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研讨不是掐架
前日一文,其实是一种学术探讨。既然是探讨,就要列举他人观点,也难免有批评。批评不是毁谤,而是有理有据地讲道理,以图互相切磋,互相启发,共同进步。我也希望见到方家对我的文章进行批评、商榷。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我并非智者,漏洞百出那是肯定的;“言吾失者是吾师”,我听到大家的批评意见,会充满感激,不会恼火的。
很多人不知道学术研讨为何物,一见到一些争论或不同意见,就以为是在掐架,是在攻击,非得一团和气,互相吹捧他才舒服,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示这个学科完美无瑕。这是不对的。
当然,对于无理谩骂者,我也要奉劝一句:没必要,怒气冲冲、尖酸刻薄的,对您自己并不利。
有人说,大家都没有看过H7N9病人,都在纸上谈兵。的确如此。但理论也是很重要的,思想上有了正确的认识,是正确临证的前提。是“纸上谈兵”,还是“运筹帷幄”,也取决于人。
有学术研讨之风,中医界关于H7N9的讨论才能健康有效地进行下去。
不要把“小疫”弄成“大疫”
按照古人的说法,疫,通役,疫证一起,人们就像服役那样,人人都有可能染上,出现同样的病症。
疫有大小:
小疫要么范围小,要么患病人少,要么持续时间短,往往跟时令有关。古书中常见“寒疫”、“温疫”之说,通常是就小疫而言。如果当时有今天这样先进的检测技术,说不定也能检测出一个什么病毒之类。
大疫才称得上瘟疫,“瘟疫乃天地之厉气”(《时病论》),“多发于兵、荒之后”(《类证治裁》),故“人以为天灾流行,谁知皆人事召之也”(《辨证奇闻》)。战乱或者灾荒后,尸陈遍野,腐烂后恶浊之气弥漫在空气里,流淌在水中,与天地之气相结合,才形成一种“厉气”,导致瘟疫。所以,瘟疫不仅仅是天灾,也是人祸。
或者说,很多人为因素,把本来的“小疫”弄成了“大疫”。人为的因素包括:环境污染、错误治疗、个人身体因素,等等。
由此看来,H7N9禽流感是不是瘟疫,尚不好确定。我们在心理上不要过于恐慌,在行动上不宜过于折腾。
下一篇,将探讨预防H7N9的各种方法及其利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