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的功夫、学者的公心与中医的困境:答某网络作家
(2015-05-15 09:32:33)
标签:
健康文化杂谈 |
分类: 答问录 |
问:在现在已经有各种各样西医检测仪器的情况下,中医诊脉在中医诊断过程中的作用与过去相比,其地位是否下降?
答:的确下降了。中医望闻问切,靠的是功夫,功夫是练出来的,是在逼迫中练出来的。西医的检查手段的确先进,对中医诊断也是很好的帮助和参照,有了这些依赖,中医修炼诊断功夫的动力就小了。举一个很直观的例子,我以前都是手写病历,记录舌象及面色,记得很简略,但病人的舌象和面色在我脑海里记忆得非常清晰,后来买了个ipad,就在pad上记录病历了,附带给病人拍两张照片,一张是脸,一张是舌头,后来,我发现,自己记不住病人的舌象和面色了,而照片哪怕再清晰,也不如我脑海里记忆得那么好。所以,后来,我索性不拍照了。自从不拍照,我又能记住病人的面色和舌象了。
问:我看有些中医主张不需要诊脉,只需要以西医的检测手段加上中医辨证施治结合起来进行诊断,对此您怎么看?
答:现在,人们的所谓“主张”,往往是出于自己的私利,而非出于学术的公心。脉诊水平不高同时西医修养较好的中医,往往主张不需要脉诊;但平心而论,脉诊的很多精微之处,还是仪器检测所不能替代的。或者说,脉诊和西医的检测手段,各有所长,不能有了这个就否定那个。有学术的公心,说话公允,不以私心为据,是学者最基本的修养。
问:以您的经验来看,目前国人对中医认可度如何?他们愿意通过中医的诊断来看病吗?
答:中医看到的病人,当然认可中医,也愿意通过中医诊断来看病。那些不认可中医的,中医看不见,所以,中医的眼见并不为实。国人对中医的认可度,还真不好估量,也不好统计,这是因人而异的。我只能讲,的确有大量的人认可中医,也有大量的人不信中医,还有大量的人,对中医半信半疑。具体的比例,真的不好计算。因为人跟人不一样,而且人的认识是在变化的,所以,即使计算出来了,意义也不大。
问:在您看来,中医的发展面临哪些困境?有什么办法来改变吗?
答:中医面临的最大困境,是传统思维方式的丧失。人们从小所受的的教育,都是西方的那一套,连中国文学、哲学、医学,都西化了,被放在西学话语系统中重新言说。这样培养出来的人,见到阴阳五行之说,就嗤之以鼻。一个人从小的教育,是根深蒂固的,能从这个圈子里跳出来的人少之又少,除非他有很大的慧根。所以我非常敬佩那些热爱传统文化的人,不管传统文化在他们的理解中是什么样子,能主动亲近这个东西的人,都是有慧根的。这种人现在越来越多了,形成了气候,传统文化才能复兴,中医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才能打破。这个根本困境打破,其他困境也就不在话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