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51章 养育之首——第60章
治国
第51章 养育之道
道产生了万物,万物运作都有走向。其中的生命者,是以常德育之。是以天下之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若不尊道而贵德,那就只有走向衰退而灭亡。道产生生命者,德养育生命者,使其最终返璞归真回归自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生之:产生万物。 畜之:养育万物。 物形之:万物成形。 势成之:环境形势成就其结果。 长之育之:成长培养。 亭之毒之:考核磨炼。 养之覆之:养活覆灭。 宰:主宰。
玄德:玄妙不可思议的德。
译文:
道产生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成形,环境形势成就其结果。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重道贵重德的。道的尊,德的贵,没有任何者命令却常常都是自然。所以道产生万物,德养育万物,先使其成长并培养,再考核磨炼,最终结果是养活而覆灭。产生却不占有,有所作为却不依仗功劳,使其成长却不主宰,这就是玄妙不可思议的德。
解析:
人之道是以父母养育之道而生,天下之道是以尊道贵德而生。人与人的性德是一样的,因为本性一样;人与人的道德不一样,因为本质不一样。世界是由自然产生的,自然的本原是本性与祸性共为一体,所以自然的运作就有完美有恶劣。自然的运作是以自然规律为客观的,绝对不会以生命者的主观意志为客观。所以什么都是自然的,只不过是或以完美,或以常态,或以恶劣。然而不可思议之处就在于自然是以常德运作,常德不离,就是玄德。
第52章 人生之道
心性不生不灭,而生命者的本命存于心性中,待以缘成熟之时,就随万法现于天地间。所以从心性上讲,生命不生不灭。回溯源头,传承命脉。既知心性,就知产相。心性之命不生不灭,而相命是出生入死。相命就是身心。口者,心之门户;心者,神之主也。常常人说的话就自己心的门户,而心又在关系着生命体的如何运作。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始:开始。 塞其兑:堵住口。 闭其门:关闭心门。 终身不勤:一生不勤奋。 济其事:用捭阖之术成就自己的名利。 终身不救:一生不得救。 光:慧光。 无遗身殃:生命不遭祸害。 袭常:传承常道。
译文:
天下有开始,是天下的产生者。既然得知产生者,就可以知晓诞生者;既然知晓诞生者,回归本性,没有身体也不会灭亡。
堵住口,关闭心门,一生不勤奋;打开口,用捭阖之术成就自己的名利,一生不得救。
见到小能向其看齐就是明悟,执守柔就是强。用慧光引领心神回归明悟,生命不遭祸害,就是传承常道。
解析:
生命从本原产生出来,是终将要回归自性。自性是什么那就得看本质是什么了。本质向善终将回归本性,本质向恶终将回归祸性。回归自性所用的时间也取决于本质。或许一生,或许三生有幸,或许万世之劫,甚至是永恒差一瞬间。命若享福还尚幸,命若受罪那真是痛苦。这种感觉不是拿语言就能形容的,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了何为真实的感觉。人生在世,默默无语,不与人结交,关闭心门,一生不勤奋,所以才会自甘堕落;人生在世,用捭阖之术利用他人来成就自己的名利,那自己也最终不能得救。
第53章 感慨人生
世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都是相对的。世上不公平的事太多了,甚至有时自然就不公平。自然不公平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事,而这又能奈何?对于自然只能敬畏,对于人则是尽力改造。人对自然虽然也能进行一定的改造,但其只限于常规。人对常规能改造是因为自然在常规以外还有别的规律,而对于自然整个规律,人是根本无法改变的。所以道法自然是绝对的真理,道本自性质的表法就是自然,自然或以完美或以常态或以恶劣。生命者灵性最高的就是人,所以人的自由权有很多。人可以改造他人,使其行于常德之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彩,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介然有知:进入其环境有所认知。 施(yí):邪道。 径:不正当的道路。 朝甚除:上朝甚至都废除。 田甚芜:田地很荒芜。 仓甚虚:仓库很空虚。 服文彩:穿着艳丽的衣服。
厌饮食:贪图丰盛的宴席。 盗夸:强盗的头目。
译文:
进入其环境使我有所认知:行驰于天下大道,就怕踏上邪道。正理大道很正直,而人却还要走不正当的道路。上朝甚至都废除,田地很荒芜,国库很空虚。但其却穿着艳丽的衣服,带着锋利的宝剑,贪图丰盛的宴席,自己的财物绰绰有余,这就是强盗的头目。真是无道!
