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抛书人对一枝秋”说开来

(2009-10-04 16:02:18)
标签:

无为之治

庄稼人

悲秋

宿弊

秋爽

大观园

杂谈

 

由“抛书人对一枝秋”说开来“抛书人对一枝秋”这句诗出自第三十八回枕霞旧友(即史湘云)的“供菊”诗里:

供菊 枕霞旧友 弹琴酌酒喜堪俦,几案婷婷点缀幽。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 霜清纸帐来新梦,圃冷斜阳忆旧游。 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

对此句诗,书中借林黛玉的话评价道:黛玉道: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

   对林黛玉的这段评语,仔细追究起来,似乎是林黛玉说错了,本来“圃冷斜阳忆旧游”不是头一句,却说成是头一句。这究竟是作者的疏忽,还是有意而为?我想是作者有意而为。这故意的颠倒,意在警示读者此书是颠倒的,意在书的背后,即“背面傅粉”,不是一句话,一句诗背面傅粉,而是全书背面傅粉。背面傅的什么粉先不论,先说“抛书人对一枝秋这句,此诗书中的作者是史湘云,他本是书中的一个人物,不可能代表“抛书人”吧,假如历史上真有史湘云这个人物,谁见过其人的作品。由此可以肯定且不容置疑,这“抛书人”就是指红楼梦的作者自己。“抛书人对一枝秋”,作者的目的显然是想利用这句诗告诉读者,红楼梦的主题就是“一枝秋”,作者的真意,即真宝玉的具体内容就是针对这“一枝秋”的。背面傅粉的内容就是“一枝秋”。

     “一枝秋”字面之意显而易见指的是菊花。细心的读者可仔细品品,此回中喝的是黄酒,吟咏的是黄花,身为炎黄子孙一定会对“黄”字有一种特殊的感受。

   本回的“一枝秋”菊花,是第十七、十八回“秋爽斋”的继续,是四十回刘姥姥是“头上的青天”,“庄稼人”“一个萝卜一头蒜”,“凑成便是一枝花”,“花儿落了结个大倭瓜”的伏笔。由四十回上述几句看似粗俗玩话上细想其意,可品出这“一枝花”(庄稼人)的巨大作用。这就是第一回作者用“假语村言,敷衍出一段故事来”的用意。假语与村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假语,是用假话掩盖真意,或通过一定方式透露真意:村言,是用老百姓看似粗俗的语言寓意深刻的道理。

     既然上面可锁定“一枝秋”是红楼梦或真宝玉的主旨,那么可有两种关于秋的争论,一种是悲秋,一种是秋爽。这确实是一时难于争论清楚的问题。因为大观园里既有“秋爽斋”,又有“潇湘馆”,这后一种似乎是悲秋之意,读红楼梦的初始感觉又是带有丝丝的悲秋凉意,又有谁能解众惑把大多数人的思维从那悲秋的定式中拉到“秋爽”这边呢?本来事物就无对错曲直之分,况且又死无对证,各说各理,谁能把此说清?这里引用《庄子外篇在宥第十一》中一段话,“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不惑也。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适者,犹可致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则劳而不至,惑者胜也。而今也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祈向,其庸可得邪!知其不可得而强之,又一惑也!”

在这里,想要说的是,己本是草木之人,本不想得到什么,也不在乎别人说什么,也不与别人争高低,只是把自己的点滴些许小识说出来为快而已。虽有点小惑,也不会伤身的。

再说“秋爽”的高潮就是第五十六回,敏探春兴利除宿弊,贤宝钗小惠识大体。即“行无为之治”,分庄稼人之忧。即给广大的庄稼人较充分的自由,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才能达到兴利除宿弊的目的。行无为之治,就是使广大的老百姓处于“无为”的活跃状态,就是使广大的老百姓较大的自由发展空间,老百姓通过自发的学习、借鉴、观察、钻研事物,思想就不会僵化,就会创造出许多的人间奇迹。这里把其中的一段原话录下来,大家细想。“所以我如今替你们想出这个额外的进益来,也为大家齐心把这园里周全的谨谨慎慎,使那些有权执事的看见这般严肃谨慎,且不用他们操心,他们心里岂不敬伏。也不枉替你们筹画进益,既能夺他们之权,生你们之利,岂不能行无为之治,分他们之忧。你们去细想想这话”。

有的人会问,怎么把“秋爽”和行无为之治扯在一起,因为作者对“秋爽”做了概念转换,即取“秋高气爽”之意,气爽,就是老百姓感到喘气舒服的时候,就是“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之意。这里作者设计了一个时空的大跨越,即自己在当亡国奴之时,思想却跨越到换了人间之时。因此,“秋爽斋”里研究的问题,是清灭后的新生政权如何执政的问题,是如何达到长治久安,福寿双全,天长地久,永远不发生历史上改朝换代的悲剧的问题。在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中,作者让秋爽斋的主人探春猛击“王善保家”一记耳光,就是警示后代人要彻底摒弃儒家祸国殃民的执政思想。由此可见作者的良苦用心!

秋爽斋研究的问题,就是让后代政权如何保持“白玉无瑕”的执政问题,就是“白刀子出来”的问题。“红刀子进去”就是“扒灰”研究历史上的执政者短命“金陵王(亡)”,致使血流成河的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