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谈“瑞珠”和“宝珠”

(2011-08-15 10:41:37)
标签:

秦可卿

天台

红楼梦

真意

宝珠

杂谈

红楼梦第十三回中,秦可卿的两个丫鬟“瑞珠”和“宝珠”,粗看似乎都是那“义中人”,所以,“合族中人都称赞”。然而,细细分析就可理出思路头绪。如果按表面人情世故来理解,把秦可卿,瑞珠,宝珠都看成是具体的人物,如果秦可卿的确因与他人(不管是谁)的淫事而丧,对其淫事,两个丫鬟存在着知情和不知情两种可能。知其淫事,则瑞珠不值得为其“触柱而亡”,宝珠也不值得“为其义女”;不知其淫事,然而淫人又如何那么强烈地触动其心灵,牵动其二人之心的。所以,有的读者就得出瑞珠、宝珠了解其淫事内幕怕贾珍报复的结论,其解释似乎合情合理。但我认为,瑞珠和宝珠是作者为通灵宝玉而“小解”红楼梦读者下的判词。“瑞珠”即“好珠”,是爱好在红楼梦中寻宝的读者,“宝珠”也是把红楼梦中的人物当成宝贝珍珠的读者。这些人,是红楼梦真意秦可卿的陪衬,故称其是秦可卿真意的丫鬟。所谓“触柱而亡”,是言这些读者死脑筋,一头撞向世俗的可欲儒柱文化不知回头,从而“亡”了秦可卿真意。“柱”就是“木火主流”文化。所以,“瑞珠”之灵,即思维灵魂,“一并停灵于会芳园中之登仙阁”。“会芳园”,在十一回,作者就用“黄花遍地,白柳横坡”作了概括:所谓“会芳园”,就是错误解读红楼梦的读者犹如“黄花遍地”,比比皆是;虽然是错误解读,但这种“白柳”却貌似“真柳”,“横”挡着正确解读红楼梦的去路。“登仙阁”是言其中的佼佼者,也只是等待其灵性思维的提高,只有上升到“仙”的境界,才能通那“若耶之溪”,接那“天台之路”。虽然,“登仙阁”距仙道天台之路甚远,但却是登仙的基础,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有此登仙阁就有希望,其中迟早总会有人登上天台仙道之路。从此意义上讲,寻通灵宝玉线索解读红楼梦的读者,虽然起初对红楼梦进行了多次的解读,但却是正确解读红楼梦真意,登上天台仙道之路的基础。所以,称其为“义女”,他们虽然“小解”红楼梦,但却钟情于红楼梦的秦可卿真意,即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是他们“誓认摔丧驾灵之任”。“誓”字就是不放松的精神。“摔丧驾灵之任”,是必须要“摔碎灵盆”的,红楼梦的灵盆在哪里?在第四回“护官符”事中,批者针对“护官符”批有“可对聚宝盆”的批语,由此推之,护官符就是聚宝盆,灵魂就是宝,宝就是红楼梦的真意灵魂。要取到红楼梦的真意灵魂——真经,必须摔碎“护官符”这个盆。何谓摔碎护官符?关键一句话就是“家破人亡”。即破除四大家族和人情世故的桎梏,走出幻情的意淫迷雾区。“那宝珠按未嫁女之丧”,就是破除家的观念,“未嫁女”就是不成家,就不存在人情世故。“在灵前哀哀欲绝”,就是冲破了淫意迷雾,“摔碎了灵盆”。“灵前”即红楼梦真意灵魂出现前的境况,“哀哀”,是读者按悲秋格调错误解读红楼梦的形容,即读者眼中的泪珠儿“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林黛玉哭干了眼泪之时,就是“哀哀绝”。“欲绝”是指可欲文化绝灭,人情世故不存在之时,就是红楼梦真意灵魂显身的时候。真意灵魂是要求人们(即“家下诸人”)“都各遵旧制行事,自不敢紊乱。”“遵旧制”即遵照天道的自然规律办事行事,按照天道之命的要求去办事行事。“旧”即“无”,是万事万物之旧,之母。“不敢紊乱”是不敢违背天道自然的客观规律,不敢违背违抗天命自行其事。所以,批者在此处批“两句写尽大家。”“大家”即文化、观念大家,即大观天观文化。