解析:
命存于世,行驰在天下,就怕走上歪门邪道,走错道就会把造孽当事业干。国君无道就会视天下人命如草芥,国君自己活的很高贵,但黎民百姓却很贫困。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而非一人之天下。国君若不爱民,则天下人群起而攻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而无道就会被诛灭。
第54章 修身之道
至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之道在于养性,在于养生,在于加深修为,在于觉悟,在于回归自性。修道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达世出世间法或明悟世出世间法。世间为这一瞬间,世出为下一瞬间。知晓现在将来,那自己活的自然就不会迷茫。一直踩着现实的大道走,那现实从何处而来?现实从虚妄来。虚妄转现实的公式:虚妄+修身为本现实。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善建者不拔:完美的创建者不拔除根基。 善抱者不脱:完美的守持者不脱离守护物。 辍:忘本。 身:自身。 余:指家人都有德。 长:更加长进。 丰:丰厚。 普:普遍。
译文:
完美的创建者不拔除根基,完美的守持者不脱离守护物,子孙用祭祀不忘祖先之本。
修道于自身,其德真实;修道于家庭,其德家人都有;修道于家乡,其德更加长进;修道于国,其德丰厚;修道于普天之下,其德普遍。所以以自身观他人,以自家观他家,以本乡观他乡,以本国观他国,以自然大德观天下者。我如何知晓天下的状况?就以此大道之理观察。
解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为本。国民向以权效国者看齐,以权效国者向圣贤看齐,圣贤又向人性大道看齐。向人性大道看齐就能看出其它事物的实质,看出其它事物的实质后就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进行正确的行为。正因为如此,所以人生活不迷茫,并知晓天下的状况。抓住机会,解决问题,成功也不亚于功成。
第55章 初始之命
万法因缘所现,待生命缘成熟就从本原产生了出来。本命从永恒进入时间,而形成生命体又由空间所展现。世间法:出生的婴儿,成长的孩子,发育的青年,成熟的大人,衰老的老人,逝世的逝者。人之初,性本善,性是本性。性相近,习相远,本性一样,但本质不一样,所以才会有所差别。本性是出世间的本命,本质是世间法的本命。以世出世间慧光观之,当然是向返璞归真看齐,所以皆是至净圆满的永恒。但世间法是不到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真理都是谬论,那未解脱的出世间法人与人的本性一样还有何意义?所以得从实际出发,一直踏着现实的大道走,那才是真理。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含德之厚:具有深厚德的。 赤子:初生的婴儿。 螫(shì):蛰。 据:抓伤。 攫鸟(jué):猛禽。 搏:捕捉。 握固:紧握拳头。 牝牡(pìn)之合:男女交合。 朘(zu)作:阳具立起。朘:男性生殖器。 号(háo):大声哭。 嗄(shà):嗓音嘶哑。 和:指生命力充沛。 益生:好的生活。 祥:祥和。
译文:
具有深厚德的好比是初生的婴儿。毒虫不蛰,野兽不抓伤,猛禽不捕捉。身子骨柔弱却紧握拳头,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却阳具立起,精力充沛的表现。整天大声哭却不嗓音嘶哑,生命力充沛的表现。知晓生命力充沛就是常,知晓常就是明悟。好的生活就是祥和,心里有怨气就是好争强。
生命体过度强壮就会衰老,这就不符合养生之道了,不符合养生之道就会过早消亡。
解析:
觉悟的人可以创造出许多实用主义的价值,从而可以奉献于国家,奉献于人民,奉献于社会。在创造价值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财富,当自己富贵了还要谋求众人富贵。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其追求的目的就是为了尊贵感和尊严,当有了现实的经济实力后才能帮助更多的人。一个人是否能觉悟有六成在于本质,四成在于教育,而教育是首当其冲的。人在出生时,人与人并没有多大差距,有先天性德圆融之法相。精力充沛,生命力充沛,整天大声哭却不嗓音嘶哑。少时所学是人一世的免疫,一个人的启蒙教育会对自己形成人生免疫系统,所以以后才能分得清是非。人与人的本性一样,但人与人的本质却不一样,所以随着时空的进行最终还是使得人们各不相同。不过全民接受过启蒙教育的效果总是比未接受过启蒙教育的效果是要强很多的。无论如何,天下大势的走向还是由智者们引领大众走向完美。
