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语文学科的学习之“道”。
(2018-06-28 15:46:58)《飞向蓝天的恐龙》说课稿
汪智星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选择进行说课的课文《飞向蓝天的恐龙》是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属科普类说明性文章。接下来,就自己对课文反复研读之后,对文本的准确把握及教学流程中每个环节是怎样处理,为什么这么处理,同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特级教师李蒙钤说过,千重要,万重要,吃透教材最重要。我深知其理。
当我把课文反反复复,认认真真,琢磨了六十七遍后,长长的一篇910字整的课文,我却能用一句话将它准确概括。即,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飞向了蓝天,并且介绍了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
同时,也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凌空翱翔、行动敏捷”等词语,理解“中生代、树栖、繁衍、茹毛饮血”等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阅读,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3.在研读中发现说明性文体的写作特点:用词准确,生动有趣。4.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新知的兴趣。在明确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从教师教的角度,确定“在研读中引导学生发现说明性文体的写作特点——用词准确,生动有趣”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从学生学的角度,确定“通过阅读,弄清恐龙飞向蓝天的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特级教师于永正曾给特级教师李蒙钤说的话续上了后半句——这个法,那个法,吃透教材才有法。并鲜明指出,只有读出味儿,才能教出味儿。我亦深知其理。因为我是反反复复,认认真真,琢磨了六十七遍文本的。
下面,我想谈及四个关键词,这四个关键词也将是巧妙串出我的这一节课的整个教学流程。
第一是“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我们语文老师有效开展阅读教学的根本。因此,我设计的第一环节为“揭题质疑,形成期待”。课堂上,教师的一个看似简单的质疑——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学生可能说,我想知道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可能说,飞上蓝天的恐龙有什么变化?还可能说,是不是所有的恐龙都飞上蓝天了?正如朱熹所说,学贵有疑。有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如此,于开课处,教师设制悬念,激发学生的阅读体验和探究性阅读的欲望。我总以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反之,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便会充满乐趣,从而产生一种学习的欲望。这不正是基于文本阅读期待的实际运用吗?
第二是“初读感知”
实践证明,没有学生充分地感知课文,就不可能有学生富有鲜明个性的感悟与体会。学生带着疑问自由读课文,教师相机提出初读感知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初读要求,方向明确。然而,初读的效果如何?教师于课堂上的有效检测方式如何?通过检测,学生从中所思、所学又如何?这才是关键,也是“初读感知”的核心所在。在生字词的学习中,我分“两步走”。第一步出示:中生代、后裔、繁衍、树栖。之所以出示这些词,是我在读课文中发现这四个词语常常是在科普文章中出现。怎么检测,怎么教?如,“树栖”一词。我会问学生:有不明白的吗?假如学生提出不明白“树栖”一词,我不会正面解释,而是把“问题”转给其他学生,由其他学生来帮助解释。此举旨在凸显学生学习的自主与合作。当然,在我的教学预设中,答案不是唯一。我会不停地向学生“追问”:树栖就是在树上生活,那么,在陆地上生活,叫什么;在水里生活,叫什么;既能在陆地上又能在水里生活,叫什么。举一反三,由此及彼,触类旁通,词语教学实现了有效。第二步出示:凌空翱翔、茹毛饮血、行动敏捷、毋庸质疑。如我在教学预设“茹毛饮血”一词的教学时,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要教好这个词,难点究竟在哪里?可以如何突破?假如我是学生,第一,我难以读好它。往往是读不好,或者说读不来,理解就更难了。第二,要理解这个词语的关键点哪里?我想,应该是一个“茹”字。试想,如果学生会读这个词,再理解了“茹”字的意思,这个词的学习就攻克了。于是,我就顺着这样的思考,设计了教学环节:先把词语读正确,再告之茹的意思,接着学生尝试理解,最后教师加以指导。“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这一点,作为语文教师必须牢牢把握好,践行好,马虎不得。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呢?”这是要求学生在读了课文之后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对于小学各学段学生而言,这都是一个难题。特级教师薛法根曾说:“方法是自己打破脑壳想出来的。”我的理解是,“打破脑壳”就是教师反复“读”课文的程度有多深。当我在反复读课文后,把眼光和思维集中在第三自然段时——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访问中生代的地球,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瞬间发现,原来概括这篇课文的方法在这里。
这是一个过渡线段,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推测,之所以问“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是因为前面写了什么?后面写的又将是什么呢?如此一来,前面写的自然是“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飞向了蓝天”,后面写的自然是“介绍恐龙是怎样飞向蓝天的”。我想说的这不是什么意外惊喜,而是“功到自然成”。教师相机小结,读这样的文章,抓住过渡的段落、语句能帮助大家很好地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由这一篇的教学,有效地实现着这一类的教学。何等快意!
第三是“品味语言”
这是“研读探究”环节的核心,也是整节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1.一“填”一“推”明演化
教学中,这一环节重在“探究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第4自然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最开始是怎样的?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最终怎样了?相机出示:
第一种恐龙
数千万年后,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
在“填充内容”和“推敲词语”的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大约”、逐渐等词语运用的准确,更加明白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整个演化过程。
飞向蓝天
↑
它们中的一些种类慢慢学会了飞行。
↑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逐渐变得像鸟类。
↑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
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
如此一来,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也得到了有效解决。
2.一字一词皆有意
科普文章的一大特点就是用词十分准确、严谨。然而,这一点,大家可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学中,教师直接告之,又少了一份趣味。为了实现让学生在充满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对文章的“用词准确、严谨”有着深刻地了解与掌握。教师将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如,等屏幕上出现一句话,请同学们迅速作出判断,然后用手势告诉老师对还是不对,并说说为什么。当课件出示:恐龙经过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学生可能会做出错的手势。这时教师并进一步追问:请说说为什么?我们可以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因为这个过程是很漫长的,这个句子没有说;学生也可能会说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变成了鸟儿,只是其中的“一支”。这时,教师顺势出示课文中的句子: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充满趣味,且有效的活动让学生对文中“大约、其中、逐渐、慢慢”等词语运用准确的原因做到了心中了然。
3.一句一段悟秘妙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教师将设置引导学生在学生自己觉得最有趣的文字里发现语文的秘妙。当学生谈及课文中写到的“第一种恐龙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这个过程最有意思时,教师示出: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有些恐龙像它们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语言的内容,内涵,直达形式。引导学生发现这段里语言表达的秘妙。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老师和学生的对读,男生和女生的对读后,发现这段话运用了排比的写法;第二步,引导学生从“有些……有些……”这样的句式中发现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进而发现了这段话是从走路的方式、身长体重、脾气性情等不同角度来对比着写的。其中一“则”字大有文章,可堪称“妙不可言”。因此,此外的“则”就是表示对比的意思,有了“则”,对比就更加强烈了。可以这么说,一个“则”是的巧妙运用,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的恐龙家族。
第四是“总结学法”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似乎只看到了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难点——探究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得到了巧妙突破,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重点——研读中发现科普说明文用词准确,生动有趣得到了有效落实。其实,在随着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难点的突破,教学重点的落实,教师于无意中让学生明白了学习课文的好方法,即疑问——阅读——解疑——(新)疑问。如此,带着问题行走在课堂中,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这正是我们倡导的“语文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阅读不能只局限在教材上,必须延伸到课外学习以及生活领域。一篇课文学完关不代表教学任务的完成。当学生意犹未尽时,教师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教材以外,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面对不一样的文体,我们要在充分考虑学情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尊重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学好语文学科的规律,选择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与策略,这才是我们应该且必须时刻努力思考与实践的。我必须深知其理!
谢谢大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