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与心理自我防御机制(一)

标签:
焦虑与自我心理防御机 |
如果我们的手碰到开水,我们会怎么做?——瞬间,不用思考,我们就会把手缩回来。我们的心理也一样,也存在类似的自我防御机制。而弗洛伊德就是最先将人心理中无形的自我防御机制有形化,从而让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把握自己与他人。要介绍自我防御机制,就不能不先了解焦虑这个概念。
所谓焦虑(anxiety),从症状上看,主要是是指一种复合情绪,它由紧张、不安、担心、恐惧等主观感受和一些程度不同的躯体反应与外部表现,如:心跳加速、发热或发冷、胃肠不适、胸闷、发抖、头晕、脸发白或发红等构成。
焦虑使人警觉将要面临的问题,并对之作出相适应的反应或说是准备。因此焦虑不足会使人在面临问题前准备不足,而焦虑过度,又会抑制人能力的发挥。例如一个课本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在大考前一点都不紧张(焦虑不足),他的考试成绩通常会有问题,而另外一个学生在小考前都紧张得坐立不安(焦虑过度),他的考试成绩同样会出问题。这说明,焦虑适时适度就好,而不足与过度都不好,这即所谓:过犹不及。
弗洛伊德将焦虑分作“客观焦虑”、“神经症性焦虑”和“道德焦虑”。客观焦虑好理解,是指现实困境或危险引发的紧张和担心;神经症性焦虑表现为毫无理由的焦虑甚至恐惧;道德焦虑表现为担心自己做出违反超我的事,道德焦虑最常表现为罪恶感和羞耻感。
弗洛伊德一生重点研究的是“神经症性焦虑”。在研究中他发现了与过度焦虑密切相关的一种心理过程和防御机制:即性力(力比多)受到现实约束不得不压抑自己,结果产生焦虑,为了缓解焦虑,无意识中发展出一套心理自我防御机制。这就如同手碰到开水会无意识中缩回来一样,人的心里遇到“开水”也会产生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机制。
用弗洛伊德是最早发现并且描述人心理上的自我防御机制的。其后,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又在其《自我与防御机制》一书中对其做了扩展。以下我将把弗洛伊德以及安娜.弗洛伊德有关自我防御机制的理论综合起来介绍。
所谓自我防御机制(the mechanisms of defense):是指人无意识层中一套自动发生作用的、非理性的、应付焦虑的心理适应过程,自我(ego)通过言语、行为、思想、情感等虚构或歪曲现实,以达到其协调本我(id)、超我(superego)与现实的关系的目的。自我防御机制是一种无意识的生存策略。
弗洛伊德曾非常形象地将人格中三我之间的关系比喻为“一仆三主的关系”:自我是那个不堪重负的仆人,它要服侍的三个主人一是任性的本我,二是总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监视本我的超我,三是不讲情面的现实。自我的功能有三重:应付外界的现实,感受并尽可能满足本我的需要,同时接受超我(道德良知)的监督。换言之,自我需要同时侍候3个主人(本我、超我以及现实)并需尽力调和这3“主”的主张和要求,由于此3“主”的要求常发生分歧甚至冲突,以至于自我常常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可以想见,天天在三个这样的“主人”之间做斡旋,自我的压力该有多大。
按照精神分析学的观点,焦虑是自我在应付三“主”时的产物。
精神分析中所说的三我本来是无形的,但是弗洛伊德上述的形象比喻却使我们很容易就了解三我间的关系。
举例说,一个平时不好好学习但又希望有好成绩的学生在考试前,其三我往往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冲突:他的本我会说:“我要作弊,这样我才可以过关”,他的超我会说:“那怎么行!作弊是不道德的!”而此时现实正冷眼注视着他:“你敢作弊,我就要抓你!”这时,一直在紧张关注着这场争执的自我站出来,试图调节本我和超我间的冲突,同时又要尽量避免被现实处罚。
如果这场无形的冲突以本我的胜利为结束,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去作弊,直到被抓住并被处罚;如果这场无形的冲突以超我的胜利为结束,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充满了自责和内疚,并因此而影响他的考试情绪;如果这场无形的冲突以自我的胜利为结束,那么这个学生就会在现有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抓紧时间查遗补缺,这样多多少少也能补上来一点,不仅如此,他还会从中吸取教训,并从此变成一个懂得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任的人。
就这样,按照精神分析的观点,自我总是在三“主”之间进行斡旋。
由于本我遵循享乐原则,不间断地要求满足自己的需要,从不顾及现实世界的游戏规则,结局自然就难逃被罚。为了保护个体不被损害,自我就要努力调解本我和现实的关系,力求使本我以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式获得满足。但由于本我太强大而且又任性,因而常常给自我造成很大很多的麻烦与困扰。
在应付超我时,自我同样也充满了艰辛。超我规定行为规则并且总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监视本我和自我,不论本我或外界给自我造成多大的难题,超我都要求自我按道德以及规则行事(“你必须!你应该”!),若自我没有按它的要求做,它就会惩罚自我,使自我产生道德焦虑,这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内心冲突——社会心理学称之为“认知不协调”——以及强烈的自卑感与自罪感。
就这样,自我受本我的推动,受超我的包围,受外界的挫折,举步维艰,为了避免紧张、自责与不快,为了有效应付各种使人焦虑的烦恼甚至威胁,自我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用现实的方法去解决面临的现实问题,去控制危险;如果自我面临的是难以在现实中加以解决的问题,比如本我总想突破外界已有的非常明确的不可逾越的规则,这样的时候,自我便会采用否认甚至歪曲现实的方式去解决内心冲突,于是就会在无意识中调动自我心理防御机制,以此减低焦虑,以保护内心的平静。
人人都有自我防御机制。我们每个人在遇到挫折(我们的心遇到“开水”)时如果用理性的方式不能降低焦虑便会在无意识中调动起自我心理防御机制,因此,它有非常重要的自我保护功能,积极心理学的提倡者之一彼得森将其比作心理弹性(又译复原力):“从另外一种视角对弹性(复原力)进行的研究,是从弗洛伊德防御机制开始的。防御机制对于每一位学习心理学或者甚至是生活在当今世界的每一个人都非常熟悉的词语,弗洛伊德用这个词来形容人们用来保护自己避免焦虑的一种潜(无)意识的策略,现在这个词已经成了我们的日常用语之一”。
防御机制是我们的自我心理保护机制,它能缓解焦虑情绪,但若过度过频被激活时,则会使人因过份消耗心理能量以及脱离现实而陷入更大的困境,严重的就可能出现心理问题。
因此,如果我们能对自身的自我防御机制有一个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把在无意识层中发生的心理活动调到意识层面,这不仅能使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防御机制,而且有助于使我们学会以恰当的方式处理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阿德勒自我教育
有关社会兴趣的翻译:共同体
有关目的论:
幸福的勇气的序言,
有关目的论:
幸福的勇气的序言,