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论语》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太实用了!

标签:
文化历史教育 |
分类: 文化杂谈 |
孔子所处的那个年代,可以说是非常不好混的。当时正值春秋末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各霸一方,征战不断,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士人、大夫、诸侯,所有人的日子都不好过,一不小心就有性命之忧。正是“宁为太平犬,不做乱世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偏偏就做了乱世人,生存、立足都非常困难。
就是在这种严酷艰难的环境中,孔子却办起了私学,招徒讲学。他何以能被当时的社会接受呢?因为他教的都是非常实际的东西,不仅仅教“六艺”这样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人如何在社会上立足,如何发展的道理。这个东西可不是人人都能教你的。
中国有句老话,叫“宁可给人一文钱,也不指人一条路。”其实,直到今天,很多人仍是这种心态。给人一文钱,是很容易的,你自己破费不多,别人还会感激你;给人指一条路呢?往往不那么容易,所以,多少带点世故的中国人往往不愿意这么做。为什么?原因有二:
1.我把路指给你了,我怎么办?我岂不是要被你超越?人人都怕自己被别人超越,所以,那些成功的人,可能会对自己的成功历史津津乐道,但最核心、最本质的东西,他不会告诉你,他可能还会别有用心地告诉你一些虚假的东西,来误导你。有人喜欢看那些成功人士写的书,企图复制别人的成功,其实他们更多的是在接受别人的误导。
2.即使我大公无私,给你指了一条路,而且是正确的,但走这条路要靠你自己。人生没有捷径,每一条通向成功、通向幸福的路都很长很长,而且很坎坷,万一你走不下来怎么办,万一你走到半路不想走了怎么办?岂不得回过头来怪我?那到时候我担得起这个责任吗?我还是不说得了,或者还是说点假大空的东西敷衍敷衍你。
孔子不是这种心态,他是本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者精神,在给弟子们指路。所以他教弟子们的都是非常实用的东西,比如:
颜渊将西游于宋,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恭则远于患,敬则人爱之,忠则和于众,信则人任之。勤斯四者,可以政国,岂特一身者哉?”(《孔子家语·贤君》)
颜回到宋国去,临行问孔子如何才能在那里立身,孔子叮嘱他说,一定要恭敬忠信。你态度恭敬,别人就会喜欢你,你自己也会远离祸害;你言行忠信,就能跟别人搞好关系,也能让人信任你,重用你。做到了恭敬忠信,治国都可以,何况立身啊!
这一番话,全是关乎实用的,甚至近乎功利:教颜回如何才能让人家喜欢,如何才能让人家信任,如何才能远离祸害。我们看,这多像一位父亲对儿子的叮咛!非独颜回,孔子的许多弟子每到出门远游或者上任做官,孔子都会有类似的叮嘱,非常现实。比如说樊迟,孔子曾经很严厉地骂过樊迟,但是当樊迟有事的时候,孔子他还是敦敦教诲,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一个问题:
樊迟问于孔子曰:“鲍牵事齐君,执政不挠,可谓忠矣,而君刖之,其为至闇乎?”孔子曰:“古之士者,国有道则尽忠以辅之,国无道则退身以避之,今鲍庄子食于淫乱之朝,不量主之明暗,以受大刖,是智之不如葵,葵犹能卫其足。”(《孔子家语·正论解》)
樊迟问孔子说,鲍庄子侍奉齐王,鲍庄子勤于执政,不屈不挠,可谓忠心耿耿,但国君却把他的脚剁了。这还有天理吗?齐国的国君也太昏庸了吧!
樊迟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同为士人,物伤其类,孔子肯定也为鲍庄子难过。但孔子的思维并没有跟着樊迟跑,他说,自古的士人,当邦国有道,则尽忠辅佐,邦国无道则要躲着点,以避祸。鲍庄子在这么淫乱的朝廷做官,连主子是英明还是昏庸都不清楚,以至于受了这么大的刑,脚都被砍掉了,这怪谁啊?怪他自己没有智慧!你跟这班人为伍干什么呢?
话是说得无情了点,但这其实是在告诫弟子,一定得注意啊!以后出去做官的时候要投明主,要明哲保身。先立足,不要出问题;立足稳了,然后再谈一些更高远、更理想的东西。这也是孔子教弟子的一个基本原则。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儒学是空谈。如果儒学真的对现实一点用处都没有,在那个年代,就没有人愿意跟孔子学。大家跟孔子学习,都是为了得到好处,而且是很大的好处。我们看孔子的学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具体有多少,我们也不必去统计。成了才的,绝大多数后来都是国家高级公务员,或者说都有一技之长。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并不是孔子的人脉有多广,而是孔子教的东西有用,他教出来的人会做人。
===特别提示===
▶每天获取精彩内容,健康问题咨询,可关注“传统中医唐略”微信订阅号:ctzytl
▶好文共享,功德无量。欢迎“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相关新浪微博:@传统中医-唐略 @清艾轩中医学堂
▶清艾轩荔枝台:FM79070
▶相关微信订阅号:风土学社、颐清健康艺术
▶唐略私人微信号:tanglve2013
▶清艾轩健康生活导航: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557e30101iww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