第56章 明智之举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做事正确,做事完美就是智慧。有智慧才能有明智之举。能进行明智之举的人就是智者。智者不刻意地求名利地位,但这些却还不断涌来。智者更大的明智之举就是将其奉献给了大众。智者亲贤人远小人,得富贵舍利益,贵他人而爱自己。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知者不言: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 言者不知:不断说话的人不明智。 挫其锐:挫损锐气。
解其纷:解决纷争。 和其光:调和注意力。光:目光,指注意力。 同其尘:融入世俗中。
玄同:玄妙不可思议的共同。
译文:
有智慧的人不多说话,不断说话的人不明智。堵住口,关闭心门,挫损锐气,解决纷争,调和注意力,融入世俗中,就可以称为不可思议的共同。所以得道后不可以至爱,不可以疏远,不可以讲利益,不可以伤害,不可以居高而自贵,不可以认为其它低贱。所以才能被天下敬重。
解析:
哲学家阐述哲学文化,阐述大道之理只对实用对象讲。对于中人以下的那些人只能智者不言。因为这些高级的哲理已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理解力,认知力。若对中人以下的人讲哲理,其结果就是自己被别人认为是荒唐而可笑。不仅哲学文化被其笑之,就连科学文化也常有被其笑之。所以哲学文化,科学文化的实用对象是知识分子。何谓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就是对文化对智慧追求的人,好学习的人。人生在世会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和中人以下的人怎么打交道?那就是用合理的方法与之交往,这个合理的方法就是玄妙不可思议的共同,所以称为“玄同”。若不玄同就会矛盾重重。何必要为自己找麻烦?当解决完了各类问题后取得了成功,当然不能自遗其咎。所以才能被天下敬重。
第57章 治国之道
哲学家以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并经过不断学习,最后功成身遂通达世出世间法,阐述出了哲学文化,形成了一套实用主义的价值体系。然后以权效国者们将其学习将其参考来作为一些治国的理念。忠效国家,忠效人民,是以权效国者的根本。一个人从庶民过渡为一个以权效国者,那必然是以权效国。要创造实用主义的价值奉献于国家,奉献于人民,奉献于社会。最伟大的以权效者是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人从庶民过渡为以权效国者一定是以权效国的,如果不是以此作为,那就完全是一个从刁民投机到国权中的奸贼。这些败类不会为人民大众服务,只会为自己的升官发财着想。受损的是国权,得利的却是这些奸贼。如此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奇:意想不到的方法。 无事:没有祸国殃民的战术。 忌讳:没必要的讲究。 利器:锐利的武器。 伎巧:投机取巧。 奇物:奇怪的事物。 彰:公布。 自化:自己被教化。
译文:
用正道治理国家,用意想不到的方法指挥军队,用不会祸国殃民的战术争取天下。我是如何知道这些的?以这些根据:天下有过多没必要的讲究从而导致人民更加贫困,过多的人有锐利的武器使国家增加混乱,人们过多的投机取巧导致奇怪的事物不断涌现,法令不断公布导致盗贼更多出现。所以圣人说:“我没有作为从而使人民自我教化,我喜欢清静从而使人民自我端正,我没有事端从而使人民自己富贵,我没有私欲从而使人民自己淳朴。”
解析:
忠效国家忠效人民的以权效国者把握国家大权,守持正道,引领国家引领民族有着正确的走向。这些以权效国者们有共同的信仰,他们为了信仰生,为了信仰活,为了信仰死。这些以权效国者在一起就是人民的政党,其政权当然也是人民的政权。因为有着至高无上的信仰,所以绝不容许有投机分子混入政权来蚕食国家的政治命脉。若被那些乌合之众掌握了大权,那政权就会不断腐败,最终而腐朽绝顶。然后就又是一次巨大的历史变革,改朝换代的悲剧就又再重演,成千上万的人就会无辜死去。当权者创造法律将其公布,然后用来维护社会的秩序。法律的义务是先卫国,再卫民,最后卫党。若顺序相反,那就会国法刻薄,天下皆罪民,人民干什么那都是犯罪。国法岂能尽以当权者的利益为核心?只有昏庸的国君,无道的政权才会如此作为。社会是要有讲究的,但也不能穷讲究。该讲究的不讲究,不该讲究的穷讲究,这就限制了社会的进步,限制了国民素质的提升,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正确的治国之道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着国家的走向,关系着人民的安危,甚至关系着人类的命运。
第58章 长久之政
