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渔歌子》的谱式及来历

(2009-08-23 10:14:24)
标签:

渔歌子

渔父

平仄

肃宗

张志和

西塞山

文化

分类: 词谱的来历

 《渔歌子》现用谱式:
 又名渔父、渔父乐。单调27字,五句四平韵。
 ⊙◇□□◇◇■,⊙□⊙◇◇□■。⊙⊙◇,◇□■,⊙□⊙◇◇□■。

 1.首句与结句的格律也可互换,或者开头两句可作平起仄应句式。即:⊙◇⊙□◇◇■, ⊙◇⊙□□◇◇■。

2.一般在填词过程中1句和2句,3句和4句一定要各自对仗(或者叫对偶)。
 词牌举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作者:唐.张志和《渔歌子》

 备注:⊙表示可平可仄,◇表示仄声字,□表示平声字,■表示押平声韵。

                                     《渔歌子》的谱式及来历

《渔歌子》的来历:渔歌子:又名《渔父》。唐教坊曲名,词调由张志和创制。

    阳春二月,春意盎然,西塞山前的桃花江水又像往年一样涨起了春潮。桃花汛又来了,河水从寒瑟凝固中渐渐舒展开来,从很远的上游飘下的冰雪到了吴兴县西面的江水中已消融殆尽,两岸桃花在多情的细雨中,在朦胧的淡淡轻雾中,更加的妩媚与风情万种,作者在宁静而淡泊的山水间看着河水泛着淡清色,江上有渔舟,头顶有来回跟随的白鹭,还有雨中的青山,近处的嫩柳,再加上两岸艳丽多姿的桃花与碧绿的河水相映,反而引来了那水里的肥嫩的鳜鱼纷纷地越出水面,争相在涨水的时节看看江南二月的桃花是多么的美丽!那渔夫戴着青色的斗笠,穿着深绿色的蓑衣,在江南特有的斜风细雨中忘记身外的喧哗与烦恼,融入江水,心如江水,乐儿往返,了无牵挂,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陶醉于自然,放纵于自然,回归于自然,把身心安然的托付,托付于天空飞翔的白鹭,流动的云团,流动的雨线,艳丽的桃花,肥美的鳜鱼,绿水的江水……
 在中唐,张志和可不是凭这一首小令享誉文坛,他的出生、经历和艺术成就都很传奇。他最好的朋友颜真卿在给他写的墓志铭中,大略记述了他的身世。据说他母亲生他的前一晚做了个梦,梦到有一棵枫树从肚子上长出来,后来就生下了他,取名张龟龄。龟龄十六岁的时候到长安作了太学生,那时候还是太子的李亨很看好他的才华。不久中了进士,安史之乱后,成为肃宗的翰林待诏,是新皇帝的一位重要谋臣,期间还让他改了名字叫志和,字子同。可是不久,不知道因为什么事贬到南浦就是今天的四川万县当了个地方官。此后肃宗又想升他到其他地方作官,可他再不愿赴任,辞官回家。就此不再从政,泛舟垂钓,在太湖渚楚一带漫游,自称烟波钓徒。
  颜真卿的记录在一些关节处都没有交代清楚。在这样粗线条的描述之下,我们看不到他的“心路历程”,关键点是他为什么年纪轻轻突生归隐之心。按说文人扮隐士,大多是仕途失意别寻出路,要么干脆就是为寻一条更快捷的入仕之路。可这两点在张志和身上都不存在。唯一的解释就是受他父亲的影响,向往道家理想,就像他自称玄真子一样,一生以研究《周易》为乐。张志和最擅长山水画,据颜真卿说,他“性好画山水,皆因酒酣乘兴,击鼓吹笛,或闭目,或背面,舞笔飞墨,应节而成。”
  关于这首《渔歌子》最精彩的故事就和他的画连在一起。据说也是在一个和暖的暮春,颜真卿、张志和和另外三个好朋友聚在一起听歌赏乐,饮酒赋诗,有人提议用《渔歌子》为调大家各自填五首词,然后由张志和根据词意现场作画。这是一场比兰亭曲水流觞更高水平的艺术活动,其中汇集了音乐、舞蹈、诗词、绘画等多种形式,可以说这是为张志和专设的一场盛宴。张志和首先吟诵了他的五首《渔歌子》,“西塞山前”就是其中的第一首。随后他开始随着乐声作画。只见他的脚跟着音乐的节拍晃动,手气笔落,乐声急促时他落笔如乱石急点,音乐缓时,他的笔端如浮云漫卷。兴高处,更来上一壶酒,乐纵酒酣当真是人与音乐与画与诗词合而为一,不一会儿,画成。所有人叹为观止。这份豪放的姿态好像只有李白可以比一比,但李白何曾有他如此全才。
