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的文化式样主要有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简牍文化、五凉文化、西夏文化、边塞军旅文化以及现代工业和科技文化等,其中五凉文化是武威的代表性文化,它的文化外延包括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石窟文化的诸多因素。河西走廊的主流文化,在东汉至隋唐间其实就是五凉文化。
一代史学大师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阐述:“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西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河西遗传”指的就是五凉文化。 但是,长期以来,这个堪为“国宝级”的文化式样却未得到系统的整理和挖掘,在人们的眼里,五凉文化只是个名词,其内容也流于概念化、肤浅化。
五凉文化是隋唐文化的源头
五凉文化名称的由来时间不长,近现代以来,随着敦煌学在国际上的确立,“五凉文化”一词才被人们所接受。但五凉文化的影响力长达一千多年,它迄于曹魏建安,汇入隋唐,在繁荣的唐代文化中仍有五凉文化的余响。明清之际,五凉文化因时间、地理原因逐渐淡出仕界视野,但《永乐大典》《四库全书》的编撰者们仍把这一文化式样放在重要的地位来对待,勾沉、保护了沉寂几百年的五凉文化资源。到清乾嘉时期,本土大学者张澍、史学家汤球等人把遗失的五凉古籍在浩瀚的国学之林里逐句辑补,刊刻了十几种五凉佚书。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陈寅恪沿隋唐历史时光上溯,寻找隋唐文化的源头,他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反思说:“秦凉诸州西北一隅之地,其文化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西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间延绵一脉,然后始知北朝文化系统之中,其由江左发展变迁输入者之外,尚别有汉、魏、西晋之河西遗传。”“河西遗传”指的正是史不绝书的五凉文化。陈寅恪明确指出,五凉文化是隋唐文化的源头。
当代最权威的史书《中国通史》则详细阐述了五凉文化汇入隋唐文化的“线路图”。《中国通史》称,凉州在当时是北中国保存汉族传统文化最多又是接触西方文化最先的地区。西方文化在凉州经过初步汉化以后,再向东流。音乐也是这样,隋燕乐九部,唐燕乐十部,除清商乐巴渝舞两部是汉魏旧乐,高丽乐来自东北,其余全是西凉乐和西方诸国乐,凉州乐的曲调尤为流行。
民国版《中国通史》和当代白寿彝版《中国通史》聚集中国最顶端历史学家研究成果,权威观点不容质疑。《中国通史》在阐述西晋文化时总结说:“敦煌是凉州文化的中心”,明确了凉州文化圈和敦煌文化圈的干枝关系。西晋的凉州文化圈其实就是五凉文化主体,凉州和敦煌在很长历史时间不但在行政上是辖属关系,在文化上更是干枝关系。但多年来,敦煌的文化资源丰度空前放大,而五凉文化资源的丰度反被人为削减到次要位置。
五凉国在士人眼中,似乎是五个小割据政权。其实不然。前凉国有国76年,疆域不但据有今甘肃、青海、宁夏大部,而且西部疆境据新疆南疆全境、并扩有今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部分,约有120万平方公里的疆土,在十六国时期是罕有的大国。前凉姑臧都城规模宏大,有7城、22门,尤其是社稷象征谦光殿,是中世纪世界范围的建筑奇观。五凉国共有19个国主,其中,前凉张轨、张骏,北凉沮渠蒙逊,西凉李皓在历史上均有褒扬,正是他们的倡导和亲为,五凉文化才得以繁荣发展。
五凉史直证:武威是佛教进入中国第一站,五凉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源头
五凉文化中影响最大者是佛教文化,其分支性文化如石窟文化、译经文化和僧侣文化,不仅影响了中原佛教文化的发展,还直接催生了大乘佛教在长江两岸、川蜀的兴盛。五凉时期,武威是全国佛教最发达的地区,《高僧传》是千百年来中国佛教界公认的早期佛教人物传记经典,此书中收录的五凉国高僧多达34名,占当时全国高僧的大半。其中,仅武威籍高僧就有9人。“凉土译经”是世界佛学界的佳话,在五凉时期仅昙无谶就在今武威城中译出了11部佛经。中国第一部完整汉语《大般涅槃经》就是在武威诞生的。作为“佛说的最高阶段”,此经成为海内外佛教徒日常诵经,被誉为“众经之渊镜,万流之宗极”。
