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农模式成就大国气象
(2013-07-25 08:29:20)
在一则微博中,我有感而发:“中医一定要跟病人聊天,甚至交朋友,以图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一般来说,善于包容的人,其病易治;喜欢抬杠的人难疗。人顺病顺,其治也顺。人逆病逆,其治偏难。”
有朋友回复說:“現在一個稍微好點兒的中醫一上午就要看五六十號人,哪有時間跟病人聊天,更別說跟病人交朋友了。”这是实情。
但在过去,不是这样的。
我的老家在皖南丘陵地带,每一个村落都很小,隔一两里路就有一个。当年,我们隔壁好几个村都有老中医,他们对本地人了如指掌:知道张三家里地多人手少干活吃力,知道李四有拈花惹草的毛病,知道王五爱喝酒,记得赵六几年前头部受过伤……给给这些人治病,他们知根知底,且能照顾前因后果。
而病人呢?也知道附近这些医生的底细:知道胡先生擅长外感;程先生擅长妇科;汪先生平易近人,诊费可以随意给;张先生擅长皮肤科,但收费很贵;方先生是儒医,不轻易给人看病,不是大病难病,不敢求他……
生什么病找什么医生,大家心里都有一本帐,生了病基本能在家乡就近解决。故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十里之内,必有良医”之说,提示人们不要舍近求远。当时,只听说有病到处访求明医,没听说要去京城看病。倒是京城的一些达官贵人生了病,专程命人去民间访求高人。皖南医学声名在外,不乏前来访求之人。
那是一个熟人社会,病人对医生知根知底,医生对病人也知根知底,医疗问题于是可以放心地解决。其他也是如此:食品可以从知根知底的人那里买到,不用担心卫生问题;孩子读书,可以在附近请一位知根知底的先生来教;孩子就业,可以先送到附近知根知底的店铺或工匠那里做学徒工,不存在交不起学费的问题,也不存在毕业后有理论无实践找不到工作的问题。给孩子娶亲,也可以托一位知根知底的人为媒作保,媒人再去他知根知底的人家提亲。
这就是小农模式,它是一种自然的社会生活模式,能解决很多问题。也许你要说它境界不大,非要“社会化大生产”,但对于普通人而言,大有什么用呢?只不过养肥了少数人而已!苦了的却是大多数人。
现在人们一提起“小农模式”,就嗤之以鼻,殊不知,正是这种小农模式,维持了我们这么大一个中国几千年的平稳运转,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小农模式,成就的是大国气象;而社会化大生产,我们这种不知道这种“大”能维持多久。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