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讲到“痛经”了,转给你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吧!

标签:
健康文化杂谈 |
分类: 中医普及 |
经前腹痛,依然是气血凝滞,血欲行而不能畅行,所以会痛。只不过,这次的气血凝滞在里而不在表。既然在里,那么,可以用攻下的方法,一举去除,用膈下逐瘀汤:
桃仁泥10克 红花10克 当归10克 川芎6克 赤芍6克 丹皮6克 炒五灵脂6克 乌药6克二钱 玄胡索3克 香附5克 枳壳5克 甘草10克
膈下逐瘀汤的方义,我们在“月经延迟”这一节中仔细讲过,它在活血化瘀的同时,偏于行气,行气化瘀,就能止痛。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方子中,无论是化瘀药还是行气药,药味都比较多,剂量都比较轻。化瘀药用了桃仁、红花、川芎、赤芍、丹皮、五灵脂,行气用了乌药、玄胡索、香附、枳壳,药味多,就能互相牵制,剂量小作用就平和,所以这个方整体上还是非常平和的,经期但用无妨。
如果是经后腹痛,也是因为血虚失血过多而痛,体虚之人,往往如此,宜用当归建中汤:
当归20克,桂枝10克,芍药20克,生姜3片 甘草10克 大枣6枚
前面讲的经前身痛,是病在表,所以用黄芪建中汤,这里是腹痛,病在里,所以用当归建中汤,建中补血。
以上,分别是经前腹痛和经后腹痛。明显的时间特点,是其辨证要点。
更常见的痛经,则是月经来了以后,小腹冷痛,喜欢热敷,而且往往伴随着月经推迟,这是胞宫虚寒,寒则气血凝滞,不通而痛,宜用温经汤:
当归12克 杭白芍10克 川芎10克 人参10克 吴茱萸2克 桂枝10克 麦冬12克 阿胶6克 牡丹皮10克 法半夏10克 生姜3片 甘草10克
这个方子来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是所谓的经方,其实,我们仍然可以将其看作四物汤的加减。四物汤去掉地黄的滋腻,加上阿胶、麦冬,增强养阴之功。水足了,血足了,才可以加火,所以用吴萸、桂枝、生姜,温经散寒。恐温药助长血热,故加丹皮,同时化瘀散血,恐养阴药生痰,故加半夏,同时辛开苦降。再用甘草,调和诸药。这个方现在是很常用的,对于寒痛经,几剂药就好了。
我们看,寒则温之,这个是人人都知道的,但张仲景在用温药的同时,做了多少铺垫?他用了很多凉药,也用了很多养阴的药,这样不但不会影响温药的效果,反而把温药的副作用减到极致,在温阳的同时又养了阴,一举多得,没有造成任何损伤,这真可谓“善养阳者,必于阴中求阳”!
为什么这种痛经如此常见呢?主要是因为现在的女性,受寒太多了。衣着方面过于暴露,饮食方面喜欢吃凉的喝冰的,起居方面喜欢熬夜,夏天开空调睡觉,都是受寒的重要原因。所以,治疗之外,杜绝病因很重要。阴必求阳,女性为阴,非常需要温暖。所以一定不要受寒。
当然,温煦女性的方法,不止温经汤,艾灸、敷熨、泡脚,都可以很好的使女性得到温煦,对减轻或治疗痛经很有作用。
===特别提示===
▶每天获取精彩内容,健康问题咨询,可关注@传统中医唐略 ,在私信中发送“dy”,订阅粉丝服务。
▶好文共享,功德无量。欢迎转发。
▶相关新浪微博: @清艾轩中医学堂
▶清艾轩荔枝台:FM79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