  可惜张志和的画没有流传下来,这样的场景如果真的存在过,也是一番绝唱。遥想当年盛况,想象一下如果做他身边的一名小童也是幸事。他不是曾将肃宗赏赐给他的一奴一婢配为夫妻,还为他们取名“渔童”和“憔青”吗?这份兴致几人能及?颇有胜于魏晋时人的风范。
  张志和心性淡泊,十多年里,就着一条小船四处漂游。颜真卿曾为他造过一条新船,他也不拒绝,只说好了,从此后我可以连家都安在船上了。关于张志和的死更奇特,据说他在众人欢聚途中,乘一叶苇席从江上飘然而逝,所谓“忽焉去我、烟波终身”,以他如此高蹈风致当不致自沉江中,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没有人不知道了,我倒愿意他是真的飞升了呢。
  有了这首《渔歌子》,张志和可以毫无愧色地名列词家之林。
  《渔歌子》是唐朝民歌,教坊曲中就有记录,是歌咏渔家劳动和生活的。根据那场聚会中大家可以提议用这一曲调填词,可知是人人皆知、非常流行的曲调。只是此前唐时文人并不中意这种来自民间的小曲,并没有词作留下来。后来敦煌曲子词中也发现有《渔歌子》,但曲调并不一样,歌咏的内容也只是闺房情事脱离了本意。到了唐末五代时,有和凝、欧阳炯、李珣等人,也作同样形式的渔歌,被选入《花间集》,改题为“渔父”,正式被定为曲子词。到宋代,又被改名为“渔歌子”。李珣的《渔歌子》清雅恬淡,句式稍有不同:
    水为乡,篷作舍,鱼羹稻饭常餐也。
    酒盈杯,书满架,名利不将心挂。
  张志和和他的朋友们相和的《渔歌子》不知道为什么只有他的被明确地流传了下来,其他人的都散落了。可见这一曲时是专为他而来。
  从来古诗中渔父的形象就不是一个单纯的劳者,从《楚辞》中那个唱“沧浪之水”的渔父到严子陵的钓台,渔父一直是以智者和隐士的形象存在于文人的心里。有多少人对“卷却诗书上钓船,一壶清酒一竿风”的生活抱着无限的向往,这种向往从来没有因为时代的更迭而改变过。只是归隐的前提是自由,绝大多数人身体心灵两不自由,这条路只存在于人们依稀的向往和想象中罢了。
  音乐在唐朝的宫廷走到了宋朝的民间,宋朝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流行音乐,不是在教坊演唱而是勾栏瓦舍、井水池边处处有歌声。到了北宋,《渔歌子》的曲调已经不再流传,所以苏东坡虽爱这首小词可惜遗憾它不能唱了,所以才要改作《菩萨蛮》。但渔家依然要歌唱,于是《渔家傲》出现代替了《渔歌子》。

双调者始自《花间集》。
和凝词名《渔父》,徐积词名《渔父乐》。

 双调词谱:五十字,前后段各六句,各四仄韵。
    仄平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仄平平,
    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仄(韵)。
    仄平平,平仄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仄平平,
    平(仄)仄(韵),(仄)仄平平仄仄(韵)。
   注:()内可平可仄。

《渔歌子》的谱式及来历

    2009.8.23水若寒整理   资料来源于《诗词故事》及网络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七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