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的回想

标签:
杂谈 |
分类: 战友情深 |
岁月的回想
五十五年,
那是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说长也长,
因为它
包含了多少次四季变换,
历经了多少场雨雪霜寒。
说短也短,
因为
从青年到中年,
从中年到老年……
不知不觉中,
它已匆匆地滑过了我们的身边。
时间
可以这样无情地消逝,
记忆
却从没有因此而中断。
荒友们:
任凭霜染鬓边,
任凭皱纹增添,
可谁又曾忘记过,
当年告别亲人
奔赴北国的场面?
1968年-1970年,
那是人头攒动的火车站。
一列列满载知青的列车,
缓缓启动,
汽笛回环,
把送行的亲人们,
渐渐地抛在了后边……
从此
我们扎根北疆,
迎风冒雪,
屯垦戍边,
揭开了下乡生活的新篇。
特殊的年代,
必然的局面,
不论你来自上海的
黄浦、闸北、静安,
或是徐汇、虹口、外滩……
不论你来自哈尔滨的
道里、道外、南岗,
或是曲折的松花江畔……
北京、上海、哈尔滨
这三地知青的到来,
立刻充实了刚刚组建的
建设兵团。
从64年到68年,
从69年到70年,
随着时间的变迁,
又相继迎来了
佳木斯、天津、宁波各地的
支边青年。
几度沧桑啊,
几度磨难,
我们的青春热血,
大部都奉献给了
北大荒的黑土地和荒草甸。
而我们的泪水与汗水,
也都洒在了麦场、地头和田间。
不再抱怨,
屯垦戍边的日子,
虚度了我们的华年。
不再惜叹,
单纯幼稚的热情,
在挫折中逐渐消磨黯淡。
回顾那一段生活经历,
如今更觉平和欣然。
因为
在那片难忘的土地上,
我们的意志,
曾被反复锤炼,
为今后改变命运,
重塑人生,
进行了必要的铺垫。
回顾上山下乡的那段历史,
不应有过多的遗憾。
历史
已然翻过沉重的一篇。
因为
青松之所以傲立山颠,
是经过了多少风雪严霜的考验。
好钢之所以坚硬无比,
是经过了烈火与高温的锤炼。
上山下乡之所以不能忘怀,
那是
从另一种艰苦卓绝中,
历炼了我们的人生,
使我们通过了考验。
它自然是我们个人,
从成长到成熟的必然阶段。
历史终归是历史,
时间永远不能倒转,
如今的我们
早己过了“古来稀”的阶段。
遥望渐去的夕阳,
我们常常浮想连翩……
记得
麦场上有高高的烘干塔,
旁边是座机发电的保养间。
记得
食堂一侧是用辘轳打水的深井,
而另一侧
通往团部的小路曲折蜿蜒……
道路旁边的荒草甸,
而金沙桥,
横亘在连队一侧的公路边……
记得
连队有操场、教室,
还有大礼堂
和枝繁叶茂的果园
然而
不论我们走到哪里,
使我们终身难忘的是
农场老职工们
那一张张纯朴可亲的笑脸,
以及
与各地知青所结下的
割舍不断的友谊与情感。
荒友们:
黑土地上我们共同劳动所结下的
友谊与情感,
像美酒一样,
回味起来
总是那样的甘甜。
像溪水一样,
清澈到底
没有丝毫的沉淀。
像美梦一样,
既使醒来
情景仍浮现在眼前。
更像礁石一样,
任凭风浪袭来也经得起考验。
时间如水,
光阴似电,
今天在这里我们相聚,
回顾过去,
诉说惦念,
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昨天。
然而
岁月无情,
生命有限,
在如此欢快的气氛中,
心头
总会浮起一丝伤感。
毕竟
我们的挚友,
曾经一起戍边的伙伴,
还有农场的老职工们,
随着时问的不断推移,
已有一些人,
永远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古人云:
月有阴晴圆缺,
人有悲欢离合……
但是
他们的音容笑貌,
却永远留在了我们的心间。
光阴荏苒,
岁月轮转,
荒友们:
今天我们有幸纪念
上山下乡五十五周年,
而在场的每一位
均已步入了人生的晚年。
古树虽老
仍有嫩芽初绽。
夕阳虽晚,
却有余晖灿烂。
只要心中永远年轻,
生活的前景,
就会丰富多彩,
瑰丽壮观。
床头的台历
每天都会揭开新的一篇。
它多像一张张试卷,
静静地
静静地
摊开在每个人的面前。
荒友们:
让我们彼此珍重吧,
继续以坚定的步伐,
走出我们晚年生活的精彩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