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会经历从“不会”,到“会”,到“精”,到“自然”的过程。
(2018-08-19 14:49:15)教学的“技”与“艺”
——在教书和炒菜中经历从“不会”到“会”
南昌市东湖区教研中心
1
师范毕业之际,对如何教好书是一无所知的。怎么办?学习是让自己能站稳讲台的唯一办法。起初,周围的同事也不会教书,因为大家平日里把一节节课教下来,唯一靠的就是教学参考书。因此,我也学着“照本宣科”,教学参考书上写了什么,就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什么。一学期下来,教学参考书也被我翻烂。只要是考教学参考书上的内容,学生都能答得上来。
最初的语文教学就这样“无滋无味”地进行着。最美的学科,最美的文本,被教师无情地“支解”,血淋淋的,惨不忍睹。这样的层面,谈不上“教学技术”,更谈不上“教学艺术”。
回想自己最初炒菜也一样。一直以来,有妈妈和妻子在身边,炒菜之类的事根本轮不到我。离开婺源,到南昌时,只有我和刚读四年级的女儿。没得依靠,只能自己完成。洗菜,切菜,放油,放菜,搅拦,担心不熟,倒些水闷半天。红的变白了,青的变黄了,起锅。一切以“熟”为标准,可当菜入口,实则难咽。此时,炒菜于我而言,谈不上“炒菜技术”,更谈不上“炒菜艺术”。
2
书年复一年地进行着,没有丝毫的兴趣与滋味。一天,也是我首次聆听一位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课前,教师用简短的时间跟学生进行着交流。咦!他的课堂怎么这般有魔力?学生的学习兴趣瞬间被激发,都期待着教师把课继续进行下去。这种场景,在我从教近五年的课堂上是根本找寻不到的。接着,教师板书课题。我再次惊讶了。粉笔字写得如此漂亮,跟字帖上的一模一样。课题板书结束,老师又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你们的脑海里会产生什么问题吗?过去,我们根本不是这样教的,也不敢这样教。按教学参考书上的安排,照本宣科是我们最直接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此外,不敢越雷池半步。让学生读了课题,再质疑。我觉得不可思议。后来,当我读了许多教育专著时,才明白这种教学处理是有理据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教师的一系列的教学技能的运用都源于相关的教育观点与教学主张。
尔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课文。整个学习过程是主动的,积极的,快乐的,开心的,学生有着强烈的获得感。对比自己的课堂,学生是被动的,纯粹的“一问一答”,甚至不问,教师讲,学生听;听不明白,就抄;理解不了,就背。整个教学过程完全处于一种冷漠的无效课堂。课堂教学让学生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自然成绩提高不了。偶尔“瞎猫碰到死老鼠”,学生成绩有了些许提高,也是无意义的。这一刻,我明白了,教学技术的掌握于教师而言极为关键的。开始“抛弃”教学参考书,一方面反复读懂教材,一方面从教育专籍、杂志,或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里获得可行的教学技术。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技术的基础上,向课堂教学要教学质量。
同理,女儿这样跟着我吃这样的菜,怎么行?一位父亲的责任告诉我,必须改变自己,想办法把菜做好。开始询问办公室里的女教师,什么菜可以怎么做,或是在网上查询什么菜可以怎么做?我明白了,炒叶子菜时,当菜下锅时,火要旺,油要热。菜入锅后,及时铲动。整个过程,不能放水,更不能将锅盖盖上“闷煮”。烧鱼块时,当油入锅时,要放入姜片。如此,鱼块就不会沾锅。烧出的鱼块自然就是既成块不碎,又色泽好看。掌握了一定的炒菜技术,有了“技术”作支撑,炒出的菜就入得了眼,入得了口。当我让女儿评价炒的菜时,她总是开玩笑地说:“嗯,挺好,挺好。革命尚未成功,老爸还需努力。”因为掌握了一定的炒菜技术,再也不像最初的那些时日,对一日三餐没有半点期待。
3
教学中,教师的各种教学技能的掌握不是一朝一日。对每一种教学技能的掌握程度也绝非一朝一日。作为语文老师,于课堂上,于学生面前,板画技能、幽默技能、倾听技能、语言表达技能、表演技能、应变技能等“技术”方面的,都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训练而得的。
为了练好自己的板画技能,选择一本好的钢笔字帖,每天坚持练习一个小时的粉笔字。仔细看,照着练。写完一黑板粉笔字,远远地站着看,发现不足,找寻原因,练到自我满意为止。一年,两年,每一个的间架结构牢牢地记在脑海里,每一个笔画,每一类笔画的行笔规律也牢牢地印有脑海里。从此,写好粉笔字成了习惯。
为了练好自己的幽默技能,起初根本找不到有效路径。后来,慢慢发现,凡是堪称语言的幽默大师,必是读了许许多多文学作品,必是热爱生活,是生活中的有心人。于是,我拼命地阅读,当优秀作品中的经典语言慢慢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时,不仅语言丰富了,也幽默了。同时,加上自己素来热爱生活,书中的语言与生活中的景致常常不期而遇。如此,一个幽默可爱的老师就常常出现在学生面前。
再谈谈倾听技能。教学中,常常听到老师要求学生学会倾听。这是极正确的教学导向。遗憾的是,教师在一味要求学生学会倾听时,却漠视自己应学会倾听。课堂上,许多教师自身不但没有倾听的能力,有时连倾听的意识也没有。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时,学生起身回答问题。这时的教师该干什么?应该是来到学生面前,用眼光注视着学生,神情专注地听学生的表达。可是,教师往往是一心两用,眼神常常是游离在其他学生身上,同时,心里想的是教案下一步是什么。当学生表达结束时,教师的反应是“嗯,挺好的,请坐”。整个过程中,教师发现学生的表达有问题吗?可以如何改进或完善。过程中,缺失的是教师的指导、点拨、提醒,及学生回答完的恰到好处的评价、点评,而不是一句简单的肯定。有人说,要让学生喜欢上你教的学科,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上你这位老师。学生喜欢老师的什么?真才实学,深厚素养。而这些真才实学,深厚素养,需要教师懂得倾听,学会倾听,善于倾听,需要教师有着良好的倾听习惯和强烈的倾听意识。
以上都是作为一位教师各种教学技能的真实体现。没有扎实、有效的教学技能,想把书教好,谈何容易?
