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节俗】腊八节,粥可温,疫可逐

(2024-02-08 05:59:52)
分类: 生活保健

冬去春来,春草生长,既是万物复苏之时,也是疾疫流行之际,战胜疾疫成为腊八节的重要节俗。

    冬去春来,春草生长,既是万物复苏之时,也是疾疫流行之际,战胜疾疫成为腊八节的重要节俗。农人们击鼓迎春时,还要“戴胡公头,及作金刚力士以逐疫”,戴上面具,请佛教护法金刚力士驱逐疫情。

   战胜疾疫除请金刚力士发威外,更重要的是清洁沐浴,做好自身防护。腊月八日既是佛祖成道日,又是僧人沐浴日。据佛典《诸经要集》,佛祖降服六师后,又“广说法度诸外道”。“外道”伏化归服,对佛言道“佛以法水洗我心垢,我今请僧洗浴以除身秽”,寺庙僧侣由此有在腊月八日沐浴除垢的习俗。敦煌文书S.5658《名珠玉抄》云,“十二月八日何谓?其日沐浴,转瘴除万病,名为温室浴,于今不绝”。按《荆楚岁时记》,百姓会在腊八节依照佛俗,“沐浴转除罪障”,清洗身体,既防疾疫侵身,又示洗心革面、消业除障。

    在民间依照佛祖成道日过腊八节的同时,朝廷仍然顽强地依据“五德”确定腊日日期。如隋朝为火德,腊日为戌日;唐朝为土德,腊日在辰日;宋朝又为火德,腊日回归到戌日。可能正因如此,日本学者守屋美都雄对《荆楚岁时记》中的记载提出质疑,他在《中国古岁时记之研究》中认为,“这(《荆楚岁时记》)开始是‘十二月为腊月’,后来‘十二月八日,沐浴转除罪障’的‘八日’字混入了。后人据此把腊月改成了腊日”,姑且存疑。

    唐朝时,民间腊八节与朝廷腊日节并行不悖。腊八节沐浴净身、祛除疾疫的习俗继续保留,并逐渐向上层士大夫渗透。孟浩然曾于腊八节到寺庙沐浴,其《腊月八日剡县石城寺礼拜》诗云,“石壁开金像,香山倚铁围;下生弥勒见,回向一心归”,在“竹柏禅庭古,楼台世界稀;夕岚增气色,馀照发光辉”的幽静中,孟浩然与僧友“讲席邀谈柄,泉堂施浴衣”。沐浴之后,神清气爽,“愿承功德水,从此灌尘机。”

    唐宋时期,腊八节沐浴习俗向腊日节嫁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云,“京师士大夫腊日多就僧寺澡浴,因饮宴或赋诗,不知其所起也”。敦煌文书S.2832《时文轨范》亦言,“腊月八日,时属风寒,景在八辰”,这天是“如来说温室之时,祗试浴众僧之日”,沐浴之后,“诸垢已尽,无复烦恼之痕;度净法身,皆沾功德之水”。

    值得注意的是,《时文轨范》中“腊日:嘉平应节,蜡腊居辰。良祠黄石之时,野折如来之日”。“嘉平”是古代腊祭别称;“良祠黄石”指张良在每年腊日祭祀黄石公,感念其传授兵书;“野折如来”即释迦牟尼野外修行,腊月八日悟道。《时文轨范》认为“嘉平”既是“良祠黄石之时”,又是“野折如来之日”,明确将腊日与佛祖腊八成道日视为一天,可见两节合二为一的趋势至为明显。

    腊八节在宋朝的最大突破是腊八粥的出现。据南宋吴自牧《梦梁录》,“此月(十二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寺庙熬好腊八粥后,除供僧人食用,还“馈送檀施、贵宅等家”。百姓受此影响,也开始在腊八节熬制腊八粥。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有言,“都人是日(即腊月初八),各家亦以果子杂料煮粥而食也”。

    当时腊八粥的配料,据周密《武林旧事》,有“胡桃、松子、乳蕈、柿、栗之类作粥,谓之‘腊八粥’”。陆游曾在腊八“风和意已春”的天气,步行到西村,眼望“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与农人们同吃腊八粥,“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这年腊八的陆游因身体有恙,赋闲在家,诗言“多病所须惟药物”,而唐宋腊八节亦有制作腊药禳病去疫的传统。敦煌文书P.3671S.5658有“腊煞何谓?冬末为神农和合诸香药,并因晋武帝,至今不断”的记载。“腊煞”即在腊月制作药丸,据《岁时杂记》,“凡治合圆(即药丸),必用腊月,乃经夏不损”。

    西晋武帝咸宁元年(275)十二月,天下“大疫,洛阳死者太半”,朝廷大量赶制药丸救人,“腊煞”习俗随之而起。敦煌文书S.5008有“腊月捌日抄药食用面壹斗、油两合子”、P.3234有“十二月八日抄药食,油半升”等记载。据学者推测,唐朝药食是将草药炙炒后碾成粉末,用油、面和在一起制成丸状,到宋朝发展成腊药。两宋有赠送腊药祛病除疫的新俗,据《武林旧事》,“(腊月八日)医家亦多合药剂,侑以虎头丹、八神、屠苏,贮以绛囊,馈遗大家,谓之腊药”。

    唐宋腊八节还有燃灯的习俗,庆贺如来得道成佛,象征佛法大放光明,摧毁一切邪魔。敦煌文书《发愿公德赞文》,“年岁正月十五日、七日、腊八日悉就窟燃灯,年年供养不绝”。燃灯一般由僧团组织,具体工作由民间百姓承担。由于后世燃灯逐渐集中在正月十五元宵节,腊八节燃灯习俗逐渐被人遗忘。

    宋朝以后,“五德”说逐渐衰落。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后,直接废除了腊日节,明朝亦“废止不行”。清初入关前后,曾短暂恢复“八蜡之祭”,但乾隆十年(1745)又下诏彻底废弃。

    在腊日节失去朝廷支持的态势下,元明清时期,腊八节这一受到佛教深度影响,并杂糅腊日习俗的节日,正式取代腊日节成为传统节日,宫廷民间一体过节,习俗更加丰富。人们在熬制腊八粥外,亦会制作腊肉、腊水、腊醋等,“调粥扫舍宇”,打扫卫生驱除室内疫毒。有些地方过腊八节时,不仅“幼女亦穿耳”,为女孩打耳洞,还要“为小儿剃发,曰‘腊葫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