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建军节就要到了,我心潮起伏,思念连绵,写下这篇文章,以表达我对老部队、老首长、老战友的深深眷恋。
鸣峰情怀
一一林新华
写于23年“八一”前夕
我到过许多名山大川,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泰山,有“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等等,虽然这些山,景色秀美,奇甲天下,自古以来,在无数文人墨客笔下生花,留下过许许多多诗歌词曲,千百年来,人们长诵不衰。
然而在我心中,有一座任何名山都无法替代的山,她印刻在我脑海里,融化在我血脉中。
她叫鸣峰山,坐落在福建省仙游县赖店乡三尾村。她海拔532米,距县城5公里多,山形呈南北走向,绵延数十公里。她没有泰山的雄伟壮阔,她没有黄山的怪石奇松,她没有庐山的紫烟飞瀑,但她在我心中永远挥之不去,因为,我们部队:一一原炮兵第三师第十三团,这支有着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部队,就驻扎在她的山脚下,营区与她连成一体,朝夕相处,日夜守望。
她见证了我们部队的辉煌,她传颂着我们部队的战功,她承载着我对部队、对首长和战友们的无限相思和眷恋。
忘不了,当鸣峰山还云雾缭绕的时候,悠扬的起床号声把我们从睡梦中惊醒,迅速着装好后,迈着整齐的步伐,高喊着“一、二、三、四”,朝着操场奔去,此时,鸣峰山渐渐露出笑容,与我们一道,迎接新的一天第一缕阳光的到来。
而当夜幕降临,鸣峰山又仿佛一个巨人,耸立在营区后方,与执勤战士一同站岗放哨,守护着祖国大地的安宁。
特别是当晓月高悬山顶,银色的月光洒向四面八方,驱散黎明前的黑暗,此时,鸣峰山在朦胧月色中,显得无比巍峨,无比壮观,无比温柔,象慈母一样,注视着我们,温暖着我们。
忘不了,我们侦察分队识图用途的第一个对象就是你一一鸣峰山。班长带着我们在营区周围高地,展开地图,指着你那纵横交错的山脊沟壑,连绵起伏的一个个山头,从山顶向下延伸的一条条分水线、合水线,
还有等高线密密重叠的峭壁,等高线疏缓的山坡,以及隐藏在山林里的庙宇、独立石、水库、小路等等,教我们一一识别,一一对照,几月下来,我们就把你山前山后,横向纵向的实际位置和图上位置,深深的刻印在脑海里。几十年过去了,可至今想起你的容貌,还是那么清晰,那么精准。
忘不了,我们实弹演练的第一个点,又是你一一鸣峰山。当我们登上观察所,望着你那伟岸身躯时,真不忍心把炮弹往你身上倾泻,可你方圆数公里,一无村庄,二无田地,条件得天独厚,是天然的实弹射击靶场。团部作训部门,在半山腰用石灰圈了个半径45米的圆圈,用以直观检验射击效果。我们心里怦怦直跳,生怕弹着点落在圈外。全班战友密切配合,认真测量每一个角度,仔细计算每一个数据,为指挥员提供准确的射击诸元。
当看到从十几公里外飞来的弹头,精准落在白色圆圈中心时,我们悬着的心放下了,鸣峰山上荡漾着的爆炸声,就像一支支悠扬的乐曲,赞颂着子弟兵刻苦训练的硕果,激励着官兵朝着更加精准的目标奋进。
忘不了,鸣峰山与营区相连的山坡,是块宽阔平缓的草地,周末,我们常去那里铲草皮,挑回去烧土肥,改善菜地土壤,增加地力,种的菜长势特别好。有时,我们会顺着草地中间的石阶小道,登上山,逛寺庙,穿树林,沐山风,然后坐在突出山体的巨石上,眺望远方。木兰溪两岸一马平川,种的全是甘蔗,蔗叶像一片绿色的海洋,在风中起伏翻滚,飘来阵阵甜香。有时,我们会在草地上席地而坐,俯瞰桉树林中一座座整齐的营舍,炮库中一门门威武的火炮,自豪感油然而生,为自己是一名人民战士而骄傲,为能把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祖国的国防事业而无怨无悔。我们相互交流思想,倾吐志向,谈论家乡,思念父母和兄弟姐妹。此时,天上飘浮的云朵,仿佛猜透了我们的心思,默默的注视着我们,而后慢慢的飘向我们视线的远方,似乎要把我们的心愿带回故乡,带给亲人。
由于军队改革的需要,我们老部队的番号,已经成为了历史,作为他的一名老兵,我为之痛心不已。他是我们的家呀,我们对他的爱是发自肺腑,溶于血脉的。
几年前,有幸去了一趟仙游县,刚下车,一眼就望到了横卧于西南方向的鸣峰山,顿时,一股久违的亲切感涌上心头,仿佛看到了老部队,看到了老战友,看到了营区内那熟悉的一草一木。虽然,物是人非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但我坚信,我们老部队:原炮兵第十三团的英名,早已融化进了鸣峰山,它将同鸣峰山一道,与日月共存,与山河同在,永远屹立在祖国的东南前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