武威籍高僧竺佛念、智严和宝云也勤奋译经,他们译出的《普曜》《广博严净》《四天王》等均是同类经本中的第一版本。北凉王室贵胄沮渠京声,是中国最早的王子出家者,他不但到西天取经,还在武威城勤奋译出了第一个汉语版的《治禅病秘要法》,此经因是后世出家人修行必备书而海内闻名。
后凉时期,古天竺佛经通过西域源源不断地会聚到凉州,梵文佛经存量很多。鸠摩罗什一边在凉州城学习汉语,一边搜集各类梵经。到长安后,即开始大规模译经,共译出了35部、294卷佛经。最著名者即众所共知的《心经》。
439年后,凉州僧人因国灭流亡。流亡到山西大同的凉州僧人昙曜“于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昙曜所开石窟,即著名的“昙曜五窟”,即今云冈石窟中的16-20窟。这些石窟在形制上的特点是:各窟大体上都摹拟椭圆形平面、穹窿顶的草庐形式;造像主要是以三世佛和千佛;主体形体高大,占据了窟内面积的大部分。系“凉州模式”的石窟。《魏书.释老志》中的这段记载,明确显示,“凉州模式”的石窟文化是中国石窟文化的源头。昙曜还把产生于凉州的“僧祇户”制度移至北魏,“僧祇之粟,本期济施,俭年出贷,丰则收入。山林僧尼,随以给施;民有窘弊,亦即赈之。”介于“常平仓”与“赈灾”性质的这种佛教经济文化在后世被广泛袭用,源头也在凉州。
五凉时期,本土僧人还在学佛译经有成后,远赴东南地区传播佛教。河西高僧竺昙猷在永嘉之乱后驻锡扬州始丰(今浙江天台)赤城山,弘扬禅法,成为南派禅学的开创者。五凉僧人南投的路线,一般是假道梁益,顺江而下,东适江左。因此沿江形成了成都、荆州、庐山和建康(今南京)等多个驻锡中心,其中到达建康的高僧最多,荆州次之,驻锡庐山的僧人则以南渡河陇士人的第二代为主。这些城市的早期佛寺就是在凉州僧人的主持下新修或扩修的。武威是佛教进入中国第一站,五凉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源头。
多名史学研究者呼吁,目前,武威佛教寺院在河西走廊数量列前位,但寺院文化同质化倾向严重,尤其是忽视了“凉土译经”这个充满人文向往的主题,以及展示不出“武威是佛教进入中国第一站,五凉文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源头”这个绝对优势。期望武威寺院文化在五凉佛教文化中寻找新创意,尽快把寺院变成特色鲜明的五凉佛教文化的展示地,使宗教旅游产生新的张力。
一次书籍外交赠送珍贵典籍154卷,多系本土文人作品
五凉文化的种类非常多,但凡儒学、经学、文学、玄学、天文学、史学、建筑学、科技学、佛学、乐舞学无不涵盖。仅以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北凉和刘宋王朝的一次文献交流为例,北凉进献的以本土文人为主的作品计有《周生子》13卷、《时务论》12卷,《三国总略》20卷、《俗问》11卷、《十三州志》10卷、《文检》6卷、《四科传》4卷、《敦煌实录》10卷、《凉书》10卷、《汉皇德传》25卷、《亡典》7卷、《魏驳》9卷、《谢艾集》8卷、《古今字》2卷、《乘丘先生》3卷、《周髀》1卷、《皇帝王历三合纪》1卷、《赵(匪攵)传》并《甲寅元历》1卷、《孔子赞》`卷,合154卷。这些作品今天虽然已经失传,只在《四库全书》中见到目录,但五凉时期源自本土的经典作品仍令后人敬仰不已。这次浩繁的文化作品外交事件,开中国书籍外交的先河。
这批书籍,仅是五凉时期凉州文化圈、敦煌文化圈本土学术作品总汇中的“冰山一角”。五凉学术及研究成果,冠绝五胡十六国。仍拿上述作品来说,其中的《周髀》(1卷)是中国流传至今的一部最早的数学著作,乃“数学鼻祖”,成书于西汉,但经几百年风雨到五凉时期才在凉州得到整理、编辑,重新成书。
北凉人阚骃撰的《十三州志》,是一部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是研究我国西北地方史、西北民族史和中西交通史的必不可少的资料。内容以在汉代版图内所设司隶、豫、冀、兖、徐、青、荆、扬、益、凉、并、幽、交十三州为纲,系统介绍了各地的郡县沿革、河道发源及流向、社会风俗等地理现象。此书是中国早期最有影响力的地理巨著之一,清代学者张澍、王谟等人从《四库全书》中逐句搜择,今只能见到辑本。
凉州人赵(匪攵)是中国早期享有盛誉的天文历法大家,他在五凉时期潜心研究古历法和天体运行规律,写出了孤绝一时的名著《甲寅元历》,此书是后世历代灵台监的工具书。
五凉兵法学的代表人物谢艾,生于凉州,最后也为前凉殉其短暂的一生。他是儒生,又是诗人,他亲自指挥的许多战役,被载入《兵典》。后赵名将麻秋的三万大军,与20多岁青年谢艾率领的前凉军经过临河一役,竟然落得个匹马逃脱。《资治通鉴》载:谢艾出战时“乘轺车,戴白窥,鸣鼓而行”,有谈笑却强敌的儒帅气概。后世中国名将陈庆之、韦睿作战时也摹仿他,《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就是取其“乘轺车,戴白窥,鸣鼓而行”的英儒气度加工合成的。