炒菜不也一样吗?买来胡萝卜和香豆干两样菜。先从如何切看。如果香豆干切成小颗粒块状,那胡萝卜就得切成丝状。这样使摆在桌上的两道菜不仅在色彩上有对比,在形状上也有明显变化。就这两道菜装盘也有讲究。丝状菜宜用盘装,小颗粒块状宜用中等的大口碗装。如何炒就更有门道。胡萝卜本身就可生吃,所以炒时,先得过一下热水,如此,炒熟的胡萝卜就不会有较重的胡萝卜味,而是脆脆的,甜甜的,入口有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而切成的小颗粒块状的香豆干,用油是挺讲究的。油量的多少,取决于出锅装入碗中的小颗粒豆干,既不油,又好看,且豆香扑鼻。这种技术是炒菜人在长期的炒菜实践中,有心为之而练就而成的。
4
任何一件事,包括教书和炒菜在内,往往是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精,而精到一定程度,就是自然状态。常常看到是“随心所欲”,实是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自然状态,也堪称“艺术”。
进入课堂,教师的一举手,一投足,都是教育,而且是那样的自然而然,那样的润物无声。“嗯,不错。读得挺好的。下面老师也想学着像你这样来读读这个句子。——乡下人家,不论是什么时候,不论是什么季节,都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教师在读的过程中,把“独特”一词丢了。当老师问学生,读得怎么样时,班里的许多学生异口同声地给予称赞。这时,有个别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读得好是好,但你把“独特”一词给丢了。“哦,丢了‘独特’,但你们想过没有,丢了‘独特’行不行?如果觉得不行,说说理由。理由越充分越具有说服力。”瞬间,课堂上,学生们议论纷纷。片刻,有学生说,老师,少于“独特”不行,因为独特也是乡下人家的风景之一;有学生说,老师,“独特”就是与众不同的意思,也就是乡下人家才有的风景,城里人家是没有的;有学生说,老师,回顾课文讲到的每个画面,我敢说,这些只有这里有。在这里,你可以大饱眼福,可以赏心悦目,可以享受一切。离开这里,你只能回味而已。“哦,按你们这样分析,看来‘独特’一词少不得。少了,就不再是乡下人家的景致了。”这一教学过程,教案里没有预设,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学生的精彩朗读而生成的,也是教师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后,对“独特”“迷人”才是乡下人家风景的标志的理解而生成的。课堂教学实现着这一层面,也就是走向了“教学艺术”。“教学艺术”是“教学技术”到达一定层面而实现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教学状态。没有痕迹,却终生不忘。
炒菜亦同理。虽然炒菜于我而言,远没有达到“艺术”的境界。但是,我们常常看到大师级厨师在炒菜。听那刀切菜的声音,就与众不同,“行家一出手,就知道有没有”。再看那装入盘中备炒的菜形态各异,色彩丰富,搭配协调,就算是看,也是享受。还有那菜入锅,有时锅里大火弥漫,可大师们动作娴熟,或急或缓,或重或轻,火灭菜熟。炒菜时火候的拿捏掌控,绝非技术之功,全是艺术之妙。
5
教师教学的服务对象是谁?固然是学生。因此,教师在设计一节课时,要时刻考虑具体的学情。依学情而设计,用自己精湛的教育技术,去实现着精妙的教学艺术。当然,也常说“教学相长”。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自身也得到了锻炼,实现着成长。当学生在教师的教育下,茁壮成长,教师内心是充实的,是幸福的。教师因学生的快乐成长而快乐。
炒菜亦如此。当我们把一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菜端到他人面前。看着他们津津有味地吃着,享受着,内心自然有了成就感,幸福感。当然,会炒菜,自己又怎能不是受益者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