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小学的分班制

(2009-08-11 23:40:23)
标签:

美国小学

中美教育

校园

天才班

情商

教育

分类: 美国教育

每年八月初是凤凰城小学开学的日子,按照惯例,开学前的星期四晚上五点到七点是学生们与新班主任见面的时候,美国人叫这个日子为:Meeting Teacher Night

 

七月底我们收到学区董事会的开学通知,确认了与新老师见面的时间。

 

今年凤凰城凯润(kyrene School District)学区开学时间为八月十日,学生们与老师见面的时间被安排在八月五日的晚上。

 

往年,通常有两封开学通知,一封来自学区董事会,另外一封来自学校,今年经济状况不好,学校开源节流,给学生的信就免了,学区董事会的通知信把所有相关信息都包括了。

 

这天傍晚,把自己和两个女儿打扮好了,开车带她们参加一年一度的老师见面会。我先生本来说好了也要来的,但因为有一个紧急的会要开,无法按时参加,只好由我全权代表了。

 

学校附近车水马龙,所有车位都被占满,转了一个大圈才在附近居民小区路边找到一个停车位。

 

学校里面热闹非凡,到处都是兴奋的脸和热情的问候声。校长和学校职员早在学校综合大厅内迎候学生和家长,相识的学生和家长相互打着招呼、交谈着,说着暑假里的趣事。一些心急的孩子催促着家长赶紧去跟新老师见面。

 

美国小学的分班制

 

我女儿在学生登记台上找到自己的学生登记单,上面有相关信息:姓名,年级,学生ID号码,班主任老师名字,教室号码等等。

 

女儿期待着与新老师见面,但更期待看看新班级里有没有相识的老朋友。

 

美国小学班级分配制度和我们熟悉的中国小学分班制度有所不同。

 

中国小学生的分班,同学之间相对比较固定,除去转学,插班,学生的组成几乎没有太大变化,所以,对中国学生来说,“同班同学”是一个使用率很高的词汇。

 

美国学生则不然,在他们的词汇概念里,几乎就没有“同班同学”这个概念,所以英文Classmate

(同班同学)在美国人的语汇里属生词、冷词,几乎就没人用。记得刚到美国的时候,跟美国大学生说起这个词的时候,人家都楞一楞,眼珠转转,然后会意:啊!同班同学,明白了!脸上是对外国人说英语表示的深切理解和同情。

 

美国人的表情令我不了解美国行情的我费解,等熟悉了美国生活之后,我终于意识到问题出在哪里了:原来,人家不习惯说“同班同学”(Classmate),人家习惯说“校友”(Schoolmate)。

 

美国公立学校从小学开始,便实行一种非固定同学的分班制度,具体说起来是这样的:就是所有的同年龄的学生,在就读同一学校期间,其班级同学的组成不固定,每年更换。比如说你在同样一所学校上学,一年级你与这些同学是“同班同学”,到了二年级,班上有只有几个熟悉的老面孔,大多数同学都被交换到其它班级去了,到了三年级,又有一些新面孔被交换过来,五年小学读下来,你几乎和全年级所有的同学都曾经同过一次班级,这种情况下,“同班同学”的概念被“校友”替代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美国小学采取这样的分班制度与美国的社会环境不无关系。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社会,各种族裔、各种肤色、带有各种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融,如何维持社会文化的多元性,如何打破因肤色、族裔、文化以及宗教不同造成的樊篱,如何让孩子们从小就适应社会的多元化,如何引导他们学会包容,学会交流和适应,是美国的教育工作者早就考虑的问题,因此,美国小学的分班制度,从某种角度折射出这个国家的教育理念。

 

美国小学的分班制

 

美国小学不固定学生的分班方式,从客观上促使孩子从小就学会并适应与不同族裔的同学交朋友,不局限小团体交流范围,而是鼓励孩子们尝试不同模式的交流方式,采取开放自由相结合的沟通渠道,同时锻炼自己适应新环境,接触新人、感受新事务的能力,美国人非常强调的所谓Communication(交流)能力,美国人把与人交流沟通能力划归为情商范畴。

 

家里有上学的孩子,使得我不得不花点心思琢磨一下美国教育体制,除此之外,我家先生也是在美国读的博士,因此,我对美国的教育体制的某些特点有所了解。

 

很多中国媒体报道说美国孩子上学轻松,玩着就上了等等,在我看来,这是媒体误导中国读者,让大家以为美国教育不重视学生智力开发,只倡导所谓快乐教育。老实讲,这些媒体报道,只报道了其一没报道其二。对美国教育体制,只看到表面现象,未吃透精髓。

 

