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寺原名石佛寺,光绪十七年《肥城县志》卷二《古迹志》记载“石佛寺,在石横福山上,故福山亦名石庙山,相传七佛传灯处,有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李邦珍撰碑,福山寺亦在山上,邑人尹宣铎偕弟行铎建。”石佛寺原有石佛殿一楹,不知创于何代,由于年久失修,佛殿倾圮。乾隆年间,幸有石横村故绅尹大□欲鼎新诸费址,然志未竟而身先死,令其长嗣宣铎仲嗣行铎,禀承先志,不惜多金,以共竣斯举焉。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竣工,除石佛殿仍循旧制,其余如春秋阁、文昌阁以及奎楼、戏楼皆宣铎行铎所新建。改名为“福山寺”。
http://s3/bmiddle/60f856ddgcf5e3decd362&690
福山寺
福山寺位于石横镇石横二村西北福山东侧半山腰上,接近山顶处。此处山势较为平阔,山石经人工开凿之后,成为自然的基石,部分建筑和石碑就坐落在上面。福山寺坐北朝南,依山势而建,寺西为人工开凿后的石壁,寺东为悬崖绝壁,高十余米,寺南为一平台,南北深9.5米,东西长21米。福山寺经战乱和年久失修,原建筑只剩残墙断壁,仅存遗迹。
福山寺自南门而入为两道双层式石砌阁楼式建筑,分别为春秋阁和文昌阁,现都仅存第一层,第二层建筑已毁。春秋阁现高3.5米,面阔7.12米,深5.45米,门洞为拱形,高2.7米,宽1.35米。阁西墙外侧有台阶可上二层,台阶宽1.5米,共13级。二层建筑遗迹东西长6.85米,深4.65米。遗迹正中处还留有原来供奉佛像的座台石,高0.73米,宽1.27米,上刻牡丹、梅花鹿等花纹。
http://s1/mw690/60f856ddgcf5e44188a30&690
春秋阁
文昌阁现高3.5米,面阔7.15米,深7.65米,拱形门洞,高2.65米,宽1.78米。阁西墙外侧有台阶可上二层,台阶宽1.5米。二层建筑遗迹东西长6.85米,宽5.1米。
文昌阁后为石佛殿,石佛殿坐落在高1.48米的台基础上,整座建筑用料石砌成,由7级台阶而上,台阶东西宽4.2米,南北深4.28米。台基上建筑已毁,仅留有1米高的断墙。从遗址上看,此殿面阔三间,通面阔10.1米,进深5.8米,墙厚0.81米。南墙中间还保留有两块门垛石矗立原处,从垛石的完整程度上看,原建筑门宽0.9米,高1.92米。
石佛殿西侧原有后楼,上层建筑已毁,下层有通道通山后,并有三平方米左右的小屋两间及高1.5米,宽0.80米的通山后的东西过道5米。
文昌阁西侧有一石砌小屋遗址,建在自然的一块平坦巨石上,石高0.58米,屋南北深2.6米,东西长4.2米,坐北朝南,现存屋高0.7米。小屋后有台阶可通西院,台阶宽0.9米,共7级。西院为西大殿,坐北朝南,建在一人工开凿的巨石上,面阔三间,东西长9.7米,进深4.88米,现存屋高1米。
据传,石佛寺创建于唐代,从现存的石刻、碑文中可以看出,此处原有石碑8通,历代重修。在寺西南10米处,现保存一完整石碑,坐西朝东,通高3.42米,宽0.95米,后0.33米碑帽方形,高1米,浮雕云纹图案,额题“历美”。碑身高2.07米,碑文上题“修建福山碑记”,落款“清乾隆二十三年岁在戊寅孟夏立”,由文林郎知肥城县事新野陶淑已撰文。碑文云“泰岳之西,群山拱□,延而起伏,逾牛岭,越陶岩。距肥六十里许则有峰峦环抱,松柏荫郁,云楼飞阁掩映树间者,福山寺也。当属十年前犹尚存石碑七耳……。”碑座为长方形,由三块方石拼合而成,长2.02米,宽0.8米,高0.35米。另外还有两块倒地石碑,均为半块,因风化严重,无从辨识。
http://s14/mw690/60f856ddgcf5e4bcb98ed&690乾隆二十三年重修福山寺碑
碑后的山崖上刻有“七佛传灯”四个大字,每字0.2米见方,正楷体阴刻,落款为“崇祯丙子上元清和郑位题”。历代文人墨客多临寺游览赋诗,清咸丰壬子
(公元1852年)
科进士工部屯田司主事尹汇瀛诗云:“青霄突兀起危楼,壁嶂嵯峨最上头。终古灯光留七佛,于今庙貌壮千秋。遥分海岱雄齐境,近接陶牛控泰州。肥子城西石横镇,茫茫泌水绕村流。”
http://s2/mw690/60f856ddgcf5e4efb8611&690
“七佛传灯”题刻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