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杂文  土木工程之浩繁

(2017-10-26 13:15:43)
分类: 杂文
杂文 <wbr> <wbr>土木工程之浩繁

         杂文   土木工程之浩繁

 

平地起高楼。久住四合院的北京土著市民,为了居住到卫生环境和生活设施完善的楼房,随着首都的改建,一批批迁移到三环外,有的已经到五环外。我虽然从市中心很早就搬到紫竹院路,尽管在三环内,但因我住的是夫君的宿舍,宿舍是知识分子的居住区,竟然让我忘记了这里是北京,周边人的南腔北调,偶尔听到有人说京腔反倒觉得很是稀奇了。

我出生在皇城根边上的一条小胡同里,不但爷爷奶奶是满口的京腔京韵,胡同里的街坊四邻很少有外地人,熟悉的语言环境,诙谐寒暄,调侃式的对话,让我自幼就对胡同里的家家户户都不陌生。

我是一个最早脱离京腔的老北京人,进入小学学习的完全是全国普及的普通话,尤其很小就脱离了故土,在异乡即使是北京的同学也很少用京腔的北京土话,加上很多同学入乡随俗学习当地语言,别说脱离了母语环境,就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也是在南腔北调中很艰难的维持。异乡十年后回到北京,街坊邻居都觉得我把母语给忘了,听口音已经不像一位北京土著了。

我生活的年代北京人以租房为主,文革期间私宅全部交了公。这种租房体制最大的优点是全市的城区可以互相换房住。房屋的面积可以小幅度调整,因城区地段或因兑换的房客为了家离工作单位近,舍弃一些住房面积,以大换小,总之如果不是单位宿舍,鸟枪换不成大炮,以此改善住房环境那是异想天开。一家三代人住一间几平米的小屋,对北京人来说可不是稀奇的事,反而,住宽敞的房屋,尤其是居住外形高档华丽的楼房,在以四合院为特色的北京城区实在是令人羡慕的事。

我有两位小学同学,她们的父母是高级知识分子。一位是住在深宅大院的单位宿舍,一位住在罕见的十分壮观,外部结构是大理石的高档楼房。两位同学都曾邀我去她们家中做客。当然,深宅大院我是见过的,不足为奇,但让我羡慕的是,我的这位同学自己年仅七岁就拥有自己的独立卧室和自己的书柜,还有公家统一供给的单人木床和书桌。这对于我当年被爷爷奶奶夹在中间,奶奶另一旁还有小我几岁的堂弟靠着墙角,几平方米的房间一张铺板上睡着四口人,房间除了铺板最多能放一张橱柜,我自然羡慕我那自己独立拥有卧室的同学了。

当我再走进住在楼房的那位同学的家,我不但心生羡慕,甚至产生了嫉妒之心。这位同学拥有华丽的房间,有宽敞的大客厅,红木的墙壁,红木家具的摆设,让我有了对比之心。当年,在北京居民楼很少,这样建筑结构的楼房的确不是一般市民有资格居住的。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就产生了这样的幻想,何时我可以住在这样的楼房里?可以自己独自拥有一间卧室书房?那时期书店里刚刚发售《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这本科幻预言书,关于二十一世纪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这位同学的家里条件早已经是现实了,而对我就还是对未来的期望和幻想。当然进入了二十一世纪,我那位同学居住的那座楼房依然没有被现代的高楼大厦而取代,是少数在北京凤毛麟角的有特色的高档建筑物。

近些年北京已经是国际化大都市,三环之外的高层大厦多如石林,但城区内还是有一些古老的四合院刚刚进行拆迁改建。我虽然已经搬进了高层,但周边还在施工建设中,这些还没有建成的楼房有些还是空地,但已经以每平方米二十万左右的价格预定一空。就是说有些市民已经交了几千万的巨款但看见的还是模型与蓝图。从我家的阳台看下去,这片建设工地一览无余,工程进行的非常缓慢,从拆迁到废墟,到打地基,真的太举步维艰了。而今还在建设施工中,这片居民区是老北京土著,很多人要想回迁还是要另外掏腰包加钱。补贴的拆迁费是不够回迁的,有些居民索性就领取到这笔可观的拆迁费不做幻想回迁,而是理智的到五环外买价格便宜的楼房。尤其是通天苑、回龙观之外的地区,甚至在昌平、顺义这样的远郊区,倒可以听见和看见京腔京调的老土著,很多人是从市中心搬过去的,他们虽是离前门大栅栏远了,但是老北京人的习俗和腔调是很难改变的。

 

自幼就对居住有很高的期许,但也是有选择的。对于故宫和深宅大院没有太大的兴趣。感觉最好的居住条件,还是有相当品质高楼大厦,眼前是高档住宅区的半成品,可见到逐渐成形的高楼已经拔地而起,最多三年,眼前就会是现代化高规格的生活区。不知道有谁会是这些高档建筑物的主人。不论是谁,我都会祝福他们能有这样的居住条件,实在是太幸运了!同时我也深感这样的美好环境实在来之不易。土木工程之浩繁,尽管目前的建筑不论是设计和建筑原材料都有了神奇的改观。但楼房的建筑依旧不能舍弃土木泥沙,一张再完美的蓝图也是要建筑工人打地基,注水泥,挖下水道,通电网,接燃气等等,人间的奇迹是要靠人类集体的智慧和体力劳动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人间的天堂。而不是像神仙吹一口仙气,用手指一点就会幻化出美貌绝伦的亭台楼阁。

眼前的世界在向美好改变,而这种改变不是靠做美梦,不是心想事成,而是耗时耗力,相当繁复的土木工程。一切的美好实在是来之不易,人类就只有互助合作。我用我的技能服务于社会,换取劳动报酬,满足我日益提高的对物质文化生活的欲望,我的薪金用来购买住房和衣食,而建筑工程师设计出更符合居民居住条件的楼房,由建筑工人来具体施工,高价的房屋也有它的原由,总之,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无论如何土木工程的浩繁,一座高楼的完成,直到入住,真的不是神仙点指而成的。旁观者清,为此,大家彼此的互相服务和交易,都要力求公道

杂文 <wbr> <wbr>土木工程之浩繁
杂文 <wbr> <wbr>土木工程之浩繁


杂文 <wbr> <wbr>土木工程之浩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