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博友發紙條問我,有的問:你女兒在美國什麽公司工作?有的問:你女兒公司的名字叫什麽?
呵呵,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是好,我也明白博友這樣問也沒什麽別的意思。出於禮貌我回復道:這個問題是女兒她個人的隱私,不好意思。
其實,去年女兒換了工作后,她美國的親戚們也只是知道她到大公司了,做價格分析師了都挺高興的而已,沒誰知道具體公司的名字。
大家知道,在國外一般年齡多大是不可問的,年薪多少是不可問的。其實,還有很多也都是不宜問的。比如,你家地址?你家電話?你的手機號?你公司的名字?你在公司的職位?等等所有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陌生人不宜問,熟人也不宜多問。這叫隱私權。
對己,保護自我隱私,輕易不說;對人,尊重他人隱私,輕易不問。這就是美國人做人為人的規矩。
我一同學在美國20多年,我們多次見面或通信通話,但我從來不問關於他個人隱私的問題。到如今,我也不知道他在哪家公司上班,做什麽職務。也沒問他要過他家的詳細地址。
只是有一回,我倆開車行駛在首都華盛頓郊區時,見到路邊有一面很長很長的鐵絲網一直伴隨著我們。這時他告訴我那裡面是軍事基地,他單位也在這樣的鐵絲網裡,大門口有軍人站崗。他上班時,要出示證件,是國防部發的。我只是“哦”了一聲,不再問。
有一回,他高興滴告訴我他加薪加到9萬了。
還有一回,他告訴我,他和鄰居相鄰多年,可是,這鄰居在哪裡上班幹什麼的他都不知道。儘管平時見面都很熱情禮貌。
雖說有些事不宜問,但有時對方會主動告訴你,那就另當別論了。
美國是一個高度關注隱私的社會。
過去救濟窮人美國政府發的是食品劵,但這樣有一個缺點:窮人在超市結帳時,收銀員和旁邊的人會看到食品劵而知道持券人是窮人。這不利於持劵人保護自己的隱私,也不利於窮人維護自己的尊嚴。
後來,政府就改了,把錢直接打到受助人銀行卡裡。
我覺得,這些從民間到政府的規矩,在一個高層次上規範了人和人之間的相處,很理性很文明很禮貌。
值得國人借鑒,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