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荀子的教育思想

(2011-12-21 14:12:01)
标签:

荀子

教育思想

儒家

杂谈

分类: 我的大学

   一、生平

    荀况,亦称孙卿,战国后期赵国人。生卒年月不详,他是战国末期与孟子齐名的一位儒家大师,世称荀子。荀子发展了孔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是先秦时期最杰出的新兴地主阶级思想家和教育家。

   二、教育思想

   1.“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孟子认为人性应当指人的本质属性,指人的先天素质、自然状态,它没有后天的人为因素,因此无论贤愚,人人皆同。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和理智,如听任本能发展不加节制,必将产生暴力,所以说“人性恶”。因此,教育的作用就是将本性的“恶”转变成后天的“善”。

   2.论教育的目的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这反映了荀况对教育目的的基本主张,即培养“士”、“君子”和“圣人”,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3.论教育的内容

    孟子把教育视为人的内在能力的发展过程,所以特别强调人的自觉。在人与知识的关系问题方面,他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观点。而主张“化性起伪”的荀况恰恰相反,他认为教育是“起伪”的过程,是不断积累起礼仪或曰知识、道德,使原始状态的人性得到改变的过程,这是“外铄”的过程。因此,荀况重视文化知识的学习,提倡“善假于物”。以儒家的传统教材为最主要部分:《诗》《书》《礼》《乐》《春秋, 以《礼》为重点。“礼”是荀子整个教育理论的核心。荀子认为:礼是一切事物的绳墨和一切行为的规范,是用来矫正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的,一个人能通过学习促进道德观念和良好行为的形成。这与荀子的以培养“士”、“君子”和“圣人”为教育目的是相一致的。

   5.论教育的方法和原则

   学思行结合

    他说,"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深入,学思精通则知之明,"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认为思是学与行之间的关键,学不思者则不明。因此,他认为理想的"大儒"不止是博学多能,而最重要的是有超常的理性判断能力,"知类"和"通道"。"道者,治之经理也”。"礼者,人道之极也"。"知道"的实质涵义就是"知礼",思考就是要以礼作为准绳来判断知识的曲直是非,反对不求本义和纲领的杂乱识记。

   解蔽

    "解蔽”,就是在学习时防止认识与理解上的片面性。有些学说观点虽然"持之有故,言之有理,但往往"蔽于一曲(部分),而暗于大理",因此要加以分析和审缜地批判之后去伪存真。"解蔽"就是要从片面性的局限中解脱出来,转到全面地看问题。而全面看问题的方法,就是"兼陈中衡",把各种不同流派的学术观点,事物矛盾的所有方面都陈列开来,加以比较权衡,然后作出评论或判断,权衡的准则是"道"。荀子认为探求真理应当善于批判和比较不同学说中的不同观点,"兼权之,熟计之,然后定其欲恶去舍"。

   """锲而不舍"

    教学一定要遵循一定的计划与步骤,循序渐进。因为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人的道德情操也是不断培养与提高的过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的过程是渐进的过程,教学应根据人的认识规律私知识本身的难易程度、逻辑顺序而逐步深入。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法则,规律)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荀子告诫教师应当熟悉教材的特点、重点与难点,正确理解和讲述儒家经典的微言大义,要因教材而施教。他说:《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

    荀子认为用心专一,"锲而不舍"是进学修德的有效方法。学习是积累过程,需要有恒心。学习如同雕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治学要虚心求实,埋头钻研,"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冥冥、惛惛,都是形容深沉,这里指专心致志,心不两用。荀子强调在学习态度与方法上要"虚壹而静",即要冷静、客观地、不带任何先见或偏见,实事求是地认识和分析、理解所学习的新内容,不要因为有杂乱的现象,无根据的推测,以及剧烈的感情冲动而阻碍人的正确认识与思维。也就说,不要先入为主,不要盲目类推与牵强附会,要善于独立思索,有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能学有长进。荀子说:"君子之学如蜕,播然迁之"。不断积学,就可以"尽其理",便自己的知识结构发生更新,"播然迁之已有,"善假于物"的本领。所谓善假于物,即善于学会利用前人己经积累的知识和工具,才能学有成效、学有创新的意思。

   6.论教师

    首先,荀子认为教师工作是崇高而伟大的政治职业,只有儒者和君子圣人来承担;教师是以礼义来教化士农工商的职业政治文化工作者。因此,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天地君亲师是礼之本,"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教师是国家政治生活中举足轻重的,因此他告诫统治者应当特别记住,"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是否重视教师,是关系到国家政治命运的一件大事。教师应当受到统治者的崇敬与信用。

    其二,荀子十分强调教师的尊严,以为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他说:"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又说,"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教师是礼义的化身,必须绝对服从,统治者决不能容许有人背叛、怀疑、非议教师,否则就要以刑法问罪。荀子进一步修证了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民主精神,把"尊严而惮"作为教师必备的条件之一,使教师成为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者。

    其三,荀子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具有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与采用的决定作用。深奥渊博的儒家经典经教师讲解与阐发,学生才能原原本本地理解与掌握。通过教师的教授与指点,可以大大缩短学习过程。他说:"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因此,荀子要求学生隆师、亲师、尊师、忠师。

    其四,作为教师条件,荀子有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首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这是说,教师除了有渊博学问之外,应具备四个基本条件:一要有尊严的威信;二要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信仰;三要有讲授儒家经典的能力,能够根据教材的内在逻辑,循序渐进,诵说时有条有理,不凌不乱;四要能钻研和精通教材的精粗,并且善于阐发微言大义,而不是记问之学。

    荀子认为,教师应当具有善喻的讲解能力,"臂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此外还要善于辩论,批评不仁之言,做到"小辩而察见端而明,本分而理”。这些思想均为《学记》继承与发挥,成了对封建社会教师的教授能力的基本要求。

  三、其社会价值

  荀子教育思想中的积极部分,对当时社会甚至直到现在的社会都产生了深远、广泛而积极的影响。

首先,他高度肯定和评价了教育作用。荀子认为教育是治国安邦的大事,通过教育是能使人改恶向善的。因此,他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这一判断使后世对教育的重视另眼相看,使人们认识到教育在社会中说扮演的重要角色。

    其次,荀子提出和发展了很多重要且正确的教育思想,在教育方法、教育作用上颇有成就,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教育方法上,荀子的见解颇有独到之处:他非常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创造性,反对教师“不问而高”或者是“问一高二”;他重视实践,努力建立友好的课堂气氛,并且善于因人而异、对症施药。在教育作用上,他强调主观和环境的双重作用,并认为主观起主要作用,这是符合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荀子的教育思想大大地丰富了教育的内涵,对整个教育的发展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现在的很多教育理念,就是从荀子当年的思想中继承和发展过来的。

    再次,荀子高度肯定和评价了教师在教育中的作用,同时,倡导社会尊敬教师。他认为“礼”是社会的最高规范,是立身处事的标准;而教师又是传授“礼”和践行“礼”的示范者。正是因为师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他将尊师与国家的兴衰、法度的存废、人心的善恶联系起来。由此,他进一步将教师提高到与天、地、君、亲同样的地位。从荀子说在的时期开始,教师的地位因荀子的努力被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一点,即使是社会发展到现在,也是和教育在现代社会所占的地位是相吻合的。

                                   整理于2011-12-2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