“贾珍因想着贾蓉不过是个黉门监”,“贾珍因想着”是指寻珍宝解读红楼梦的读者想红楼梦作者的下棋之着,是按深层次研究解读红楼梦。“黉”,是古代的学校,“黉门监”应是古代学校的把门人,意为不懂古学校古文化休想进真意之门。此处批者批“又起波澜,却不突然。”“又”是指表面的假语村言文字。“又起波澜”,是言表面文字下面是有暗示的,由于行文是先铺垫好暗示之意后,才安排表面文字的,故“不突然”。“灵幡经榜上写时不好看”,“灵幡经榜”即红楼梦的真意可卿,“时不好看”即“时不看好”,即直接公开阐述真意不合时宜。“便是执事也不多,”“便是”是世俗红尘中认为的是,即由真意生发草化的表面的假语村言人情故事,“执事也不多”言表面的假语村言人情故事与真事的牵连不多,关系不大。真意是佛心道性,可以把真意形容为自在(守天道,不违背天道天命为自在);所以把表面的假语村言梦幻人情为“此心下甚不自在”。此处批“善起波澜。”“善”就是红楼梦的真意好事,表面的假语村言就是真意起的波澜。关于“戴权”,应是“大量”之意,同第八回中的“戴良”。是言大量的红楼梦错会真意的读者,批者批“妙,大权也!”是言真意起波澜草化出假语村言故事是为获得大量的读者,此为红楼梦“时运文章”的权宜之计,其目的是让红楼梦顺利度过“平安州”和“太平县”。这大量的错误解读的读者是作者“逗你玩”的对象,所以文中有“贾珍忙接着,让至逗蜂轩【甲戌侧批:轩名可思。】献茶。”“贾珍心中打算定了主意,因而趁便就说要与贾蓉捐个前程的话。”此句话就是贾珍寻宝一类红楼梦读者“咬定青山不放松”,“誓”要追寻真意真事(即贾蓉捐个前程的话)。“趁便就说”是言在表面假语村言的文字中寻找可能的机会。“便”“说”均是表面梦幻文字。
本回作者提出了“黉门监”,前面批者批诗透露作者的红楼梦是“古鼎新烹”。对此,我们有必要更加深入的探究一番古文化的产生和来源的问题。我国古文化同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一样,都是广大劳动人民,即“无名”者长期从大自然中和实际的生产实践中获得积累的。如果从文化产生的渊源上给“学习”下个定义,什么叫学习呢?我认为,探索和观察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规律,提高人类适应天道自然的自我生存发展能力应该是人类最重要的学习。毋庸置疑,实践,生活是学习最重要的基础和关键,并不是死啃书本就是学习。追溯上古文化,鲁班的学习是观察自然,受树叶边缘锯齿的启发发明了锯,人们观察昆虫才学习掌握了植桑养蚕发展丝绸的技术。古人坚持从实践中学习的精神,所以才创造了中国古文化的文明。作为人类社会来说,实践的基础是广大的劳动人民,即广大的“无名”,这就是一切“有名”均产生于“无名”,因此,“无名”应是文化的主题。而儒学所编撰的历史却忽视了这个主题,并且在学习观念和方法上唯书、唯上、唯儒家经典,尤其宋代以后,明清时期全国上下都偏面的追求这种所谓的学习,从而就破坏了“无名”创造文化创造文明的大基础,这就是造成中国科技文化远远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应该说,前清时期已能明显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但又由于儒学文化的夜郎自大的排他性,更加拉大了文化的差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