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作业分享之三:运用罗杰斯的理论分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2020-12-18 15:31:00)
标签:
学生读书报告 |
下面我将从罗杰斯的理论出发,分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这部电影中男主人公小四走向悲剧的背后人格及心理上异化的发生。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由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台湾的一件真实案件改编而成。讲述的是台北建国中学夜间部的男生小四与小明从暗生情愫,到交往,到最后却以连捅小明七刀致死,被判15年有期徒刑告终的故事。原本是乖学生的小四为什么人生变成了这个样子?小四悲剧的爱情和人生,其实是1960年台湾社会伤疤和隐痛下的牺牲品。
1949年以后,数百万的中国人随着国民政府迁居台湾,由于远离自己的家乡,再加上政治环境的动荡不安,他们没有归属感,这种不安全感也影响了他们的孩子,加入帮派便是孩子们用以寻求保护自己的途径的表现。小四就成长在这样的社会及家庭环境中。他的父母从上海来到台湾,母亲是临时教师,父亲是公务员,家里面五个孩子,三女两男,主人公小四刚刚中考落榜不得不进入建中的夜间部。当时的夜间部都是不爱学习的孩子,他们拉帮结派,互相之间经常起冲突。小四本是沉默寡言,但内心有原则的男孩,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开始被卷入校园暴力的漩涡,内心逐渐被暴力的暗影侵害。
有一次考试,坐在小四旁边的“小公园”派的滑头叫小四给他抄答案,小四没有这么做,下课后小四第一次被滑头欺凌,他准备反击但又因为辅导员恰巧巡视而只好罢休。之后小四还有几次被欺辱以及目睹霸凌过程的经历,对于小四而言,校园帮派使学校环境几乎成了一个关于血腥暴力的经验性世界,小四暴露在这样的世界里,导致小四内心一个扭曲的自我的逐渐形成。后来,他参与了“小公园”派为被“二一七”派首领山东杀死的哈尼复仇的行动,并在目睹山东的濒死之下漠然转身离开。
其实不单单是帮派之间的暴力,还有白色恐怖下的压抑不安,父亲形象的变化以及后来小四的出现,种种都构成了小明的经验性世界。“罗杰斯在发展自己理论的过程中非常看重经验性世界的影响。这为我们提供了成长的情境和参照框架”,“更高层次的发展使我们的经验世界更加清晰,并最终导致自我的形成”。不幸的是,小明的经验性世界没有为小明的自我实现服务,而是阻碍了小明的自我实现之路,最终导向了少年的悲剧。
父母对小四自我概念的确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的父亲。那一次考试,滑头坐在小四旁边,虽然小四不愿让他抄,但滑头还是抄了,后来老师发现他们错的一样就要给他们记过。小四坚持觉得自己没有错,顶撞了老师,老师最后把他的爸爸叫到学校来。他的爸爸二话不说站在自己儿子这一边,并且毫不掩饰地斥责学校官僚的作风。回家路上,还对小四说:“如果一个人还为他没有犯过的错误,去道歉、去讨好的话,那这种人,什么事情做不出来啊……你要相信,你的未来,是可以由自己的努力来决定的。”
父亲的一番话体现了他的自我和实现倾向,自我实现倾向指的是:“更多关注自我理解、自我导向以及个人责任,而不是社会环境的变化”,罗杰斯相信人被实现、维持和提升自我的先天倾向所驱使,这种自我实现的驱力是更大的实现趋向的一部分。不依附旁人,也不被环境所局限,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罗杰斯认为,“我们通过对他人反馈(认可或不认可)的解释,重新定义我们的自我概念。因此,在自我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我们内化了他人的态度”。
所以,电影自始至终我们都能从小四身上看到他父亲的影子,父亲的耿直、不苟且、相信未来在那样的环境下虽然显得格格不入,但却成为小四内心自我概念形成的来源。具有讽刺性的是,小四最后走向毁灭也离不开父亲形象、态度的转变对他心灵造成的冲击。
那一次小四的爸爸又被叫到办公室,但是经历过秘密警察审讯后的他,竟然低声下气地问老师“能不能再给孩子一次机会”,这个场景的镜头最后停留在小四一怒之下打碎办公室的电灯。就像罗杰斯理论所指出的那样,外界环境与自我概念的对立在一点点使小四走向异化,曾经作为小四的支撑和榜样的父亲形象的变化于他而言就是致命的一击。
小明的出现使小四被卷入到更多的麻烦之中。在一次偶然的相识中,小四很快便对外表清纯简单的小明产生了好感。但实际上小明身世悲惨,她有一个多病的母亲,常年寄人篱下,这样的遭遇使她过早的成熟,逐渐形成了依附不同的靠山以更好地生存的价值观,因此她在电影中不断地周旋在不同的男孩之间。小明上一任的男友——哈尼——是少年帮派的首领,被认为是全剧最具有灵魂的人物。他只身一人跑去和另一个帮派的老大山东谈判,以光明正大和符合道义的方式寻求解决,最后惨遭山东暗算致死。这样一位带有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色彩人格的人,小明是这样描述的:“他是最老实的人,就是天天不服气,看别人不顺眼,横冲直撞的。我每次都想跟他讲,这个世界,是不会被你改变的。”
小明最后也是这么对试图挽回她的小四说的:“原来你跟他们一样,对我好就是想改变我。你好可笑啊,你以为你是谁啊?我和这个世界一样是不可改变的。”对于罗杰斯而言,人格具有普遍性,从“个体知觉并接纳为事实的主观体验以及生活事件”的检验中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人格。而小明身上体现的是另一种现实主义的极端人格。“自我概念和经验之间的一致性决定着心理适应和情绪健康水平”,差异越大,心理适应能力越脆弱。
小四本想挽回小明却听到了这样一番话,他突然情绪失去控制将刀子捅向了小明。“在理想的情况下,自我是一个连续的图式、一个有组织的整体。自我的所有方面都力争实现一致。”小明原以为在爱情的经验和体会中可以感受世界少有的甜蜜,但他爱上小四的过程只是让他更加明白外界与自我之间的分裂。
其实小明是把刀子捅向了让他内心不断撕扯和分裂的世界。这是他用以维护自我的最后的方式。“早期的研究以罗杰斯的观点为依据,认为实事求是地接纳自己本性的人(知觉到的自我和理想自我是一致的)更可能接纳他人本来的样子”。小四本是如此坚定地笃信父亲告诉他的“世界因我们而改变”的人生信条,而身边一件件发生的事情都在与他的自我背道而驰,即使是他所喜欢的女孩也不例外。小明接纳不了小四实际的样子的背后,实际是小明很努力地想自我接纳而不能,而这成为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