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缘、珍缘、惜缘、续缘!
(2019-07-12 22:23:04)南通之行,满载而归
汪智星
在没有来南通之前,在南通基础教育界有两个人,我们都是很熟悉的,一位是情境教育始终人李吉林先生,另一位是南通海安人,现为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副校长,也是我们东湖区教育的老朋友——华应龙先生。当然,在没有来南通之前,就耳闻“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人很谦虚,都说这是一种“自夸”。但是,通过这为期五天整的聆听了十位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的“三好生”的教育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改革等主张、观点、成果的分享,同时,还参观了两所极有内涵的学校。我对南通教育取得的成绩、成果感到惊讶!我相信,除了工作室主持人班,其他班主任班、督学班也跟我有着同样的感受。下面,我想说三句话,与大家共享。
第一,南通教育要成为东湖教育的坐标。我当年来南昌东湖时,也听到这样的评价。“江西教育看南昌,南昌教育看东湖。”的的确确,这也不是自夸。东湖教育真有这个自信与实力。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我们东湖教育人用我们的智慧与实力树起了“学在东湖”的品牌。但是,当我们这次亲身踏上南通这片教育的沃土,并感受着他的无限魅力后,我们必须承认,我们的东湖教育跟南通教育之间还是存在着差距的,而且不只一点点。有差距不可怕,关键是要认识到差距,并且反思、寻找存在差距的关键在哪里,如何进行有效突破。回去后,我们一方面要大胆革新,另一方面还要继续谦虚地向南通教育及南通教育人学习。
第二,成功的南通教育最核心的因素是团队协作。仅工作室团队建设来看,十位名师的讲座,他们都深深地体会着“一个人走可以走得很快,一群人走却可以走得很远”。这种“独行快,众行远”的理念深深扎在工作室领衔人及每一位工作室成员的心里。有人曾说我,汪主任,我这个工作室没成员,开展不了工作,名存实亡。我想,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为什么同学科的教师不愿意跟随你?是不是你德行还不够高尚?是不是你的专业能力还不够高超?是不是你的组织能力或选择方向存在问题?等等。我希望我们的工作室主持人多一些主观上的自我反思。其实,在我们东湖教育的队伍中,也有一些工作室的工作推进及成果收获是值得称赞,值得借鉴的。如,熊妮娜、熊玫、张蕾、林通、赵红英、杨舸、杜颖妮、熊婷的工作室就是一些较好的典型。当然,还可以进一步改进,像南通的名师工作室一样,以课题或项目研究作为工作室推进的重要抓手。在工作室的推进中,必须做到方向明确、互助前行、成人达己,共同成长。
第三,感谢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领导及老师们。为了这次我们的第一期三个班的学习,无论是活动方案的制定、授课教师的邀请、会场酒店的安排,都是非常的用心、用情、用智的。我建议,全体东湖教育人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你们!常常听到人们在谈“缘份”!我也相信这个。到底什么是缘份呢?这个东西是很玄的!我曾说,这是连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解决不了的。但是,今天,我想给他下一个定义。缘份,就是冥冥之中,不早不晚,遇见了该遇见的人。不是吗?正值我东湖教育在红局的领导下力求再攀高峰,却遇到瓶颈,难以取得大突破时,东湖教育人遇见了南通教育人,这就是一种缘份,东湖教育遇见了南通大学,这就是一种缘份。
结缘、珍缘、惜缘、续缘!未来东湖教育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会忘访南通教育的朋友们!
徐院长,郁教授,感谢你们的用心!感谢你们的盛情!欢迎你们有机会到南昌东湖区做客并指导工作!谢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