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  初夏中的及时雨

(2017-05-24 11:26:21)
分类: 散文

            散文前言

 

文章千古事。不论是长篇大论,还是一首五言绝句,但凡是作者自己的原创,如果生若逢时就会广泛被认知,被传播,最不济,无人问津,但它永远是作者当时的文思。诚然,看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因读者而不同。有些作者文思激扬,喜欢先天下之忧而忧,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级作者文思泉涌,挥笔都是指点江山,安国爱民,字里行间皆是铿锵之词,阳刚正气。这样的文章让读者读后全身血液沸腾,被作者的胸怀天下的青云志感染,激励读者爱国之心。

悲剧和喜剧也是作者看世界的角度不同,有作者喜欢发现丑陋,批判邪恶。有作者喜欢幽默,再悲苦的人生也能苦中作乐,编出喜剧和诙谐来。不论是戏剧还是文章,都令读者和观众读之捧腹,赏之想笑。

散文作者之文思是唯美的,构思是简约的。一篇散文散而不散,读起来让看官如饮葡萄美酒。读之,如同美酒从入口到全身血液都在加速流动,从心脉到脑海顺利联通。曲波奔流畅通无阻,给人以无限的唯美的联想。

少年时代读到的第一篇散文,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时,京城的花卉极少,清华园的荷塘被朱自清描写的美轮美奂,让处在少年时代的我,虽身在皇城根的一条小胡同里,却想着如何乘着月色独身飞进远在西郊之外的清华大学,去欣赏那里的荷塘,那里的荷花,拜见那位在清华园荷塘边散步的作者朱自清,羡慕他能写出字字珠玑,令人脑海里都是唯美景象,碧波中的出水芙蓉,空中月和水中月。

很少能读到令人如醉如痴脑海里全是唯美联想的散文,但很喜欢这样的文体,时至今日,有了欣赏美景和美好事物的机遇。每每遇到美的景色和美好的事物就情不自禁被吸引,在吸引中·想到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成年后我在游历过大江南北后回到京城,因是儿子就读的大学,我有机缘进了清华园,真的来到了朱自清描写的荷塘,从此后写散文成了我的爱好。

不论是否公诸于世,但文章由心而发,写散文的过程也是美化自己心灵的过程。

今日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昨日那场初夏的及时雨

 

                   散文   初夏的及时雨

 

今年刚刚立夏,就发生了长达几日的高温,真的不能马上适应应该是酷暑的长夏才该出现的五月流火。在这样的日子里,进了位于香山科学院的植物园。但因持续的高温,不论是鲜花和树木都被蒙了尘,沾了土,显出饥渴。看到这些花花草草,我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希望能够下一场酣畅,淋漓尽致的及时雨。

五月二十二日,今年立夏第一场雨终于在多日的高温后姗姗而来,起初淅淅沥沥,随后哗哗直下,继而大雨滂沱,那气势真真令我激动万分。站在阳台上隔着纱窗看着窗外,阵阵冷风寒流向我袭来,刺激到我慵懒迟滞的经络,顿时像被注射了鸡血兴奋起来,活跃起来。

见到今年立夏后的第一场及时雨,我的本能反应如此之大,真的不是无缘由的。

水为生命之源,我自幼就感触这句话的千真万确。初有记忆的儿时,每天早晨,奶奶抱着我提着水桶,来到胡同里唯一的一个自来水龙头前,耐心的站在已排成长龙的打水队伍后面,一边和排在前面的邻居打招呼寒暄,一边和不断增加的身后邻居聊侃。我看到水龙头上有一个小木箱,上面挂着锁,知道每天只开锁三次,早中午。其余时间都是锁着的,胡同里几百户人家几千口人的生存都依赖这唯一的一个水源。记得每天总有淘气胆大的男孩子冒着天下之大不为,想尽办法去撬动小木箱,成功的将水龙头拧开一个档次,细水流出,孩子们扭着脸对着小木箱的缝隙流出的滴滴答答水珠像喝甘露一样张开小嘴津津有味的吸纳这数得出滴数的水珠。当我可以自己独自上街上玩耍时也曾经几次吸纳过水珠,滋润过干燥的喉咙。未上小学前,每个院子也安上了一个水龙头,我家院子的水龙头被安在房东家的大北房里,院里的几家房客也是不能随时打水的,只能在一日三餐前才可以走进房东家打开水龙头。

离开北京时,普通市民还是在各个四合院里的一个公用的自来水龙头前水源共享。进步的是可以随时打水没有了时限。水龙头也不用关在小木箱里锁着,孩子们可以放肆地打开水龙头,尽情的将水流灌进自己的喉咙,还可以用水洗脸擦身。

不巧的是我落户的农村又是个干旱之地,据农友们口口相传,村里从来没有发生过水灾,都是以干旱为常见。如果每年立夏后有几场及时雨,庄稼才可以丰收,百姓才可以生存。干旱这个名词的真相是,田地开裂,泥土干硬成粉,冬小麦在小满的节气后,成长滞缓,麦穗不能生出麦粒,单薄矮小的麦秸长不过膝盖。老年的农夫们长吁短叹,生产队长无可奈何地领着农民们在田里挖出几十丈深的水井,取出地下水,把那浑浊的水一桶一桶挑进田里,一瓢一瓢的水,一棵一棵的灌溉九死一生的小麦。

夏虫不能与冰相遇成为知音,生长在水乡与生长在沙漠的人对水的感受怎可能相同?雨,对于常年处在水丰雨沛的人怎可能反应相同?遭遇洪灾的人谈水色变,如遇虎狼,那是灭顶之灾的绝望和恐惧。反之,田地干裂,深井都取不出水的干旱地区的人们,面对一场及时雨那就是欢呼雀跃,欣喜若狂。

北京迎来一场大规模的强降雨,这场雨就是及时雨,看着窗外的倾盆大雨,我都替京城里的花草树木感谢雨神。虽目不能及,但脑海里出现了雨水和万物亲密接触的图像。一种条件反射,感觉到咽喉湿润了,麦田里麦穗在饱饮了雨水之后迅速灌浆,麦粒充实饱满起来,麦秸迅速增高。干硬的田地从骨质疏松迅速增加了骨密质,干粉不再分化,而是重新团结凝聚。它们万众一心,呵护着麦子的成长。

对于缺水的北京,不论是城里的仅供欣赏的花草树木,还是郊外那提供市民饱腹生存的麦子和菜蔬,还有那些水果树,这场大雨都是及时雨。雨过天晴,我走出家门,在蓝天艳阳下进入到园林。那一缕缕清冷的空气湿润着我的脸颊和喉咙,我喜不自禁。看着那些沐浴到甘露般雨水的花花草草,都是水灵灵,生机勃勃。我们似乎都是知音,我们异口同声的心语是,感谢您,雨神!感谢您赐给我们这场立夏后第一场及时雨

以下前三张图片是雨前科学院植物园  后三张是雨后月坛

散文 <wbr> <wbr>初夏中的及时雨
散文 <wbr> <wbr>初夏中的及时雨
散文 <wbr> <wbr>初夏中的及时雨
散文 <wbr> <wbr>初夏中的及时雨

散文 <wbr> <wbr>初夏中的及时雨


散文 <wbr> <wbr>初夏中的及时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