要读懂美国教育的内涵,其实只要思考几个问题就可以融会贯通。别的不说,只要我们问一问:当今世界统领科学技术的国家是谁?问题立刻迎刃而解。

 

美国凭什么统领世界科学技术?凭人!凭哪些人!当然是美国人!什么样的美国人!比尔盖茨是美国人吧?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再看看近年那些获诺贝尔奖的美国人,尽管有着族裔的差异,肤色的不同,但无一例外的是:他们几乎都是美国教育的受益者。

 

因此,美国教育并不是只重视快乐,不重视智力培植,只不过在重智力的同时,加强了快乐教育的成分,鼓励学生的创造力罢了。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培养的美国学生,假如领悟其中精华,便能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挥出个人的最大创造力,从而成为国家栋梁之材。领悟不到,那你只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而国家教育体制的制定方针,把更大的自主权力给予了被教育者,给你充分的选择机会,是当栋梁还是当劳动者,没人强迫,由你自己决定。而对国家这个庞大的机器而言,栋梁和劳动者都需要,并无矛盾。

 

事实上,纵观美国教育体制的历史不难发现,这个体制运作的很好,美国从不缺少有文化的劳动者,而国家栋梁也层出不穷。

 

说到美国教育制度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培植,就不能不提美国小学的“天才班”,这是美国小学为那些智力较强的学生特设的学习加强班,有点类似中国的“快班”。

 

美国小学生在上二年级的时候,班主任老师会根据学生们的学习情况,把一些理解能力强,学习进步快的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为他们提供一些特殊辅导。到三年级开始,美国的公立小学将进行“天才班”统一考试,这种考试分为数学和语言两部分,考试成绩拔尖的学生将进入小学“天才班”学习。“天才班”的学生每天大约有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在“天才班”上课,其它课程仍然回到原来的主要班上,成绩再优异的学生,还可以申请跳级。

 

这是美国小学的智力培植方法特色之一,而上面所说的分班制度,则显示美国小学教育中对学生情商开发的重视。

 

我家大女儿,天性有些害羞,家里又是说汉语的语言环境,所以,她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不太爱说话,性格胆怯内向,有些Shy(害羞),我略微有些担心她无法顺利融入学校生活。

 

事实上证明,我实在是过虑了。女儿上幼儿园后,前两个月有个适应期,等熟悉了环境,学校里的小朋友便象走马灯一样了。

 

美国小学的分班制

 

上一年级的时候,女儿已经开始有一堆好朋友,有时候带她去超级市场买东西,时常看到她跟学校的朋友招手问好,她最好的好朋友有两个,一个叫萨拉,是一个华裔女孩,另外一个叫诺亚,是一个白肤兰眼的男孩。

 

女儿上二年级的时候,朋友开始有点多,女孩有奥丽维亚、尼娜、卡亚、米西、尼萨,男孩有奥玛、瑞温、丹尼尔等,所交朋友包括美国白人、亚裔、非裔、拉丁裔、阿拉伯裔、墨西哥裔,我有时跟我先生开玩笑说,我们女儿是促进亚非拉美五大洲四大洋团结的行家里手。

 

女儿上三年级的时候,已经非常善于和各个族裔的同学打交道,在学校里与同学交往完全游刃有余,特别善于与人沟通与亲善,时常拿着老师给的表扬状回来,表扬理由多种多样,但每次都会有一条:她非常善于与人沟通。

 

女儿性格如此开朗、大方、热情,跟美国学校开放、包容的大环境分不开,而美国小学的分班制度,从客观上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相互接触、相互了解、相互融合的机会,在那样的环境你,你不由自主地便融合到民族大团结的氛围中去了。

 

与女儿交流,话题经常会涉及族裔和肤色,这是我关心的问题。我问她:“你有没有觉得你和其他的孩子有什么不同?”

 

她说:“我长的是和他们不太一样,但是我们一起玩得很好呀,没觉得有什么不同。”

 

“那么,你有没有觉得同学们跟你在一起的时候,觉得你有些不同?”

 

“我想,他们会觉得我长得有点特别,但是也没觉得非常特别,他们的感觉很正常。”在我的熏陶下,我家女儿的中文表达能力是很强的,她能够用中文表述很复杂的问题。“比如说,虽然我父母是中国人,我长得象中国人,但是,在学校里,大家并没有觉得我是中国人,他们知道我会说中文,吃中餐,但是,我感觉他们觉得我就是我,我们说什么大家都互相懂,我们没有问题,学校里黑的白的,长什么样的都有,我们相互成朋友,跟长得什么样子没关系,关键还是脾气合得来。”

 

女儿的话让我相信,在美国,我们华裔尽管是少数民族,但是,只要主管上努力适应,我们会很好地融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