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中医中药国人之幸

分类: 时评 |

我说道:“我自幼接受的是奶奶的教育,她老人家很早就告诉我,中医药是祖先留给后人的最实际最大的财富。奶奶就自称是江湖郎中呢。”
陈叔叔笑道:“英雄所见略同,看来你奶奶他老人家是很有见识的。我也是最认可中医中药对国人的巨大贡献。药食同源,国人有了中医中药,活的就是比外国人幸运。因为中医是整体观念,辨证施治。治病必求于本,讲究表里的不同治疗时机。西医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当然我是主张中西医结合的,可认真的说,老祖宗留下的中医中药,在没有西医被引进前,不论急慢性病可全靠它了。从理论上说,它已经形成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中草药也有它的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别说你们城里人相信中医,很多人用中医治疗。就是我们这些从地里刨食吃的人,也是从地里刨药吃。常常是地里田埂上揪下一把草,用水煎了汤,那些要不了命的病也就无影无踪了。”
的确,村里人很在意用中草药防病治病,也都口口相传一些中草药知识。村庄离县城医院有几十里的距离,小病小灾的都是自家用田里长的野草治疗。至今我还记得陈叔叔教我的一句口诀,三月茵陈,四月蒿。同样一种草,因采摘的月份不同,药的性质也不同。
对于中医中药,村里人毕竟更多的是要靠自己辨认采摘,凭大家口口相传的经验,运用中草药治病。而在北京,城市居民的治疗条件要先进的多。在我的记忆中,奶奶对同仁堂药店的局方药是最信任和最常用的。她老人家是一家之主,平日里操持着两个儿子的家,要照顾八个孙子孙女。她总是有备无患,恰巧我家离前门大栅栏最近,奶奶就经常到这里的同仁堂药店采购一些中成药在家备着。有时是给我们吃预防药,有时是生了病,她粗通医理。她知道疾病的治疗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虚者补之,实者泄之,还知道中医的医理,八纲辨证,阴阳五行。有病不辨阴阳,开口动手就错的道理。我自幼身体娇弱,但从未进过医院,全靠奶奶给我吃些同仁堂药店的中成药调理。
活到现代时,我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中医的理法方药,也是承袭了奶奶的对身体的调理方法,经常到同仁堂药店买些中成药备着。至今还记着奶奶的口头语,有病没病,防风通圣。当然我比奶奶多了对西医的认识,喜欢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尤其对西医的外科手术和维生素的应用还是非常信任的。近些年听到一些对中医的贬斥,甚至还有些人提出要废除中医治疗。我是不能认同的。
每每走到街上看到中药房,看到中医院,我的内心就感到踏实。真不敢想象,我这类别的中国人,夏天防暑要服些藿香正气水,冬春要服些防风通圣丸,秋天要服些清肺抑火丸和养阴清肺丸。假如中国没有了中药房,我仿佛就没了主心骨。人体总是在内外环境的失调中失去平衡机制,是需要用些药物调节的。作为中国人,接受和承袭了中医中药,自觉是十分幸运的事。看到大街小巷中设立的正规中药房,我就像看到粮店和菜店一样心中踏实。中医中药是老祖宗给我们后人留下的最宝贵的遗产。
今日出了三伏,应该是真正含义上的天高气爽的秋天了,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热爱中医,热爱中医的强身健体的理法方药。把这稀有的瑰宝承袭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