就化成灰,叫万人践踹!’”此组文字的真意是言书内的贾宝玉“急着说道”,因红楼梦的真意是道,贾宝玉必须服从真的意志和命令。“我倒是为你”,是言红楼梦表面人情故事之是为“倒是”,即为假是;真是为“你”——道学物理之说。“反为出不是来了”是言由于人们错误的解读,却把“假是”当作“真是”解读。后面的文字则是言红楼梦表面(即外)的虚幻人情故事没有根本的主题宗旨,即“外心”;如果有的话,也是书外的读者自己添加解出来的。批者批“玉兄急了”一言书中的贾宝玉急着解出真意,好完成真意交给的任务;二言看到书外的读者都是错误的解读,这样完成任务就没有期限,故急。读者为什么看着有“外心”呢?是因受儒学文化意识的影响。“立刻化成灰”就是言人们依据儒学文化意识解读,“灰”近于无形无迹,是对意识的形容,同时也是对推颓堕落没有生命力意识的形容。“叫万人践踹”是要广大的人群批倒批臭这种推推堕落的文化意识,因为,现实的人们尚没有觉醒,还一直把这种衰落的文化当作至高无上的文化,或把其仍当作优秀的传统文化来传承,岂不有害后人。所以批者批:“千古未闻之誓,恳切尽情。宝玉此刻之心为如何?”“尽情”就是“无情”。“大正月里,少信嘴胡说。【庚辰侧批:回护石兄。】这些没要紧的恶誓,散话,歪话,说给那些小性儿,行动爱恼的人,会辖治你的人【庚辰侧批:此人为谁?】听去!别叫我啐你。”“大正月里”是言在天道真意之下的意思,“大正”就是道,“月”是色,“月里”就是色物的内真。“少信嘴胡说”是不让贾宝玉违背真意,以免受罚,所以批者批“回护石兄。”后面的话是言红楼梦表面人情故事是“没要紧的”,是恶誓,散话,歪话,这些话是作者专门说给那些文化根底浅薄的“小性儿”说的,“小性儿”就不是“大性儿”,这里指思想龌龊的儒者,正是这儒者“行动爱恼”,专会辖治道学者,“你的人”就是格物理(你)之性的人,故是道者。“别叫我啐你”,“啐”是用力从嘴里吐出来的意思,“别”即别离,离开的意思,“叫我”是对好说好叫且自私的儒学文化的形容。此句的意思就是离开儒学文化,而用力从内部深处吐出道学物理之说文化。
“宝玉没趣,只得又来寻黛玉。刚到门槛前,黛玉便推出来,将门关上。”此组文字是针对贾宝玉和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的身份来说的。贾宝玉代表的是假,林黛玉代表的是真,就像同心圆的双线圈,林黛玉是处于里面的内圆,而贾宝玉则是内圆外围的虚线圆环部分,按理,真假是不相容不相犯的,说“宝玉没趣”,是言处于外围的假没有主题宗旨,即没有心,所以,光靠外围是不能完成解读真意任务的,所以,贾宝玉“只得又来寻黛玉”。因真假不相容,所以林黛玉将贾宝玉拒之门外。“宝玉又不解其意,在窗外只是吞声叫‘好妹妹’。”此句是言假不能解真,只是吞进真声真音,掩藏真。“黛玉总不理他。宝玉闷闷的垂头自审。”第一句是言真所“理”的方向是自然中的万物,总是不肯“理他”,即“理人(他——人也)”;为什么道学不“理人”?是因其认为“理人”是次要的,“理物”才是主要的,况且“理人”是理不清的,很难分出谁是谁非,只能是打消耗仗。第二句是言贾宝玉儒学的所“理”方向只是人的内部,根本不看周围的事物,即“垂头自审”。“袭人早知端的,当此时断不能劝。”“袭人早”是指的先前的道者,比如庄子,很早就阐述过人与人之间的是非之争是没有定论的,越说越劝别人说的不对,引起的争论就会越凶。所以批者批:“宝玉在此时一劝必崩了,袭人见机甚妙。”“那宝玉只是呆呆的站在那里”,这句是言必须用事实说话才能说服人教育人,劝是不能真正使人觉醒的,什么事实?贾宝玉“呆呆的站在那里”就是事实,是言儒学文化推推堕落,跟不上自然之道前进的步伐,停滞不前,没有发展的生命活力就是事实。
“黛玉只当他回房去了,便起来开门,只见宝玉还站在那里。”此组文字重点强调“宝玉还站在那里”,是言儒学文化的顽劣顽固之性,即思想僵化,就不肯向前走一点点,因为儒学文化一直以来是主政执政文化,这种文化的僵化势必给全国人民带来灾难,这就是智者道学的不忍之处。林黛玉“只得抽身上床躺着”就是想挽回“还站在那里”的局面;“抽身”是言没有身,只有灵魂;“上床”是言其灵魂的高雅高贵,“上床躺着”是守静等候别人来请。“宝玉随进来问道:‘凡事都有个原故,说出来,人也不委曲。好好的就恼了,终是什么原故起的?’”此组文字是宝玉探索原因的表述,“随进来问道”是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自己没有人家发展的快,不得不探索原因,即跟在先进的屁股后面探索道路。“人也不委屈”是言人已经遭受了委屈,不知道这种委屈是何种原因造成的,因此,引起探索。“好好的就恼了”是言为什么好好的局面霎时发生改变,“恼了”形容脸色骤变,也就是时局骤变。引起时局骤变的原因是什么?“问的我倒好,我也不知为什么原故。我原是给你们取笑的,”“拿我比戏子取笑。”这就是林黛玉给的真答复。时局骤变的原因在于“问的我倒好”,“倒好”就是不好,“问的我”是言追根求底的探索人的本质——“的我”,这就是形成“倒好”的原因。“我也不知为什么原故”是言人类自身不知道自身是如何产生的,人类的产生是随自然之道的变化孕育产生的,就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都是由天道自然运化而来。“我原”即人类的始祖,“是给你们取笑的”是言人类的始祖是因为天道自然给人们提供了“你们”(周边的万物)才发展壮大起来,自身发展壮大就是“取笑”,值得骄傲之事。“拿我比戏子取笑”,此句的“我”是道真的意思,道真本来是大自然实际存在的,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封号,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神,但儒学却把“天道”看作是虚无,看作是“老天爷”或“玉皇大帝”、“女娲娘娘”、“王母娘娘”等,这就如同是戏里的戏子角色,只供人们演来演去的,却不能理解道的实际作用。“你还要比?你还要笑?【庚辰侧批:可谓“官断十条路”是也。】你不比不笑,比人比了笑了的还利害呢!”此组文字中的“你”是真意物理之说的意思,并不是指贾宝玉;“你还”就是解出事物的内真之理,必须比照其它事物,看该事物的独特性和特殊性,就像解读红楼梦的真意,必须比照书中列举的文字的特殊性和物理性。“你还要笑”是言解读红楼梦的真意必须摆脱悲秋格调的悲和泪。批者说的“官断十条路”,就是言解读红楼梦就像聪明理智的法官断案,必须从多方面比照考虑,最终筛选出最合理性的判断,才能做到准确无误。“你不比不笑”是言非比不可,因“不笑”不是好结果。“比人比了笑了还厉害”,前一个“比”是指物比,一般的表面人情故事式的解读则是“人比”,此句是言物比能“还(解)”出红楼梦中的真和假,真就是“利”,假就是“害”。“无可分辨”就是言道无的观点可以分辨出真假。
前一篇:相离处士家
后一篇: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