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 微观与宏观

造物主和各级神明无处不在,你看不见不等于他不存在。所传名言,举头三尺有神明,所言的确不虚。我们人类无时无刻不在看不见的神明的掌控之中。
自从人类发明了显微镜和放大镜,有一批学者就全身心投入到微观世界的观察研究中。有的学者一生仅仅在研究一种微生物,有的学者虽是肉体在现实中行走,走在茫茫人海中,面孔和身体与常人无异,但是他们那计算机式的头脑里装进的都是常人看不见的微生物,细菌和病毒。他们的内心世界,就是要破解这些微生物对人体的侵害。现实世界中的政治和名利之争,物质利益的换算,他们丝毫不肯去动脑筋,去思辨。他们的双眼完全禁锢在高倍显微镜上,他们不但要发现细菌还要做细菌培养,不但发现病毒,还要研究如何让细菌和病毒在人体内保持数量的均衡,让它们相互制约,尽可能对人类宿主不产生破坏力。
所谓宏观,莫过于形容天文学家了。天文学家也同样在外形与常人无异的状态下,脑海里装的是无法全部入视野的浩瀚的宇宙,那些日月星辰,银河系以外还属什么系?用高倍望远镜看到的光点会比人类居住的地球大多少?需要多少光年才能从地球乘宇宙飞船到达。太空、航天,是他们不能忘记的基本词汇。宇宙中哪个星球会有外星人?他们的科技程度究竟会比地球人先进多少?他们对地球人是善意的还是要生杀戮,毁灭地球人?
走进人海中,走在络绎不绝的同类中,虽然都是相同结构的面孔和身体,每个人的两只眼睛都在看到的世界里走进自己的生活结界里,工作界区中。在来来往往中,面孔不断的交集而互不交流,每个人只能看见头颅晃动,而看不见脑海内所储存的内容却是千差万别的。
在人类的一吸中,不知吸纳了多少细菌病毒进入了自己的身体,在一呼中又把多少江南的微生物吐纳到北国中。当然,北国人也可到江南散布随身而带的微生物。
人类的头脑里所储存的信息和意识,也在有意无意间进行着不断地转换。一首流行歌曲在空间中流传入耳,你若喜欢就会存储到你的脑海,原创歌手的歌曲也许成了你的最爱,也许你会比他唱得还好。你获取了文化知识需要传播,但传播的范围仅限能够给你劳动回报的学校,你必须获取教授职衔,到喜欢你掌握的知识的学生中传播,你会从授课中获取工资回报。如果是无偿传授,这就要很多特定的条件了。
不论是宏观学家还是微观学家,都是伟大的探索家,都是在寻找真知灼见的人。人类在一次次大规模被病毒袭击中找出应对的方法死里逃生,在航天事业中火箭载着宇宙飞船遨游太空,走访其他星球在逐渐实现,不再是理想,部分现在已经变成了现实。
对于未来,地球人是否能够掌控外来巨大生物的侵袭和微生物的致命伤害,都还需要继续探讨求索。走在大街上不时重复看到空间研究院的招牌,中国信息中心,航空航天中心,中国医科大学微生物研究院。这些招牌显示着中国的宏观与微观事业已经走在国际前列。这些专家并没有生出三头六臂,而是和常人一样的形态。区别在于,脑海中存储的内容不同,而发挥不同。不同灵性的人在社会中共存,保持了宏观世界领域的不断认知,微观领域中的对微生物的掌控,在制衡中保证着地球人得以平安的共存。
在寒冬中,在肃穆的世界里,想起自己坐在显微镜前,老师对我的教导,指点中,显微镜下,我认知了多种微生物、寄生虫、细菌和病毒。坐在天文馆的演示厅里,天文学家把他们对于宇宙的认知和发现映现在穹窿状的穹顶上,让我忘记了是在演示厅中,仿佛我一个人在宇宙中。我看到了日月星辰,金木水火土星,那星空中的一个个光点放大到整个形状在眼前,那样的震撼,令我兴奋,激昂,明白自己的渺小,也知道自己在微生物面前的巨大。
在此,向探讨宏观世界的天文学家和微观世界的医学家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