政治是国家的命脉,政权是国家的核心。以权效国者以明智之治才可以使国家长久。政治隐患是始终存在的,有无所事事却故意给国家发难者,有因生存危机才向国家发难者,有野心极大而故意给国家发难者。这三者任一者得势那都可以颠覆国家。如何解决这些忧患?首先得保证国家金融体制和实体经济体制不出现问题。金融体制不出现问题,不给投机分子制造投机取巧损人利己的机会。实体经济体制不出现问题,社会正常运转,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对于故意给国家发难并想颠覆国家的乱臣贼子,那完全没有必要与之讲理,因为讲理根本行不通,只有出兵进行武力剿灭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有德行有能力的人才可以作为一个以权效国者。当权者的权利是人民赋予的,只有人民对当权者认同,政权才可以稳固。一但人民不认同了,那就会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大势已去,气数已尽,无可救药。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淳淳:淳朴厚道。 察察:严格冷酷。 缺缺:全都躲避。 倚:靠着。 伏:隐藏。
极:祸福转换的极限处。 其无正也:这极限处没有准确的标准。 正复为奇:找到准确的标准就是奇迹。 善复为妖:善转过了就是祸患。 方而不割:品行正直不伤害人。 廉而不刿:廉洁公正不乱治人。 直而不肆:直率却不妄为。 光而不耀:光彩却不炫耀。
译文:
政治好似昏昏沉沉,人民就淳朴厚道;政治严格冷酷,人民就全都躲避。
灾祸啊,福报所依靠着;福报啊,祸患所隐藏着。谁能知道祸福转换的极限处?这极限处没有准确的标准。找到了准确的标准就是奇迹,善转过了就是祸患。人迷惑的日子已经很久了。
圣人品行正直不伤害人,廉洁公正不乱治人,直率却不妄为,光彩却不炫耀。
解析:
什么样的政治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国民教育,什么样的国民教育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国民素质。人民大众是被国家教化着。民风淳朴厚道天下得之者已鲜矣!只有经过了各种磨难才知道了民风淳朴厚道的重要性。祸福是同时存在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福有时会转为祸,祸有时会转为福。人要是走运挡都挡不住,人要是倒霉同样是挡都挡不住。所以要惜福爱福培福,让福长久就是幸福。
第59章 述功德
世出世间法,功德是永久的存在。功德与福报不一样,福报有限,功德无限。福报随着时空的转移会消耗殆尽,而功德不会殆尽。功德有形而无形,功德是回归自性的中介物。百世之功就是功德,百世之后依然法源相传,经其时间磨炼而不磨灭。因为经得住时空的检验,所以才可以成为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人事天:对待别人祭祀天地。 莫若啬:不要如同吝啬一样。 早服:提前服从道法。指修道。 重积德:注重积累功德。 克:攻克。 极:极点。 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命脉深厚牢固长久生存并看得长远的道。
译文:
对待别人祭祀天地不要如同吝啬一样。只有吝啬的人应该提早服从道法,开始修道。提早服从道法就是注重积累功德,注重积累功德就没有不能攻克的,没有攻克不了的就不能知道极点,不能知道极点的就可以拥有国家,有功德的国家就可以长久。这就是命脉深厚牢固长久生存并看得长远的道。
解析: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国家能所以长且久者,是以其以权效国者们重积德,故而成其百世功万代名。功德是世出世间永久之存在。国君重功德则国家大统,众志士重功德则盛世之太平。大统之道,盛世之德,虽百世而可知也;大统之道,盛世之德,则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深根固柢长生久治。
第60章 治国
黎民百姓向以权效国者们看齐,以权效国者们又向国君看齐。一个人能力绝对强于他人,德行绝对高于他人,则可成国君也。国君者,福兮,从莫敢于天下先;祸兮,勇于敢为天下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道莅天下,天下人犹如川谷汇于江海。
治大国,若烹小鲜。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烹小鲜:煮小鱼。 莅:到,抵达。 神:显灵。
译文:
治理大国如同煮小鱼。
将道义抵达天下,鬼怪不显灵。并非鬼怪不显灵,就算显灵也不伤害人。不仅鬼怪显灵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两者都不伤害,所以德交归于道。
解析:
烹饪小鱼加好作料与水,再经过一定的火候煮即可。这是以烹饪的方法来比喻治国的方法。所以治理国家把该尽的义务尽了即可。以道莅天下,鬼怪都不显灵,这并非刻意宣扬鬼神主义,这只是为说明道理的一种说法而已。那鬼神究竟有没有?要说有鬼,哪里有鬼?谁能找个鬼让人们来见证一下?要说没鬼,世上发生离奇见鬼的事还真不少,莫名其妙叫人心惊胆颤的事还确实有一些。那到底有没有鬼?所以只能说是天知道也。有没有鬼那是次要的,以德回归大道那才是重要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