五凉历史学非常发达,公私著述汗牛充栋。陈寅恪说:“西晋永嘉之乱,中原魏晋以降之文化转移保存于凉州一隅,至北魏而取凉州,而河西文化遂输于魏,其后北魏、孝文、宣武两代所制定之典章制度遂深受其影响。”就史学而言,五凉史学的设馆修史制度成为唐代大规模官修史书的渊源。据《隋书·经籍志》《史通》《旧唐书·艺文志》及《太平御览》等,五凉时期全国驰名的大历史学家有11个,史学作品合计238卷。
五凉建筑文化开中国王都文化和石窟文化先河
姑臧,即今武威城,曾在历史上地位显赫
。前凉主张骏依王都的营建思想和方位布局,在“姑臧城南筑城,起谦光殿,画以五色,饰以金玉,穷尽珍巧。殿之四面各起一殿,东曰宜阳青殿,以春三月居之,章服器物皆依方色;南曰朱阳赤殿,夏三月居之;西曰政刑白殿,秋三月居之;北曰玄武黑殿,冬三月居之。其傍皆有直省内官寺署,一同方色。”《周礼》对都城宫室方位布局有严格要求,开宗明义的第一句话就是“惟王建国,辨方正位”,凉都姑臧城在规划、营建中恪守了这一点。姑臧城的营建不仅遵循“礼”制,还取法于天象。姑臧城最为耀眼的是在中国都城宫与市的布局上开创了“宫北市南”的新格局。其建筑命名,多为洛阳城、邺城乃至南京城袭用。如,王宫正门名“端门”,就是在凉都城最先命名的。姑臧城中的辟雍明堂外面建有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圆形像辟。这种形制,亦为后来的大城市所采用。五凉建筑文化开了中国王都文化的先河。
姑臧城,这座丝绸之路上闻名遐迩的古城,七座城连接起来,建有二十二门,街衢相通,规模宏伟,气象万千;城内宫阁台榭,设计精巧,装饰华丽,堪为中世纪中国建筑史上的创举。作为“五朝王都”,武威城今已难睹当年风采。不过,王都的遗址仍可清晰标记。文博专家党寿山指出,姑臧七城主要应该在今天武威城的东城区和城郊的金羊镇新鲜、郭家寨两个村。它的布局:南北七里,五城以凉州区政府为中心,南起明清一条街,北至郭家寨村北、杨家坝河南岸,东到光明巷,西至市政府,再向南北延伸至终点。东西二城,连接以区政府为中心的中城,东到杨家坝河以西的园艺场,西至西城区大井巷,南邻东西大街,北接北一环路。
遗憾的是姑臧王都的遗址长期以来未得到开发利用,都城文化气息不存。走在街头,游客感觉不到端门、西昌门、青角门、广夏门、洪范门、凉风门、青阳门这些城门的位置,也无法寻找史书中屡屡提及的玄武圃、永训宫、永寿宫、正德殿、平章殿、辟雍明堂、宾遐观、天龟观、神雀观、飞鸾观、灵均台、万秋阁、灵泉池等五凉古建筑。有专家呼吁,盼望在姑臧王都的遗址上,能按照历史原貌,把消失了千百年的五凉城门名、建筑物名,在街巷上标记出来,真正使游客能感受到姑臧城的历史沧桑和人文底蕴。
绝书三种,可复原五凉国鲜活的社会风貌
五凉时期三本影响很大的古籍《西河旧事》《凉州记》《沙州记》尽管佚失了,但经清代学者的搜摘,现在仍存辑本。透过这三种辑本,人们可看到五凉国鲜活的社会风貌。
五凉国究竟是怎样的呢?五凉国主们大都爱下围棋、爱编古籍、爱好天星。后凉国主吕光悯农,麟嘉二年(390),他亲自前往西宁郡带领吏民下田捉蝗虫。吕光先后来到扬川、潒水北岸的农田里指挥捉虫,他的车驾行到哪捉到哪,直把蝗虫捉尽才罢。前凉文国主张天锡,近年还被史界戏称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口才的国王”。妇女们穿碧咭本裙侉,出青角门到谷水岸踏青,岸边有现在失传了(马原)、(马决)缇等古动物,“白狼、白兔、白雀、白雉、白鸠皆栖其园囿”,世所罕见。
至于五凉出产的东西记载更多,有五木、木连理、白奈等植物,还有盐池出产青盐,是正方形颗粒,边长半寸,看上去像石头,可它的味道却非常甜美。出产桃花盐,这种奇特的盐颜色鲜红,红艳的程度随着月亮的盈缩而变化,月缺时它的颜色就淡,月圆时它的颜色就特别俨红。还有火浣布、会跳舞的马。奇异的人文地理和物产,使五凉国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向往感。
五凉许多文化资源可得到活化处理,催生人文向往
五凉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武威既是五凉文化的核心区,又是五凉文化资源的富集带。有专家呼吁,目前,五凉文化中最具说服力的史实还沉埋在史书中不为大众所知。如,《晋书》中约有6%的内容即是难为可贵的五凉文化资源的史证,但长期以来未被整理,亦为变为通俗的大众文化,更无此方面的文化创意行为。
为此,有专家呼吁,本地文化界应集中力量,从五凉文化源头学、比较学入手,把五凉时期在全国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事件、现象梳理出来,催生一批新的文化创意作品,让史实说五凉,让具体的文化文物个体塑造五凉,让五凉文化成为具体可感的活文化,成为能系统配套武威新生景区、产生经济效益的实用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